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8年7月浙江衢化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下腰痛评估量表的判定结果将其分为轻度(58例)、中度(64例)和重度(45例)。分析其严重程度与CT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与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改良后下腰痛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与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相关系数。 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轻、中、重度患者在髓核经骨突出情况、髓核突出后的病理类型、髓核密度值、髓核经额状面的突出程度、髓核经水平面的突出程度、髓核突出后与神经根的关系、髓核突出后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患者中,硬膜囊前后径依次增大(均P<0.05),矢状径依次减小(均P<0.05); mJOA评分与硬膜囊前后径呈正相关(r=0.584,P=0.017),与硬膜囊矢状径呈负相关(r=-0.603,P=0.025)。 结论 对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部分CT影像学指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临床症状、CT影像学检查,评价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CT指标(髓核密度、许莫氏结节、神经根压迫等)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在突出物形态、髓核突出病理类型、髓核疝密度、水平面突出大小、神经根压迫方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体征不同程度矢状径[(27.5±5.7)vs(34.3±6.0)vs(52.1±8.6)]mm、硬膜囊前后径(16.2±6.4)vs(11.0±3.1)vs(6.4±2.2)]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与许莫氏结节、经骨突出、矢状面突出大小、黄韧带间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与突出物形态、髓核突出病理类型等部分CT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荣成 《河北医学》2005,11(12):1088-1090
目的:描述50岁以上中老年人脊椎狭窄的有关CT表现及测量,探讨中老年人脊椎狭窄的特征.方法:采用CT横断面薄层扫描,并测量硬膜囊矢状径、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宽度,分析它们与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中老年人椎管狭窄多有椎骨小关节及侧隐窝狭窄,而黄韧带前间隙〈5mm是神经根压迫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成像(MR)与手术结果做回顾性对照研究。MIR对间盘突出最具特征性改变是髓核形态上的变化。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破裂、神经根受压及黄韧带肥厚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8.2%,88.8%、46.4%及64.4%。突出间盘中变性的发生率为71%。并测量了有椎管狭窄的骨性椎管矢状径和硬膜囊矢状径,提出在MRI上硬膜囊矢状径≤10mm时可考虑有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5.
曾令斌  王宸 《现代医学》2013,(6):367-372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0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均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T各项指标,包括L3/4、L4/5间隙潜式减压侧椎管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椎管矢状径、潜式减压侧的侧隐窝矢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上下径、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同时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前后各项CT测量结果及ODI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测量显示,术后L3/4间隙椎管面积(潜式减压侧)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29%和66.5%,L4/5间隙椎管面积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15%和51.3%,可见术后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与术前对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3/4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0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4.5°;L4/5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8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3.9°;术后L3/4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2.44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60.12 mm2;术后L4/5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1.75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58.91 mm2。结果显示侧隐窝矢状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有相应增加,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椎间孔上下径测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DI评分有明显改变,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临床腰腿痛症状缓解明显,行走能力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可行,术后复查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行后路椎间盘镜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检查观察患者突出部位、突出大小、同层面椎管矢状径、黄韧带厚度、脱出率、侧隐窝狭窄和椎间隙高度/锥体高度等影像学特征,分析各个指标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CT表现突出越明显、脱出率越高、黄韧带越厚、侧隐窝越狭窄、椎间隙高度越高,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越差,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特征中,髓核突出大小、椎间隙高度/锥体高度、脱出率、黄韧带厚度、侧隐窝狭窄程度等均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治疗前经CT检查了解患者影像学特征,为调整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间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疼痛门诊近一年(2017年2月-2018年2月)经临床最终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0例患者保守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扫描,并按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将患者椎间盘突出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分析三组患者保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变化情况。结果 (1)120例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组分别为38例、57例、25例;(2)治疗后,轻度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中度及重度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前无显著改变(P0.05);(3)治疗后,轻度患者椎间盘突出物CT值、椎管前后径、侧隐窝宽度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中度患者椎间盘突出物CT值较前显著下降(P﹤0.05),重度患者椎间盘突出物CT值和中度及重度患者椎管前后径、侧隐窝宽度均较前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可用于椎间盘患者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方兵 《海南医学》2014,(5):679-681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表现和临床体征表现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排螺旋CT机行CT扫描,对CT影像中许莫氏结节、髓核是否经骨突出、髓核病变情况、矢状径大小、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在许莫氏结节、经骨突出情况及矢状面髓核突出大小等CT影像指标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核情况、髓核密度、髓核在水平面及额状位突出的大小和神经根受压方式等引起的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的大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硬膜囊前后径越大,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越严重,而矢状径越小,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越严重(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CT图像表现和患者临床症状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分级分类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64例腰椎问盘突出症(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的分析,探讨其CT分型分级及分类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通过临床、CT共同证实的1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CT图像特点,在以椎间盘突出物的突出方向分型的基础上,再以突出物最大矢径与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之比即矢状径指数(sagital index,SI)以及侧隐窝前后径共同作为量化指标,对其分级;以突出物的形态密度进行分类;并将不同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方式与CT分级分类的关系分别进行统计。结果CT分级分类与不同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方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CT分型分级分类综合诊断,能比较全面反映LDH的病理形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锋标 《吉林医学》2014,(34):7599-760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和临床体征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32例中,许莫氏结节、经骨突出情况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突出程度、髓核密度及神经根受压程度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径指数越大,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越严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诊断时应采用CT检查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18.
论述足月妊娠分娩的发动和维持依靠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和血的营养、濡润功能。顺利分娩既要气血充足,还要气顺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调补气血,是促进产程,预防难产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结果阐明调补气血中药加强产力、促进产程主要是从改善产妇全身情况,提高机体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即所谓使产妇气血充足调和,充分发挥气血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