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水平(UMA)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本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代偿组47例及心功能失代偿组51例,另选同期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三组的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UMA、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经(LEVDd)及左心室短轴收缩率(LVFS)水平,另对心功能分级与UACR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功能失代偿组与心功能代偿组的SCr及MAU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GFR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失代偿组的SCr及MA较心功能代偿组明显升高,而GFR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BNP水平比较,心功能失代偿组均高于代偿组和对照组,代偿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LEVDd的比较,心功能代偿组及失代偿组均高于对照组,LVEF及LVF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代偿组与失代偿组之间LVEF、LVFS及LEVDd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YHA分级的UA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9,P0.05),UACR水平与不同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1,P0.001),而慢性心功能不全不同NYHA分级与GFR、SCr无相关性(P0.05)。结论:UMA水平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胡丙清  陈森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686-1686,1748
目的研究慢性稳定性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选择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96例,入院后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按NYHA分级,Ⅱ级40例,其中稳定性心衰14例,失代偿性心衰26例;Ⅲ级40例,其中稳定性心衰16例,失代偿性心衰24例;Ⅳ级16例,其中稳定性心衰4例,失代偿性心衰12例。采用美国雅培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 BNP数值在NYHA分级Ⅱ、Ⅲ、Ⅳ各组间(包括稳定期、失代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及LVEF在慢性稳定性心衰组各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及LVEF在失代偿性心衰组各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钠肽的升高与NYHA分级成正相关,左室射血分数及舒张末期内径与慢性稳定性心衰分级成正相关,与慢性失代偿性心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评价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和23例心功能I级的心脏病患者,ELISA法测定入院1~3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随访患者1个月,统计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功能恶化再次住院)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 将患者分为有终点事件组(8例)和无终点事件组(78例)。结果 ①心力衰竭组和心功能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II~Ⅳ级)D-二聚体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加,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②D-二聚体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γ=0.953,P〈0.05),与LVEF呈负相关(γ=-0.930,P〈0.05),与LVFS呈负相关(γ=-0.896,P〈0.05)。随着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而血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③有终点事件组与无终点事件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1个月内终点事件(死亡和再入院)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OR=5.67,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和NYHA分级、左室收缩功能参数以及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用于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还可揭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是否发作房颤分为房颤组(n=25)和非房颤组(n=168),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因心肌缺血症状再次住院,缺血性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结果房颤组患者较非房颤组年龄更大(P<0.001)、男性及吸烟比例更高(P=0.018,P=0.006),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更高(P=0.006,P<0.001,P<0.001),发病至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时间更长(P=0.035),而使用替罗非班药物比例、Killip分级水平更低(P=0.022,P=0.0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房颤组较非房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时间更短(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与患者发生心血不良事件相关(P=0.01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杨燕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0):2405-2409
目的 探讨软脑膜侧支(LMA)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价MCA闭塞及LMA代偿情况。根据1年随访结果,按照代偿程度分为LMA代偿阳性组和LMA代偿阴性组,按照代偿途径分为双途径代偿组、单途径代偿组、无代偿组。比较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112例MCA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中,LMA代偿阳性组76例,LMA代偿阴性组36例。112例患者随访1年内共有10例病变血管同侧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年复发率为8.9%;其中LMA代偿阳性组复发3例(脑梗死),1年复发率为3.9%(3/76);LMA代偿阴性组复发7例〔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两组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0,P=0.007)。112例患者中,双途径代偿组患者34例,1年复发率为2.9%(1/34);单途径代偿组患者42例〔大脑前动脉(ACA)代偿14例、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8例〕,1年复发率为4.8%(2/42);无代偿组患者36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不同LMA代偿途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26)。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除抗血小板药物停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MCA粥样硬化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LMA阳性代偿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且双途径代偿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优于单途径代偿及无LMA代偿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床边测定血浆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病例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无事件组(48例)和事件组(32例),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为(4198.90±152.4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86±11.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呈正相关(r=0.435,P=0.027)。事件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00pg/ml为最佳临界点。结论快速床边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有助于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可评估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蔡倩  吴晓菊  吴瑜  肖莹莹 《广东医学》2016,(17):2622-2624
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高血压病患者,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 Hcy≥15μmol/L)和对照组( Hcy<15μmol/L),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脂史、糖尿病、吸烟史等因素的差异,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各项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H型高血压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高血压病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Hcy水平高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与Hcy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H型高血压,可减少脑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46-48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并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连续用药3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端末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5)。与治疗前1 d比较,两组治疗后3 d LVEF、6 min步行距离明显升高,NT-proBNP、NYHA分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3 d比较,研究组LVEF、6 min步行距离明显升高,NT-proBNP、NYHA分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DD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珏  王琳 《中外医疗》2012,31(11):51-51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设为治疗组,随机匹配,同期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62例患者(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疾病方面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124例患者随访1年发现,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共发生7例,占11.3%,低于对照组,且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组间不同疗效终点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2组不良反应率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房颤临床疗效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少,对于老年房颤病人,需要合理掌握华法林的用量,合理评估风险,平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直接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远期预后形势严峻,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监测对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离院前1周行24 h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N)分级测评,并采集血样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绘制DC和NYHN分级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建立DC危险评价体系,分为DC危险评价体系低危组(53例)、DC危险评价体系中危组(39例)、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30例)。同时依据NYHN分级将患者分为NYHN低危组(38例)、NYHN中危组(44例)、NYHN高危组(4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60例。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率为49.2%。DC、NYHN分级预测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与0.690、0.936与0.611。依据DC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临界值构建DC危险评价体系。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中、高危组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低危组(P<0.05)。DC危险评价体系低、中危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P<0.05)。不同NYHN危险程度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C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NYHN分级。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窦性心律(SR)组,再将AF组患者按照静息心室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和以上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AF组血浆BNP浓度高于SR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AF组BNP水平在心功能II级与III级组中显著高于SR组。心衰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675,P〈0.01)、AF持续时间(r=0.669,P〈0.01)、左心房大小(r=0.734,P〈0.01)、左室大小(r=0.846,P〈0.01)均呈正相关;AF组中心室率控制与否两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AF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年龄、AF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AF患者心室率控制与否与BNP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丽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027-3029
目的 评估频发房性早搏(permature atrial complexes,PACs)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AF)及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因心悸、眩晕或晕厥入院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记录18个月内的NAF及不良事件(缺血性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结果 根据患者Holter检查记录的PACs次数将患者分为2组,频发PACs组患者年龄较高,左房较大,射血分数较低。18个月后,频发PACs组患者NAF(29.2%vs9.0%,P〈0.05)及不良事件(34.4%vs19.4%,P〈0.05)发生率高于无频发PACs组患者。Cox回归分析也显示,频发PACs是NAF及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频发PACs可预测患者的AF发生及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CHF)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90例,按NYHA分为三组:NYHAⅡ级组(n=30),NYHAⅢ级组(n=30),NYHAⅣ级组(n=30),选择确诊冠心病无心衰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患者血清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将其中60例中医辩证为气虚血瘀型的心衰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与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治疗1月后,复查血清APN和hs-CRP水平。结果:心衰患者血清APN水平较心功能正常者显著降低,随着心功能恶化,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清APN水平逐渐减低(P<0.01);试验组升高APN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PN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心病CHF患者的病情程度;芪参益气滴丸有升高血清APN的作用,对改善心功能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郑健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882-883
目的探讨B型钠利尿肽(BN P)与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心力衰竭(HF)患者心脏功能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8例H F患者(H F组,心功能Ⅱ级22例,心功能Ⅲ级25例,心功能Ⅳ级21例)血浆BN P及血清cTnI的水平,并与22名健康者(H组,心功能Ⅰ级)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H F患者的BN P和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均P〈0.01);心功能分级不同患者之间的BN P和cTnI水平有明显差异(P均〈0.01),且H F患者心功能越差,其BN P和cTnI水平就越高。结论联合检测BN P、cTnI浓度对H F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的常见并发症。长期以来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首选药物,其不良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也验证了其疗效,但是仍然缺乏新型口服抗凝药之间直接的比较。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搜集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 3.4.3和Stata 14软件对栓塞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采用曲线下面积(SUCAR)计算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结果 共纳入28篇RCTs,227 91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华法林栓塞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和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10 mg、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依度沙班30 mg、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P<0.05);除西美加群36 mg、利伐沙班15 mg外,使用华法林全因死亡率高于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P<0.05);使用华法林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西美加群36 mg(P<0.05);使用华法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20 mg(P<0.05)。SUCAR对干预措施的排序结果显示,在降低栓塞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方面,达比加群15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方面,依度沙班3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西美加群36 mg效果最好。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阿哌沙班10 mg可能是应用前景较好的药物。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较高,结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纳入的国内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在国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对本研究的结果给予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HFNEF) 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共收集我院心内科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住院老年患者583 例( ≥ 60 岁),其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 者407 例,无心力衰竭对照者176 例,HF 组又被分为HFNEF 171 例,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236 例,比较各组基础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指标以及药物治疗史等。 结果 与HFREF 组相比,HFNEF 组多为高龄、女性,其收缩压偏高,血钠偏高,多合并高血压病、房颤和脑梗死,而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的比例偏低,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s,ARB)、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 用药史的患者比例偏高,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利尿剂、地高辛、硝酸酯类药物用药史的比例偏低(P < 0.05) ;HFNEF 组左心室呈对称性肥厚,左心室内径和容积正常。与对照组比较,N- 末端脑钠肽前体显著升高(P < 0.01) ;左心房内径扩大,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升高(P < 0.01)。房颤为老年HFNEF 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在住院老年HF 患者中,将近50% 为HFNEF 患者,房颤是此类人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