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研究,自从“文化大革命”收场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一直在进行中.不但报刊上经常有有关论文,一些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史著作均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专章加以陈述,而且、最近还出版了一本题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的“长篇纪实报告”,“报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现象,受到广泛注意.据我所知,有的学者正在搜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准备做深入研究,撰写有分量的专著.这些情况表明,国内学术界还是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放到一定地置上来加以对待的.不过,这不能说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够了.不,恰恰相反,是很不够!在新时期,当代文学研究有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缺点,那就是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和精力基本上投放在新时期文学或“后新时期文学”上面,相比之下,“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的研究则相当薄弱,或者说是不成比例.我所工作的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文学室曾经多次讨论“分工”问题,想要明确谁来搞“现状”,谁来搞“史”,讨论来讨论去,始终弄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说白了,就是没有谁愿坐在冷板凳上去进行“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这种“史”研究.这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说  相似文献   

2.
谁都承认新时期文学已呈现出多元的审美态势,但从文化的动态结构看,又可从这种多元的审美态势中概括出两种基本的审美流向,这两种审美流向是互逆和互补的。 考察这两种流向,首先要考察文化的动态结构。涉及文化问题,不禁使人想到近年来在文学评论中引入的“大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如此笼统、抽象和包罗万象,以致当一些论者神通广大地用它来涵盖新时期文学纷繁而丰富的文学现象时,不免显得大而无当和空疏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对“文革”文学的研究,尽管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已有了一些扎实的成绩,但相对于“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研究相对于我们应该对其所达到的目标,都还有不少难尽人意之处,显得有些薄弱.在“文革”结束二十年之际,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史料又不断披露以后,为了进一步认识“文革”文学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有更深的研讨,本刊在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本期开办专栏,笔谈“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4.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悲剧意识是文学创作最普遍、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新时期文学最初的伤痕文学的兴起,与随之而来的反思文学,无一不是如此,它们都是揭露过去的是非颠倒、黑暗与暴虐。  相似文献   

5.
“劳动”叙述是“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农村题材”叙事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作为一种话语和价值现象,“十七年”文学的“劳动”叙述隐含着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文化政治以及道德和审美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一1976年10月,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刻,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5月,全国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是在中国历史迫切需要结束过去,开辟新时期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的反思文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新时期文学在审美反思方面所实现的认识功能,以及相伴而生的教育功能,在揭示我们前进的思想阻力、历史惰性来自何方这个奥秘上,沿着“十年动乱中占统治地位的极左思潮——几十年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轻重不等的左倾思想——几千年来为害甚烈的封建思想”这个线索,向观念形态的地壳由表及  相似文献   

8.
1977年初,一片荒漠的文坛刚刚复苏,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版,震动了社会,读者竞相购买,先睹为快,文坛巨子们纷纷撰文给予很高的评价,其轰动效应,实为文坛罕见。这部歌颂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历史小说,实在是幸运,在“文革”时期得到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保护和支持。那还是1963年,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了,作者姚雪垠给毛泽东同志寄去了该书,毛泽东同志读完了上册认为写的不错。不等到作家写出二卷,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一次大革文化的命,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统统被打翻在地,扫进垃…  相似文献   

9.
价值的失落与文学的困境──当代中国文学走向沉思录袁国友一检视当代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文学的轰动效应已成“天宝旧事”──几乎是所有的作家都承认,像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所曾有过的社会“轰动效应”在今天及未来将不会再现;另一方面,在...  相似文献   

10.
<正> 1966年爆发并持续十年之久的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它在古今中外文明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它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难以理解的特殊状态,形成了特定的“文革文化”。它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但它的影响不可低估,至少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中仍然可以发现其斑斑点点,因而研究这些课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文学是当代中国西部地方文化的审美表征集合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文学虽然有可能向着区域性文学现象发展,但西部文学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资源依然是地方文化。这就需要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理论思考,通过对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初步探讨,以期能达成有关西部文学发展的中国共识。  相似文献   

12.
如何公正地评价“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成就,是当今理论界客观存在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代理论工作者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几经起伏和变化。“文革”前多为满堂喝彩;“文革”中则是一概横扫;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恢复名誉,评价甚高;进入80年代后不少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评论家对“十七年文学”多持批评态度。为何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评价竟会如此翻来复去、起伏不定、褒贬悬殊?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吗?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独有现象吗?这与评论家自身的政治素…  相似文献   

13.
我们正处于社会文化大的转型过程,美学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始终受到积极关注。一个时期以来,颇多学者开始对美学与文学理论或艺术理论的界限模糊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将美学与诸艺术理论之间做出学科范围界定的要求。这种要求,恰恰呼应着人文社会科学界同时正在受着严重关注的讲求学科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可喜的动向。杜卫教授的新著《走出审美城———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批判性解读》(东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正是这种严肃理论思考的一个结晶。全书以对审美论观念的历史追溯为开端,从“文学审美论”的话题引出源自西方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大地上曾存在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事后常常被人们称为是一场“没有文化的大革命”或“大革文化命”的大动乱大灾难.这评价十分形象也大体准确,但不十分全面,过分的感情化和单一的政治性裁判,显得有些肤浅表面.因为,“文化大革命”中确实出现过、并始终伴随了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除过极左的政治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包融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化大革命”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味.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60年代中期的中国突然盛行开一系列程式化的文化现象:“忠字舞”、“语录歌”、“领袖像章”、“早请示晚汇报”、“手捧红宝书”等现象充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似乎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直接面对着伟大的毛泽东.很快形成了全国上下一支歌(语录歌)一个舞(忠字舞)、八亿人民八个戏(样板戏)的局面.进入70年代后,尽管发生了林彪自我爆炸的变故,但程式化文化现象的势头不仅未有减退,反而变本加厉发展到以虚构的艺术形象为崇拜偶像的程度(如“学习潘冬子,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学习春苗,与走资派作斗争”),并一直延续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种现象,以其占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广泛普遍性、固定的程式规范和纯形式的演示特征、以及特有的政治权威性和至高无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无文学的十年.对此看法,我不敢苟同.我一贯认为,“文革”十年是存在文学的,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主流文学是单向度的文学(即政治性文学),同时,在从事真正文学的人和追求真、善、美的,有一定文学修养的接受者的心灵世界中,仍然流淌着清澈的文学泉水,最终,它必将滋润那些从迷狂的政治恶梦中醒来的人们的干渴的喉咙.“文革”十年存在文学.那么,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文学作品是文学家对其所拥有的原始材料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握后,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通常来说,文学有三种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有的文学根据其功利目的不同而突出某一种或两种功能,其他功能弱化,如,政治性文学,仅强调其政治功能(即教育功能).那么,“文革”期间的文学,从其数量和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占主导地位的单向度的文学;另一部分,数量较少,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小的真正文学(即其具备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造成单向度文学的主要原因是文学异化,所说的文学异化,指文学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文艺谬论的左右,从而使文学由其三维度功能(即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走向单向度的政治宣传、教育功能.于是,文学界呈现出主流  相似文献   

16.
从1966年到1976年史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十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内乱的社会状况和“左”倾错误思想盛行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社会主义和何以发展社会主义。这期间,党的八大以来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被抛弃,党在探索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倒退,留下了许多值得长久反思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个民族,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承受着全球规模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之时,正在认真地对“文化”进行反思,正在认真地对五千年以上中华民族人文进化的历史进行反思,正在认真地对百万年以上整个人类人文进化的历史进行反思。 然而,这种反思不能不在“直接摆于眼前的、既有的、从过去传下来的情势之下”:也不得不“穿着古老的服装、说着借来的词句”。  相似文献   

18.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艺”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逻辑范畴。作为一个历史范围,它主要是指70年代末以来的文艺创作。在文学创作方面,包括“朦胧诗”、“第三代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等,还包括这一时期在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领域里表现出的各种艺术现象。作为一个逻辑范畴,它主要扬弃或背离了建国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古典和谐的审美理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批评名家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当下中国某些文学“名家”频遭评论家批评这一突出现象。认为:批评名家,就是批评由他们所代表的种种不良的文学倾向和种种负面的文化现象,也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挑战和提升。针对部分作家和传媒所指斥的“酷评”,本文也作了辨析。认为动机严肃、文风生动而苛刻的批评,是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边缘化、文学传媒化时代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