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Y构造下一步评价决策提供成藏支撑,打破勘探瓶颈,本文利用已钻井油气分布特征,综合平衡剖面、多指标油气源综合对比、流体包裹体、盆地模拟等技术研究了Y构造成藏过程。结果表明:Y构造23 Ma—现今共经历3期成藏,最终导致花港组下段聚集规模最大,中间的花港组上段为"过路成藏",而龙井组以上油气藏小而散;"北强南弱"的挤压机制控制了油气"北富南贫"的总体格局;龙井运动形成的横张断层是控制花港组上段及以上油气纵向分布格局的关键;第一个成藏期内构造中北部花港组下段发育古油藏的局部构造是寻找甜点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致密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在埋深3 500m以下的深层普遍致密化且含气饱和度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激光拉曼和流体包裹体等资料,探讨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强烈压实作用是原生孔隙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自生石英、碳酸盐及伊利石胶结是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根据胶结矿物形成时间推算储层致密化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末,对应距今约17~13 Ma的中新世中后期。由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成藏期次匹配关系分析认为,花港组初次成藏期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早期,储层尚未致密,但油气充注时间短且强度弱,不能大面积成藏,主成藏期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末至中成岩阶段B期,成藏时间对应大致距今15~5Ma的中新世晚期,但由于储层普遍致密化,油气充注程度低。花港组深层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是造成含气饱和度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致密砂岩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其成藏特征是制约西湖凹陷深层勘探的关键问题。三潭深凹Y构造花港组是致密砂岩重要勘探领域。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测试手段,从沉积环境相带、成岩矿物作用、构造幅度与储层有效充注和富集程度等方面,对Y构造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成藏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分为4类,其中,Ⅰ类储层是相对优质储层,是油气优先充注的优质通道。高能沉积环境中粗粒沉积是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孔隙衬垫绿泥石利于原生粒间孔隙保存,并且促进晚期溶蚀,是物性改善的关键。Y构造致密砂岩发育叠覆跨越成藏组合,相对优质储层和构造幅度共同控制储层含气性,构造幅度增加,在相对较差储层(Ⅱ类和Ⅲ类)中同样发育气层。该研究对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富集区的寻找及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渐新世花港组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发育的最主要储层,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观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及成岩流体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绿泥石粘土摸、酸性及碱性溶蚀作用,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和自生高岭石胶结等成岩作用。研究区发育有三期碳酸盐胶结物,早期菱铁矿胶结物,中期铁方解石和晚期铁白云石。根据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是由过饱和的碱性湖水沉淀造成的,而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与有机酸密切相关。研究区存在两类溶蚀作用,酸性溶蚀作用和碱性溶蚀作用,早期的酸性溶蚀作用主要是有机酸对长石、岩屑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晚期的碱性溶蚀作用主要是发生于碱性环境下流体对石英及硅质胶结物的溶蚀。研究区发育有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发生于晚中新世,早期发生于晚中新世,早于中期碳酸盐胶结,晚于长石溶蚀和石英胶结充注,充注量较大,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发生了第二次充注,第二次充注发生于铁白云石胶结之后,此时储层已非常致密。  相似文献   

5.
胜顺油田位于渤海海域渤东凹陷东部斜坡带,近10年勘探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勘探潜力及勘探方向不明,如何打开勘探局面成为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区主要发育元古界、沙四段—孔店组、东营组及馆下段4套良好的储盖组合。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断裂、圈闭、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落实了不同层系的勘探潜力。其中,元古界构造圈闭面积大,但储层非均质性强,内部构造复杂,可作为兼探层系;沙四段—孔店组具典型残留地层特征,岩性以火成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勘探难度大;东营组和馆下段是本区主力勘探层系,受走滑断裂发育程度和规模的影响,构造圈闭表现为面积小、含油高度低的特点,地层超覆圈闭和断裂岩性圈闭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东营组底部不整合对油气大范围横向运移有重要作用;不同走向断层控制了油气富集差异。NNE向主油源断层+东营组底部不整合+NWW向次级油源断层构成了本区油气自西向东阶梯式运移的立体输导网络。依据油气运聚规律认识,近期突破应优先考虑近源勘探。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凹是一个大中型的中、新生代沉积凹陷,经过四十余年的油气勘探,至今仍无商业油气发现,仅发现诸城1-2一个含油气构造.北凹的油气勘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是否发育优质烃源岩、烃源岩能否生烃、油气是否运移至储层是关系到北凹油气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在对北凹主要烃源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对北凹油气成藏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北凹存在白垩系泰二段主力烃源岩,为中深湖相,生烃指标较好,分布面积较大,且现今已经成熟并排烃,生烃中心位于ZC-A井区.油气通过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已充注至始新统戴南组储层.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结果及显微测温结果均表明戴南组至少存在两期油充注,第一期发生在35 Ma左右,第二期为现今.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地质、钻井、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在油气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西湖凹陷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雀亭气田油气主要分布在始新统平湖组储层内,具有"上油下气"的纵向分布特征,以断块型凝析气藏为主,原油及天然气来源于自身和西部次洼平湖组源岩联合供烃。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主要受断层封堵性、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及流体充注历史的联合控制,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含油气性,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制约了油气层厚度和含油气饱和度,流体充注历史决定了油气藏的现今赋存相态。  相似文献   

8.
济源凹陷是以华北古生界地台为基底,经过复杂构造演化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成藏体系复杂,可能经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及改造,而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尚未盖棺定论。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保留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古环境特征等,在鉴别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和油气的生成、油气充注期次的划分、流体古压力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剖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济源凹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在下侏罗统鞍腰组和上三叠统谭庄组两套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均一温度-埋藏史间接投影定年法,分析了济源凹陷中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而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凹陷中生界储层捕获了7种赋存状态的烃类包裹体,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蓝色3种不同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以及纯气相包裹体;根据包裹体颜色、均一温度测定及宿主矿物产状、成岩次序等特征,认为至少发生过3期油充注(163 Ma、101~95 Ma和27~23.8 Ma)和1期天然气充注(119~115 Ma)。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厘清东海盆地X凹陷Y气田天然气成因,建立成藏模式,以指导下步勘探部署。本文从天然气组分、烷烃气碳同位素、轻烃、凝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油气成因类型及来源,并结合构造演化史、生烃史分析,建立了Y气田成藏模式,提出了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主要认识如下:(1)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轻烃和埋藏史分析表明,Y气田天然气为凹中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在龙井运动期(距今13 Ma)生成的高成熟煤型气;(2)凝析油姥鲛烷/植烷、规则甾烷等特征,反映了凹中区平湖组烃源岩发育于弱氧化-弱还原潮坪、潟湖沉积环境,生烃母质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低等水生生物;(3)Y气田具有“凹中区平湖组烃源岩、花港组大型水道砂储集体、挤压构造作用”时空耦合的成藏模式,明确了凹中挤压背斜带是X凹陷大中型气田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球化学、地质资料对辽河坳陷兴隆台地区的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研究区具有多油源供烃、多类型输导、多期次充注的特点。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油气主要来源于清水洼陷,其次为陈家洼陷,其中清水洼陷沙三段为主要烃源岩。含氮化合物指示油气沿着断层、砂体、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从生烃洼陷向构造高部位进行运移。流体包裹体与烃源岩生烃史显示研究区发生了多期成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末期。综上,建立了以下3种成藏模式:潜山油气藏的"单源供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沙三段油气藏的"自生自储、断层—浊积砂输导、早期成藏模式"和浅层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油气藏的"多源供烃、断层—砂体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秦南凹陷东南缘陡坡带沙一二段储层中发现了大量油气,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秦南凹陷东南缘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纪至现今,断层活动呈"弱—最强—弱—强—最弱—弱"的特点。沙三段、东三段和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较强,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期,断层活动越强的位置,烃源岩厚度越大、成熟度越高;沙一二段、东一段至现今沉积期,断层活动弱,为主要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弱的位置以及调节带储层较发育。断层活动弱的位置,易形成岩性圈闭;断层活动强的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古近纪时断层纵向上的强弱演化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盖层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烃源岩成熟并开始运移,断层幕式活动活化了断层带,为油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运移创造了有利的通道条件。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油气进入储层并开始成藏,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油气的保存和再分配,由于盖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成藏后断层活动减弱,进而阻止了油气的再分配,使得油气主要在沙一二段储层中富集,形成现今亿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根据台北坳陷烃源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等油气藏形成的静态要素为基础,结合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分析,研究其成藏过程,明确了台北坳陷以福州组、石门潭组为主力烃源,福州组、石门潭组及始新世瓯江组砂体为主要储层,油气沿着凹陷边缘的砂体、活动的断层运移,砂体尖灭和断层封闭时期,油气早期成藏;始新世末-渐新世的全盆性挤压反转,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从而建立起台北坳陷中生界早期成藏,后期调整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出发,根据西湖凹陷所处的西太平洋特殊地质构造位置,结合反转构造理论,认为自新生代以来,西湖凹陷长期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凹陷的边界条件不断地变化,由此引起应力场的改变,继而造成构造反转。西湖凹陷曾经历过五次构造反转期。盆地的复合,构造的叠加,断层性质的改变,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最后用反转构造理论对油气远景作了简单的探索。认为早期由正断层形成的地堑、地垒、断块及晚期褶皱、逆断层发育的地区应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前者,早期局部张应力形成的正断层,在区域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后期虽然在形式上还是正断层,但晚期已转变为压性的,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后者,由于新生代早期的巨厚沉积,并且发育着张性断裂,这些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阳江东凹高含CO2油气藏的流体组分组成、P-T相图、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分析了高含CO2油气藏的类型、成因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阳江东凹高含CO2的油气藏分为3类:第一类为含CO2溶解气的常规油藏,第二类为含CO2溶解气的挥发性油藏,第三类为含溶解烃的CO2气藏。油气藏中原油主要为浅湖-半深湖相及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成熟阶段的产物,烃类气均为原油伴生气,CO2属于幔源型无机成因气。EP20-A井原油的充注时期为12~10.7 Ma,CO2充注时期为5.6~1.7 Ma。EP20-C井存在两期原油充注及两期CO2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时期为14~6 Ma,为主要充注期,第二期原油充注时期为4~0 Ma,第一期CO2的充注时期为11~10 Ma,第二期CO2的充注时期为5~1.5 Ma。根据CO2<...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有利成藏组合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所获得的穿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主体的地震剖面,并结合邻区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的油气成藏组合进行了分析,识别出5个有利的成藏组合带,这些成藏组合带不仅有构造圈闭,而且还有大型的地层和岩性圈闭。这5个主要的有利成藏组合带包括:①重力滑动前缘背斜带是最有利的成藏组合带,储层层位多,圈闭构造不仅面积大,而且横向上延伸规模大,砂岩储层巨厚;②同沉积背斜圈闭带储层层位物性好,封堵条件良好,断裂构造和岩性组合非常有利;③纵向水道泥质充填封堵地层圈闭带规模大,封堵条件好,属于岩性圈闭;④反向屋脊断块圈闭带储层层位多,油源断裂发育,与上述3种成藏组合相比较圈闭面积较小;⑤低位海底扇大中型岩性圈闭带是多处发育且非常有利的圈闭带。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新生界陆续发现多个油气田,但在盆地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利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白垩系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基隆凹陷,岩性推测为海湾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裂缝,白垩系砂岩整体为中孔中渗储层,新生界储集性能较好,并以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砂岩最为重要;中新生代盖层主要为泥岩,发育两套生储盖组合;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基隆凹陷可能经历了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新近纪―至今3次生烃,其他地区只经历了后两次生烃;油气主要是通过优势输导砂体、不整合面、断裂和裂缝所组成的输导体系向周围圈闭运移;东海陆架东南部白垩系油气主要存在3种油气藏类型。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东海陆架盆地东南部白垩系的油气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门答腊弧后裂谷盆地带是印尼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油气产区,由于勘探程度高,近十年来勘探成效差,盆地油气发现进入瓶颈期。为了指明苏门答腊弧后裂谷盆地带勘探方向,以盆地带构造演化为主线,以构造带为研究对象,在构造特征、构造对成藏模式控制作用等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苏门答腊盆地带有利勘探领域。根据构造特征分析,苏门答腊弧后裂谷盆地带可划分为近岛弧带、中央反转带和远岛弧带3个构造带。近岛弧带以继承性隆起为构造特征,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垂向运移,聚集在局部构造高部位生物礁和背斜之中,近岛弧带为旁生侧储型成藏模式,基底潜山圈闭是近岛弧带未来的勘探方向;中央反转带构造样式为挤压反转的半地堑、铲式正断层,中央反转带油气来自底部深凹陷,上部多层系做储层,垂向断层或侧向砂体发育,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成藏条件,为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该带基底潜山圈闭和源内构造—岩性圈闭也具有较好的烃—运—储匹配关系,可能形成好的油气藏;远岛弧带以单斜构造背景为主,局部发育深洼陷,远岛弧带局部洼陷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该构造带钻井揭示了地层超覆油气藏,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尚存在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成果,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得出构造圈闭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发育断层型和背斜型两大类构造圈闭,其中断层型圈闭主要分布于西部斜坡带,背斜型圈闭主要分布于中央洼陷反转带.断层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断-拗转换阶...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文卫濮结合部沙二下亚段潜在油气资源量大,而探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地质特点,对目标区进行了整体构造格局、局部构造特征、砂体和储层物性展布状况,以及油气聚集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为反向屋脊式半背斜断块圈闭,是非常有利的油气成藏单元;沙二下亚段储层在构造高部位十分发育且物性较好;柳屯凹陷和马寨次洼沙三、沙四段生成的油气沿文西断层向上运移到沙二下亚段储集层,沙一段及沙二上亚段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是封盖能力很强的盖层,从而形成了下生、中储、上盖的成藏组合.根据研究成果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沙二下亚段滚动勘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