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吉林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含煤远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吉林省主要成煤期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新生代古近纪;沉积类型以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均有存在,控煤构造及成煤环境是吉林省煤炭资源赋存的两大控制因素,通过总结吉林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主要成煤期含煤地层聚煤作用特征,提出了吉林省重点应在推覆构造下、玄武岩盖层下及新近纪盖层下寻找新的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2.
宁夏油气资源贫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高速发展,煤炭资源需求逐年增大。红墩子矿区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原煤产地,但矿区高硫煤资源量占矿区煤炭总资源量的13.56%,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开发利用高硫煤是解决宁东地区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煤炭勘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红墩子矿区煤岩层对比,分析了矿区各成煤时代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特征,揭示了煤中硫空间非均质性的分异机制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从平面分布来看,山西组4煤为低硫煤,原煤全硫(St,d)为0.07%~2.05%,平均0.74%,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太原组8煤为中高硫煤,原煤全硫(St,d)平均2.58%,高硫煤零星分布,矿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高硫煤分布较广;太原组9煤原煤全硫(St,d)平均2.49%,矿区东部硫分整体较高,高硫煤分布于东部及南部。矿区内煤中硫分的富集整体呈由东向西的迁移规律。从形成时代来看,山西组到太原组的煤中硫含量显著增加,体现了煤中硫分的富集受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3.
滇东北镇雄煤田晚二叠世煤中硫的可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镇雄干沟乡荣兴煤矿C5煤层原煤筛分浮沉实验的研究,分析了该煤层中全硫及形态硫在不同粒度级和密度级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全硫和黄铁矿硫在各粒度级煤中分布较均匀,其含量在各密度级煤中的分布随密度级的增大而增大。该煤层的破碎解离性质较差,但其粒度小于3.0 mm时,可分离出含2.35%全硫的浮煤(浮煤产率达88%)。总体来看,高密度级中,黄铁矿硫>95%;低密度级中,黄铁矿硫<65%,有机硫占30%左右,但其全硫较低。因此,可通过物理方法使浮煤中的硫分降低。  相似文献   

4.
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质特征及其成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伟  杨瑞东  崔玉朝  付浩  张覃 《地质学报》2013,87(11):1763-1777
根据贵州毕节地区13个井田和勘探区各主采煤层煤样的工业分析、硫分及灰成分分析数据,评价了该地区晚二叠世煤的总体煤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煤中硫分和灰分与成煤环境的联系。研究表明,毕节地区煤炭资源具有特低全水分、中高硫分、中灰分、特低挥发分等特征,总体属无烟煤(WY3)。根据煤中硫分分布、硫分组成、灰分分布与灰分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推测成煤环境。毕节晚二叠世各主采煤层硫分纵向变化规律可清晰“反演”研究区成煤期古海平面的两次大的海进与海退事件;硫分在研究区平面的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正是受到当时海水自南东向北西推进的影响;形态硫数据分析显示,煤中有机硫占全硫比重一般较小,明显不同于陆相煤层和浅水台地相煤层(后者以极高有机硫为特点)特征。此外,煤中灰分产率、煤灰成分指数以及灰成分三端元分析均揭示聚煤环境的还原性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与硫分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综合分析表明,毕节地区晚二叠世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分流河道/间湾、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潮坪/泻湖等环境为主,海水影响作用较大的泻湖/潮坪环境下煤层中硫分较高,海水影响较弱的三角洲成煤环境下煤中硫分相对较低,并给出了三种沉积环境下一些煤质特质的变化范围。该研究结果与前人基于岩相古地理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基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地质背景及区内勘查钻孔的煤质化验资料,对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区内煤中硫分、灰分含量变化,通过对煤层灰分和硫分的成煤环境控制分析,确定其成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龙潭组各煤层均为无烟煤,变质程度高,其中4、7、9号煤层灰分、硫分含量普遍低于13、15号煤层;研究区各煤层硫分含量主要以硫化铁硫的形态存在,占比达76.91%,表明这些煤层中黄铁矿硫含量是导致煤层硫分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煤灰成分元素氧化物含量在纵向上变化规律反演的沉积环境与硫分、灰分分析的成煤环境一致,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13、15号煤层为泻湖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大,古气候环境为潮湿,4、7、9号煤层为潮坪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低,古气候环境为潮湿-半潮湿。  相似文献   

6.
赵凌云 《地质与勘探》2023,59(5):974-984
成煤环境与煤质特征关系紧密,泥炭沼泽期陆源输入强度、海水进退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煤中元素分布和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利用贵州织金县以那地区三个煤矿勘查区共46口钻孔主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分析了龙潭组自下而上煤质参数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硫分和灰成分指数对成煤环境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那地区无烟煤全硫分含量较低,平均为2.19%,以无机硫为主,煤灰分中主量元素以SiO2为主,Al2O3和Fe2O3次之,其他含量较低;(2)各煤层全硫含量、有机/无机硫在全硫中占比、主量元素组合(Fe2O3+CaO+MgO和SiO2+Al2O3)含量呈现相互匹配的变化规律,煤灰成分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3)以那地区龙潭组自下而上经历了三期海水进退过程,发育潮坪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潮坪-瀉湖三种成煤环境,硫分与灰成分指数在成煤环境指示作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正>煤中稀有金属元素的研究,是当今煤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我国煤中镓的丰度、分布、赋存状态及其富集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煤中镓的储量加权均值为6.62μg/g,略高于美国和世界煤中镓的平均含量。不同煤田中镓的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分为煤层顶底富集分布和煤层全层富集分布;就成煤时代而言,煤中镓含量随成煤时代的由老变新有降低趋势,石炭-二叠纪煤中镓含量最高,晚侏罗-早白垩世最低,煤中镓含量随煤级升高而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沉积环境与海有关的煤层比陆相环境形成的煤层硫分要高。单质硫和复硫化物形成黄铁矿,在盐沼泽中进行了得快,因为在盐沼泽中硫酸盐还原速率大,对这一过程起到了催化作用。河北开平煤田晚二叠世大苗庄组煤层的含硫特征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大苗在组含主要可采煤层5层,即煤5、煤6、煤7、煤8、煤9,各煤层的硫分含量差别很大,从特低硫煤到富硫煤均有,但分布有一定规律(表1)。  相似文献   

9.
依据井田地质勘查资料及煤质测试结果,对马依西二井田内可采煤层中硫的特征及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区内各煤层煤中硫含量变化较大,自下而上以底部30、29煤为高硫煤,煤中硫分最高可达7.2%,下部19至26为中高硫-高硫煤,17-1煤层为低硫煤,上部3至12-1煤层为中高硫煤;在平面上总体呈东南高、北西低的分布态势。聚煤环境是造成煤中硫差异的主要因素,17-1煤发育于泛滥平原相中,以成煤植物所含的原生硫为主,煤中硫含量低,而其它煤层形成环境因受海水影响较大,存在更多以硫化铁硫为主的次生硫而使硫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省昭通地区晚二叠世C5煤层硫分和灰分进行测试及资料分析,编制了C5煤层硫分分布等值线图,分析了硫分、灰分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等。结果表明:研究区硫分大于1%的硫分赋存状态主要为硫铁矿硫,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最少;硫分分布主要受到成煤环境的控制,自西向东逐渐由陆相过渡为滨海相,硫分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灰分分布与硫分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区中部陆相向滨海相过渡地带的洛旺向斜,硫分与灰分相对适中,是优质煤炭资源的有利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原始测试数据分析了山西白额勘探区石炭二叠纪各主要煤层煤质特征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的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约占76%,惰质组约占19%。各煤层灰分产率总体为低-中灰煤,2、3号煤硫分属特低硫-中高硫,10号煤硫分为中高-高硫。成煤环境的水介质由咸水-半咸水-淡水,导致煤层原煤全硫及微量元素含量由下向上降低,同一煤层顶板附近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底板附近煤层。聚煤特征决定了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使得区内煤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无明显伴生元素富集。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下—中侏罗统煤层沿阿尔金山前断续分布,其煤岩、煤质与典型的西北侏罗纪煤层具有明显不同。通过对和田布雅、于田普鲁、且末红柳沟等煤矿主采煤层样品进行煤岩、煤质鉴定及煤化指标等一系列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主采煤层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其次是半暗煤、暗淡煤;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壳质组含量少,具中-高镜惰比。因成煤沼泽的还原程度促进了无机硫分的形成,煤中全硫含量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且煤层硫分与灰分整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煤层挥发分受不同种类硫分的影响,亦有明显差异性变化。在民丰凹陷中-高硫煤中,硫分以无机硫为主,随着硫分的升高挥发分亦有升高趋势;瓦石峡凹陷中-低硫煤受有机硫控制,对挥发分产率的影响不明显。民丰凹陷煤层的灰分指数高于瓦石峡凹陷,可见后者的成煤沼泽环境潜水面要比前者高得多。针对上述诸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揭示塔东南地区煤岩、煤质多样性变化受断陷湖盆以及局部水体较深的还原型沼泽环境控制,最终形成了中-高挥发分、中-低灰分、中-低硫分的煤质及富镜贫惰的煤岩特征。  相似文献   

13.
据织纳煤田煤炭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及前人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论述了织纳煤田上二叠统煤层发育沉积环境及煤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煤层展布规律、硫分、灰分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织纳煤田上二叠统煤层有机组分中镜质组含量,无机组分中硫化物含量均相对较高,反映了泥炭沼泽的覆水程度较深、水动力较弱的缺氧还原环境;煤层厚度分区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硫分呈不规则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硫分逐渐升高,以中高硫煤为主;灰分变化总趋势为西部地区的灰分高于东部,以低灰煤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煤中有机硫的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90个煤样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测试及研究,发现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基本分布在0%1.0%范围内。在低硫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高硫煤中以无机硫为主。中、高硫煤中,广西、湖南等地区很大一部分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所采集的样品中,高有机硫煤(有机硫>1%)均分布在华南、华北两大聚煤区,属于石炭、二叠纪煤。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变质程度无明显关系。煤炭形成过程中海水作用的影响,是导致煤中有机硫含量偏高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跃刚  姚光华 《沉积学报》1996,14(4):161-167
本文从沉积学、成煤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并详细阐明了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煤中硫的赋存状况,不仅受成煤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其顶板沉积环境的影响。成煤环境奠定了煤中硫的分布基础,而顶板环境则是促使煤富硫、高硫的重要因素。微咸水浑水潮坪的顶板沉积环境,导致了下伏煤高黄铁矿硫,而咸水的清水潮坪顶板环境则导致下伏煤高有机硫。  相似文献   

16.
煤中硫是多种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基于形态硫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和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煤中硫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运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划分煤中硫化物的微观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中硫整体上以有机硫为主,平均占全硫的78%,只有在太原组个别高硫煤中以黄铁矿硫为占优势。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识别出煤中黄铁矿的微观赋存状态包括莓球状、薄膜状、晶粒状、结核状、团窝状黄铁矿和细粒黄铁矿集合体,白铁矿的微观赋存特征包括聚片状、板状和矛头状白铁矿,部分白铁矿与黄铁矿共生。沁水盆地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黄铁矿是有害微量元素As、Se和Hg的重要载体,而有机硫决定了煤中U的富集。研究认为,成煤时期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导致太原组煤中全硫和黄铁矿硫较高,太原组煤中硫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煤中黄铁矿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濮英英  雷加锦 《岩石学报》1995,11(4):462-470
对煤中形态硫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碳酸盐台地潮坪成因的煤以有机硫为主,黄铁矿硫占少数,但其类型、产状多样,全硫含量在剖面上虽有波动变化,但幅度较小,硫分布模式说明成煤环境受海水影响强烈且持久稳定。2)下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成因的煤属以黄铁矿硫为主的高硫煤,按形态和产状可分5种类型的黄铁矿,煤层剖面上全硫含量由底到顶部逐渐增加,说明成煤环境亦受海水影响强烈,但有一逐渐增强的过程。3)上三角洲平原沼泽成因煤为富有机硫的低硫煤,黄铁矿量少、类型单调,全硫含量在煤层剖面上的变化为顶底高、中部低,表明煤层顶、底板性质控制着煤中硫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黔北煤田花秋勘探区9、16号煤煤岩煤质鉴定资料,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9、16号煤煤相及其发育特征。研究表明:9号煤形成于芦木芦苇沼泽相和潮湿的芦木芦苇沼泽相,芦木芦苇沼泽相分布于勘查区北部和南部东翼,潮湿的芦木芦苇沼泽相分布于南端西翼;16号煤基本形成于芦木芦苇沼泽相,少量形成于覆水森林沼泽相,覆水森林沼泽相仅分布于中部的西翼,沼泽的其它部位均为芦木芦苇沼泽相。通过分析煤相与煤中全硫、有机硫的关系,认为沉积体系所处的大环境整体控制了硫含量的高低,成煤沼泽类型控制了硫分的变化。勘查区北部、北西部及中部以东可能是9号煤潜在的低硫区,由于16号煤处于区域性的高硫层位,北东部可能是黄铁矿硫相对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兖州矿区山西组 3煤层中微量元素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兖州矿区山西组3煤层21个样品中全硫、硫化物硫、有机硫和具有环境意义的微量元素Cu、Pb、Zn、As、U、Th含量的测试,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研究区煤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及主要形成原因,并发现煤层中所选的微量元素、硫化物琉及全硫在煤层顶、底或煤层夹矸样品中含量相对较高。微量元素与硫化物硫、全硫的相关系数表明,所研究的微量元素与硫化物硫和全硫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研究区3煤层中全硫的含量取决于硫化物硫的含量。同时还研究了原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灰产率的关系,并将研究区微量元素同世界和中国同类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广西境内早石炭世、晚二叠世以海相成煤为主,早侏罗世、古近纪、新近纪为陆相成煤。煤多属高灰、中-高硫、低热值的“二高一低”煤,已查明的资源总量21.36亿t,保有量18.56亿t。以古近纪-新近纪的煤田最多.其次为晚二叠世煤田。煤类以褐煤、贫煤为主。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百色-南丹以东、钦州-来宾-柳城-融水以西的区域内。在168个探(矿)区中,仅38%达到勘探程度。根据资源条件及勘查程度,指出在老矿区(井)的外围和深部(如红山矿区西南部、中北部深部、罗城煤田深部、宜山煤田中部、扶绥煤田中段北部、百色煤田中东部)、桂西地区(如凤山-大化、隆林-乐业相对隆起区域、大新古隆起周边)、桂东南和桂南地区(如大洲盆地、钦灵盆地、江平盆地、十万大山盆地)等处有找煤前景,并预测了勘查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