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热湿敷在小儿留置针输液穿刺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0例留置针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留置针穿刺,实验组在穿刺前10 min先用盐酸利多卡因热湿敷穿刺部位,10 min后除去敷料擦干皮肤按常规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结果实验组留置针穿刺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利多卡因热湿敷能够减轻小儿留置针穿刺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夏季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1-05~2011-09需要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8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0例。观察组将小儿静脉留置针置于4℃环境中,对照组将小儿静脉留置针置于室温下(32~38℃),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穿刺送管。结果两组的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小儿静脉留置针置于4℃环境中可提高夏季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成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患儿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长期静脉输液或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良好的穿刺途径,提高浅静脉的利用率。方法选择老年静脉输液患者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实验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渗漏、肿胀率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提高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次扎止血带联合指压法对肢体严重水肿患者静脉显露充盈度及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22例肢体严重水肿需要接受静脉用药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按单双日分组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双日)采用常规方法;实验组(单日)采用两次扎止血带联合指压法。结果实验组静脉显露充盈程度及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次扎止血带联合指压法可改善严重水肿患者肢体静脉显露充盈度,从而提高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气泡移动法能否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60例输液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不易回血者,采取自身对照。对照组:常规行静脉穿刺,是否穿刺成功参照回血及输液者手感。实验组:常规排气,排气后用手指轻弹输液器乳头处过滤器,会出现小气泡,再将小气泡排至头皮针细管近针头处,气泡大小长约2~3mm,按常规行静脉输液,是否穿刺成功参照气泡是否回移动及输液者手感。结果气泡移动法穿刺气泡移动例数比对照组回血例数明显增多(P〈0.01),气泡移动法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穿刺法(P〈0.01)。结论静脉输液时采用气泡移动法有利于判断穿刺是否进入血管,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陆美妮  陆美恩 《内科》2012,7(5):503-504
目的探讨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减轻插胃管者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病情需要插胃管留置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插胃管采用传统的方法;而实验组患者插胃管前口服10mL利多卡因胶浆,其余操作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插胃管的不良反应及一次插胃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显著高于实验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一次插胃管成功率(71.7%)明显低于实验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插胃管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可明显减轻患者插胃管引起的不良反应,显著提高一次插胃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逆向静脉穿刺法在社区门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行逆向静脉穿刺法的80例患者(观察组)和行顺向静脉穿刺法的80例患者(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而静脉炎、疼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滴液流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静脉穿刺术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因输液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用于缓解静脉留置针穿刺引起疼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静脉输液的20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在穿刺前10 min,清洁穿刺部位皮肤后,用干棉签蘸取2 ml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涂抹于穿刺点进行局部表面麻醉;对照组常规消毒皮肤后直接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分别以穿刺疼痛度、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3方面指标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等级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留置针穿刺时使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涂抹于穿刺点,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效果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602例脑血管病患者经合理选择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正确的穿刺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透气粘膏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对照组采用透明的无茼贴膜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留置时间长(P〈0.05),浸润、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合理选择血管度安排输液顺序、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及正确的穿刺部位和方法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保证;透气粘膏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消毒穿刺部位可降低浸润、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MST)用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将31例同期拟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MST置管,其中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进行。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8例(80.0%)、出现并发症(静脉炎)1例(10.0%)、满意度评分(2.76±1.43)分,对照组分别为11例(52.4%)、4例(19.0%;静脉炎1例,血栓形成2例,进入分支血管1例)、(1.93±0.41)分,两组比较P分别〈0.01、〉0.05、〈0.05。结论B超引导下MST用于PICC可减少静脉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儿内科收治的78例患儿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静脉留置针护理将所有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儿及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3%VS 30.8%),试验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儿内科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给予静脉留置针护理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52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选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化疗,对照组选用普通7号头皮针输液化疗。结果观察组在避免穿刺失败、药物渗漏、预防静脉炎及患者心理顾虑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既可以提高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的成功率,保护血管,同时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家长对患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体位的满意度。方法将门诊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按首次输液日期分为实验组(单日输液)与对照组(双日输液)。对照组143例患儿采取将患儿单独平卧于操作床上,由2名护士分别固定患儿头部和四肢的传统平卧位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的方法,实验组则让患儿平卧在由家长与操作护士双腿搭成的"小床"上(即分腿式平卧位)行头皮静脉穿刺,比较两组家长对头皮静脉穿刺体位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家长对穿刺体位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分腿式平卧位行头皮静脉穿刺能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作用与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1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6例,运用一般穿刺针进行输液治疗;观察组56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穿刺例次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穿刺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是减轻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穿刺痛苦的重要途径,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实施细心的护理,防止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对心血管内科78例危重患者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进行输液治疗。结果观察78例患者,3例穿刺失败。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4.87%,全部患者无穿刺并发症。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输液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及固定牢固,不易脱出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静脉输液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重护理干预模式在婴儿浅静脉穿刺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40例门诊输液婴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家属面对面抱婴儿+分腿式平卧位穿刺法)、观察2组(家属面对面抱婴儿+婴儿用奶瓶吮吸5%葡萄糖液+分腿式平卧位穿刺法)、对照组(传统平卧位穿刺法),每组80例。比较三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家属满意度。结果三组婴儿的总体FLACC评分、操作时间、家属满意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FLACC评分、操作时间少于观察1组与对照组(P0.05),观察2组的家属满意度高于观察1组与对照组(P0.05);三组婴儿的总体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观察1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多重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减少婴儿浅静脉穿刺中疼痛的发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操作后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对112例内镜操作后出现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实验组(留置三腔胃肠管及肠内应用雷贝拉唑片剂)与对照组(留置传统胃管及静脉使用奥美拉唑针剂)之间腹痛、腹胀的缓解率、胃液pH值、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保守治疗成功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6h内腹痛缓解率61.3%、12h腹痛缓解率8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钛夹未夹闭创面病例的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的胃液pH值及保守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术后消化道穿孔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针0.75g、丹参针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梗死灶体积缩小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耐缺氧的作用,从而减少脑梗死面积,并能明显改善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胸腔静脉导管留置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6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法德  刘斌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262-1263
目的观察每周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静脉导管留置治疗胸膜粘连分隔的效果。方法渗出性胸膜炎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胸腔静脉导管留置,每周1次胸腔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0.9%氯化钠20ml;对照组常规胸腔穿刺仅注射0.9%氯化钠20Hd。两组口服化疗方案均为2SHRZ/4HR。结果治疗8周后,B超检查:形成纤维分隔、粘连及胸膜肥厚,治疗组3例,对照组12例(P〈0.01);胸水消失时间:治疗组(18.3±4.2)天,对照组(22.6±5.6)天(P〉0.05);胸膜厚度及肺功能FEV,%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静脉导管留置可以减少胸液分隔,粘连及多房的形成,减轻胸膜肥厚,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