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柯邵鹏  林琪  苏智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62-146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比较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肝炎重度组与肝硬化组之间血清HA、PCⅢ、L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Ⅳ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慢性肝炎重度组血清HA、PCⅢ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A/G〈l、ALB〈35g/L、AST/ALT〉I时,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均渐升高,其中HA、PC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ⅣC水平在AST/ALT〉1时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HA、PCⅢ水平是早期肝硬化的相对灵敏性指标.其灵敏性高于ⅣC;临床上应用血清纤维化指标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时可结合ALB、A/G、AST/ALT值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活性、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和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了108例肝硬化患者、40例对照组血清ADA活性和HA水平。结果肝硬化Child-A、Child-B、Child-C级患者,血清ADA活性、H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并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升高幅度依次为A级〈B级〈C级,C级患者ADA活性、HA水平升高最为显著,血清ADA活性、HA水平升高与Child-Pugh分级具有一致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DA活性与H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ADA活性和HA水平升高与Child-Pugh分级具有一致性,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ADA活性和HA水平可了解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实质细胞损害情况,判断肝硬化的活动性及纤维化发展趋势,对观察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义伟 《淮海医药》2015,(3):215-2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糖类抗原125水平的变化,观察两者的相关性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黨试验酶联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CA125和HA、PⅢP水平,并与4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CA125和HA、PⅢ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值均﹤0.01),血清内毒素水平与CA125、HA、PⅢ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13,0.6021,0.6233,P值均﹤0.01)。结论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CA125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Pugh分级法的辅助指标,对正确评估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探讨其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6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对照者血清瘦素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蛋白(LN)的水平,同时做肝脏病理活检。结果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和HA、Ⅳ-C、L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瘦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有关(P〈0.01),和HA、Ⅳ-C、LN呈正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ColⅣ)、层黏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P) 在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病(CTD-ILD)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结缔组织病患者157例,其中经 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确诊合并ILD的患者(CTD-ILD组)87例,未合并ILD患者(CTD-非ILD组)70例,收集2组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完善肺功能、血气分析、肺部HRC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HA、ColⅣ、LN、 PⅢNP-P等指标,分析HA、ColⅣ、LN和PⅢNP-P在CTD-ILD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CTD-ILD组患者血清 HA、ColⅣ水平较CTD-非IL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ESR、CRP、PⅢNP-P和L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CTD-ILD组血清HA水平与ESR、CRP、肺泡炎症评分和临床-影像-生理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30、0.254、 0.497和0.267,P<0.05),与动脉血氧分压[p(O2)]呈负相关(rs=-0.318,P<0.01);CTD-ILD组血清ColⅣ与肺泡炎症 评分呈正相关(rs=0.212,P<0.05),与p(O2)呈负相关(rs=-0.327,P<0.01)。结论 血清HA、ColⅣ水平与CTD-ILD 肺部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对CTD-IL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HA能作为反映CTD-ILD病情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HA、PⅢNP、CIV、LN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纤维化逆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40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加护肝片5片/d,对照组20例口服护肝片5片/d,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HA、PⅢNP、CIV、LN数值变化及HBV-DNA水平。结果:治疗组HBV-DNA检测不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A、PⅢNP、CIV、LN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在抑制病毒同时,可以使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叶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叶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LN、P-Ⅲ-P、Ⅳ-C)和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HA、LN、P-Ⅲ-P、Ⅳ-C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彩色多普勒显示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均明显下降(P〈0.01),而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结论丹叶胶囊具有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对改善肝硬化进程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IV)与child-pugh分级关系。方法将全部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三级,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IV)血清水平,三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升高幅度,与肝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9-0.604, P〈0.05),为诊断肝硬化的可靠指标。结论肝纤四项与child-pugh分级临床意义一致,两者对评价和指导肝硬化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等肝纤维化指标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采用EISA法检测HA、PIHP、LN、Ⅳ-C。肝硬化患者84例,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A、B、C三组并做两两比较。结果SNK法显示HA、PⅢP、LN、Ⅳ—C肝硬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A在B级与A级间无差异(P〉0.05),C级与A级间存在差异有显著性(P〈0.05)。Ⅳ—C在C级与A级和B级、B级与A级间均存在差异(P〈0.05)。HA、Ⅳ—C与胆碱酯酶(ChE)呈负相关(P〈0.05),而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P〈0.05)。结论HA、Ⅳ—C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的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 C)及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 ⅢNP)含量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39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A、LN、Ⅳ C及PⅢNP的含量,同时结合临床特点、病理切片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肝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Ⅳ C及PⅢNP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A级到C级),血清HA、LN、ⅣC及PⅢNP含量均逐渐增加,且不同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上述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3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PⅢP水平,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肝硬化组PⅢP含量高于正常组(P<0.001),Child分级C组PⅢP含量高于A组(P<0.05),肝硬化组PⅢP含量与白蛋白含量呈负相关。说明随肝硬化病情加重PⅢP含量增高,血清PⅢP含量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病情的观察及反映肝功能的变化。与肝活检相比较,血清PⅢP检测的无创伤性,可重复性使其在估计肝纤维化程度、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季红  马巍  马静  赵丹宁 《河北医药》2010,32(23):3296-3297
目的研究血清内皮素-1(ET-1)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20例慢性肝炎患者(对照组),检测2组ET-1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受试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分析ET-1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Child分级增加而增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清ET-1水平明显高于无静脉曲张者(P〈0.01),ET-1与门静脉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量明显相关(r=0.721,0.774,P〈0.05)。结论 ET-1在肝静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清ET-1检测可反映肝硬化程度;ET-1拮抗可能是肝硬化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梅 《河南医药信息》2010,(13):169-170
目的探讨血清CA199水平在肝硬化及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40例健康人血清CA199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随肝硬化进展而升高(P〈0.01);肝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被认为是反映肝硬化程度的一项敏感指标,对肝硬化的预后估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对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 6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正常对照组30例。入院时检测患者血清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及ET水平。结果①冠心病偏实组及偏虚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冠心病偏实组与偏虚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偏实组及偏虚组患者血清E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偏实组患者血清ET水平高于偏虚组患者(P〈0.05)。偏实组心血瘀阻患者较痰浊壅塞患者血清ET水平增高(P〈0.05)。结论 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做为判断冠心病患者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血清ET水平增高可以做为诊断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晓丽  王惠玲 《中国医药》2008,3(6):373-374
目的探讨羊水及脐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与胎儿宫内缺氧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发光酶标免疫测定法对48例发生胎儿窘迫妊娠患者(胎窘妊娠组)及45例正常妊娠者(正常妊娠组)的剖宫产儿的羊水及脐静脉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进行定量检测。同时检测脐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等指标。结果胎窘妊娠组羊水及脐静脉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羊水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脐静脉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羊水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升高提示胎儿存在慢性缺氧。因此,羊水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的检测可以作为产前诊断胎儿是否存在宫内慢性缺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浓度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浓度。结果各种病因肝硬化患者及其Child各级患者PⅢN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肝硬化Child A、B、C患者PⅢNP水平差异也存在着显著性。结论血清PⅢN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综合肝功能状态,对评价肝硬化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清NO和hs-CR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文敬 《淮海医药》2009,27(4):295-29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O和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法和免疫比浊法对3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清NO和hs-CRP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而hs-CRP水平又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2378,P〈0.01)。结论血清NO和hs-CRP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冠心病的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与肝硬化病情演变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测定36例活动期和恢复期肝硬化患者,38例活动期和恢复期慢性肝炎患者,38例活动期和恢复期急性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NO和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O水平与其他三组比较显著升高,恢复期患者也不能降至正常水平(P〈O.01);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的慢性肝炎患者和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NO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但不如肝硬化组患者显著(P〈0.01)。急性肝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NO水平可降至正常水平。慢性肝炎患者和急性肝炎患者活动期血清中IL-10水平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0水平与IL-10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69,P〈0.01)。结论IL-10和NO参与肝硬化病情演变机制,并可作为检测病情演变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水平,评估其作为诊断和预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70例胃癌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为(1586.04±315.13)pg/m 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68.33±82.43)pg/mL(P〈0.01);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C水平为(1802.80±182.45)pg/m 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1187.50±211.42)pg/mL(P〈0.01);按照有无脉管浸润分组,浸润组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无浸润组(P〈0.01);TNM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组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组(P〈0.05);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血清VEGF-C水平高于1423.20 pg/m 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78.95%和72.22%。结论血清VEGF-C水平可作为胃癌的生物学指标,为胃癌患者术前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和临床分期提供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勇  张叶青 《淮海医药》2008,26(5):410-411
目的探讨血清和腹腔积液中肿瘤标志物SA、CEA和SF联检对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法对33例肝癌、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血清和腹腔积液中SA、CEA和SF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33例肝癌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SA、CEA和SF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42例肝硬化腹水组(P〈0.01)和正常人组(P〈0.01)。血清和腹腔积液中的SA、CEA和SF的联检对诊断肝癌的阳性率为96.4%。结论检测血清和腹腔积液中SA、CEA和SF水平对诊断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