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性肝动脉侵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侵周围血管神经的生物学特性和术后经导管肝动脉灌注(TAI)对HC的辅助疗效。方法 外科治疗26例HC,对行病变胆管切除的8例作术后定期TAI,同时观察肝动脉损害及TAI的效果。结果 20例行病变胆管切队乇除率77%。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结果显示,8例HC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动脉锓犯,常规的术前检查方法无法确定这种损害。其临  相似文献   

2.
1965年,Klatskin[1]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l篇题为“肝门部胆管分叉处腺癌”的文章,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需对该病的独有特点引起重视。随后,人们将肝门分叉处肿瘤称为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该病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中晚期,手术切除的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5年生存率低[2]。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外科医疗器械设备的更新和医生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肿瘤R0切除率逐步提高,术后生存率也有所改善。然而,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科学规范化治疗,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1988~1996年我院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癌26例中肝门部胆管癌16例占61.5%.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40~76岁,平均58.6岁.切除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岁.全组病例有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平均134.7 μmol/L(27.9~238.9 μmol/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的外科治疗特点及预后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HCC外科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病理诊断为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1,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及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1.4157、1.1072、1.6435).结论 根治性切除及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及其以上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自然生存期仅为6~12个月。而且在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大多已为进展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并且由于肝门部解剖结构复杂,导致仅有不到20%的患者可以行手术切除治疗[1]。本文对  相似文献   

6.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又称Klatskin瘤,是指起源于肝总管、左右一级肝管汇合部的肝外胆管上段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胆管癌的60~70%,预后较差~([1])。中国每年新诊断病例超过15000例~([2])。由于其位置特殊,因此很容易侵犯血管、神经、淋巴结、周围脂肪组织和肝实质。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方式,手术方式包括肝外胆管切除、肝脏部分切除、肝大部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甚至联合血管重建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2-01—2016-06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5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随访结果、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R0切除31例,R1切除22例。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术后1、2、3 a生存率分别为78%、47%、20%。术后发生并发症36例。死亡2例(3.8%),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MODS。单因素Log-Rank检测结果显示,RO切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A19-9、AST、血管侵犯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TNM分期、淋巴转移、是否根治性切除有关。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有望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影响非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影响非手术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2年~2007年期间有明显手术禁忌的43位患者进行研究.本组患者中接受内镜支架引流者27例,接受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患者16例.选择可能影响非手术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非手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89天.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初始胆红素水平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Kaplan-Meier曲线分析提示,初始胆红素>171 umol/L的生存期少于初始胆红素<171 umol/L的患者.结论 影响非手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较重要的因素是患者初始胆红素水平,而ERBD和PTBD引流对患者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间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I型癌肿切除率最高,Ⅳ型癌肿切除率最低。结果本组5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肝肾功能衰竭,余50例中31例术后获得随访,失访19例,随访率为62%。结论疑似或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应早期积极手术探查,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切除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主要侵犯肝总管及其分叉部以上的左右肝管的胆管腺癌。1957~1965年间,由于Altemeier和Klatskin将其描述为一种特殊的临床病理类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难点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切除仍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由于肝门区紧邻重要血管.操作空间狭小.加之癌细胞特殊生物学行为.常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并沿胆管黏膜下向近侧胆管扩展.侵犯高位胆管和肝实质.发生肝十二指肠韧带或更远处的淋巴结转移。为了获得组织学阴性的切缘,需要实施大范围侵袭性手术.除了胰腺以上的肝外胆管骨骼化切除外,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解剖部位特殊,手术难度极大.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CA19-9、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也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上述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后的重要预后因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9~2004年手术治疗的9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危险状态函数。影响术后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有肿瘤是否切除、手术方式、肿瘤组织病理分化程度、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值、肿瘤转移方式。切除术1,2,3年存活率分别为63.8%,29.1%,24.9%,引流术分别为3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最佳方案,扩大淋巴结、受侵神经清扫有助于提高远期存活率,正确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舞钢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肝门部胆管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92例患者中手术治疗79例,包括根治性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18例、内引流或外引流术33例。另有7例行PTCD置管,6例放弃治疗。结果:手术病死率1.1%,根治性切除率35.4%,根治性切除的患者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8.6%、50%和28.6%。姑息性切除的切除率22.8%,姑息性切除的患者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55.6%、22.2%和11.1%。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两组患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的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各种引流术和介入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目前仍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手术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 carcinoma,HCCA)也称Klatskin瘤,由Klatskin于1965年首先发现并报道,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或(和)肝总管上段,占肝外胆管癌的50%~60%。其解剖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且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术前准确的影像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的方法。方法 术前对20例患者行血清CA19-9、CA242、CEA测定,手术方式分别为根治性切除和各种非根治性手术,并对89%(51/57)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CA19-9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和90%,47%(27/57)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其1年生存率为96%,3年生存率为32%。结论 血清CA19-9值检测有助于术前诊断和疗效的判断,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疗效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并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切除62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54例,行非切除I生手术73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RR=0.165)、分化程度(RR=2.692)、淋巴结转移(RR=3.014)、神经浸润(RR=2.857)和血管浸润(RR=2.365)均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手术方法,有效的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受侵神经和血管的彻底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分析一个单位1986—2002年问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方法回顾1986—200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治疗29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纪录,全部治疗均在单一的科室技术领导下进行,有一定的连贯性。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是依据手术中所发现的病理情况决定。根治性切除术的标准是指切除的边缘病理上未发现残留癌细胞。结果在我国,肝外胆管癌是并非少见的疾病,近年来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增多倾向。然而,根治性切除手术有困难,甚至联合肝切除亦难以达到根治目的,因而根治性切除率只分别为37.6%和41、2%。无切除术后30d内死亡。有4例病人于切除术后长期无瘤生存,5年以上生存率为13.3%;另有2例病人亦生存达5年以上,但癌复发,现仍在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是多态性的疾病,只是极少数表现为较“良性”的倾向,而绝大多数则于手术切除后易于复发,虽然手术似乎是已达治愈性。切除性治疗,甚至是姑息性切除,仍可以达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扩大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治疗作用尚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上1/3段的胆管黏膜癌,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外科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手术难度大,术后长期存活率不高,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医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因其病变部位位置高,周围血管多,肿瘤经常浸润肝动脉及门静脉,手术难度高,切除率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手术方式选择欠妥,导致术后并发症多,影响了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因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仍是该疾病外科治疗中的重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1)切除:肿瘤以及附加的肝切除、肝尾叶切除;(2)重建:拼缝多个肝管开口,完成以Roux-Y肝管空肠吻合为主的胆肠重建和肝管支撑引流;(3)骨骼化清扫:保留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动脉、门静脉,切除其他包括肝外胆管、神经、淋巴结、脂肪、纤维组织等可能被肿瘤侵犯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