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热退火对KDP晶体损伤阈值的影响(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磷酸二氢钾(KDP)晶体的透过光谱和损伤阈值的变化。发现热退火对晶体的透过光谱没有影响,退火温度分别为140 ℃和160 ℃时晶体的损伤阈值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150 ℃下,晶体的损伤阈值提高了约1.4倍。实验证明150 ℃下的热退火对提高晶体的损伤阈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室温下用3MeV的硅离子对聚苯乙烯(PS)进行辐照,对辐照后的样品在室温至液氮温度范围的导电特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当辐照剂量在1×1012cm-2附近,PS的室温电阻发生突变.随着温度的降低,PS电阻增大,在低辐照剂量下,电阻在155K附近急剧增加.对于高辐射剂量样品,在较高的温度下呈现热激活导电,在低温下电子通过隧穿传导.分析认为,PS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是由于不同剂量辐照离子在聚合物中形成的对电子传导有贡献的导电中心密度不同.通过拟合样品的渗流临界特性,分析了样品电阻随辐照剂量的变化 关键词: 聚苯乙烯 硅离子辐照 低温导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正常态输运特性对其超导电性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温度烧结样品正常态电阻率和超导电性之关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室温电阻率随烧结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而在920℃以上温度烧结的样品,变化趋于平稳.利用四引线法测量了不同温度烧结样品的电阻温度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超导转变温度均在92K左右,而且超导转变温度及其转变宽度均与烧结温度有一定的关联.实验结果反映了烧结温度在920~940℃范围内的样品,样品具有稳定的正常态特性,而其超导电物理性能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正常态输运特性对其超导电性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温度烧结样品正常态电阻率和超导电性之关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室温电阻率随烧结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而在920℃以上温度烧结的样品,变化趋于平稳,利用四引线法测量了不同温度烧结样品的电阻温度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榈的超导转变温度均在92K左右,而且超导转变温度及其转变宽度均与烧结温度有一定的关联,实验结果反映了烧结温度在920~940℃范围内的样品,样品具有稳定的正常态特性,而其超导电物理性能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在-170-10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室温快离子导体Rb_4Cu_(16)I_7Cl_(13)的电导率和热容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材料在-50℃和-107℃附近各有一个二级相变存在。  相似文献   

6.
李镇江  梁玮  孙鹏  张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24(11):2660-2664
采用二官能度环氧树脂对己二胺进行改性,得到了含多段长亚甲基链段的柔性固化剂。利用红外光谱表征其基本结构。采用环氧树脂E-44与之进行固化,通过不同温度下固化时间对力学强度影响的分析,初步确定其最佳固化条件为80 ℃,6 h。通过热重分析检测不同固化比例下固化产物的热稳定性,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该固化剂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反应活性、最佳固化温度及时间。对其固化物拉伸剪切强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固化比例为1:0.5时,在-196 ℃、室温、60 ℃下的拉伸剪切强度分别为16.84,14.73和13.52 MPa,基本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类金刚石薄膜直流电导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类金刚石薄膜的直流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10到650K范围内,导电机制分别在低温、室温和高温三个区域内具有明显的规律.在低温区电导率服从logσ-T-1/4的线性关系;在室温区(中温区)和高温区电导率服从logσ-T-1的线性关系,但具有不同的热激活能和指数前系数.文中应用两相模型,对这些实验结果作了说明.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利用离子注入方法和光致发光技术系统研究了注入离子对n型GaN宽黄光发射带的影响.实验采用的注入离子为:N,O,Mg,Si和Ga,剂量分别为1013,1014,1015和1016/cm2,注入温度为室温.注入后的样品在900 ℃流动氮气环境下进行热退火,退火时间为10 min,并对退火前后的样品分别进行室温光致发光测量.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独立提出了提取注入离子对晶体黄光发光特性影响的半经验模型.利用该模型导出的公式,可以确定注入的N,O,Ga,Mg和Si离子对黄光发射带的影响随注入剂量的变化关系以及该影响的相对强弱. 关键词: 氮化镓 光致发光谱 离子注入  相似文献   

9.
纳米固体Ag在高温下的热膨胀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晓英 《物理学报》1995,44(2):244-250
在室温至217℃的温度范围内对纳米固体Ag的热膨胀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态的纳米Ag(平均粒度25nm)的膨胀在温度低于100℃时主要是真实热(由原子的非简诣热振动引起的)膨胀,高于100℃时,出现与热焓释放过程相关的不可逆膨胀,随温度的升高此不可逆膨胀的贡献逐渐增大.经(以5K·min~(-1)升温至217℃)退大处理后的纳米Ag(平均粒度28nm)在实验温度范围(50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低碳高锰铸钢冲击韧性和断口形貌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室温时该铸钢断裂形式以穿晶韧性断裂为主,而在—196℃时断裂则以沿晶韧性断裂为主.在试验温度、韧窝尺寸和冲击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室温时冲击值较高,韧窝大而深;深冷温度下冲击值较低,韧窝小而浅.同时发现非金属夹杂物对韧窝的大小有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宗源  陈立泉  倪泳明  马明荣 《物理学报》1984,33(11):1556-1562
在-170-10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室温快离子导体Rb4Cu16I7Cl13的电导率和热容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材料在-50℃和-107℃附近各有一个二级相变存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商品化SKE-1型环氧树脂对自制聚氨酯预聚体(NCOPU)进行封端,制备了缩水甘油胺型聚氨酯(GAPU),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在线FT-IR监控间苯二甲胺固化GAPU过程,用差示量热扫描(DSC)研究其相分离,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固化物的表面微观形貌,用热重(TG)分析固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探讨了聚丙二醇(PPG)分子量的大小、不同质量分数的SKE-1对NCOPU封端及不同种类的固化剂对GAPU固化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60℃时用间苯二甲胺固化GAPU,2h即可固化完全,固化物热稳定性能良好,其外推起始分解温度为248.3℃,5%的分解温度为282.6℃。GAPU固化物的力学性能随着GAPU的环氧值减小而减小,在室温以上力学性能下降,在-196℃力学性能增加,其环氧值为0.153,在-196℃的拉伸剪切强度最佳,为16.11MPa。  相似文献   

13.
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技术生长氧、硼、磷掺杂的氢化非晶硅薄膜。在室温下注入饵离子后研究三种掺杂元素对饵离子发光的作用。室温下观察到很强的光致发光现象。氧的引入并且和饵离子形成发光中心,提高了饵离子的发光强度。退火实验表明氧、硼、磷的掺杂补偿了材料中的缺陷,提高了氢的逃逸温度,改善的热稳性,使材料的退火温度因掺杂元素的加入而提高,饵的发光得到增强。讨论了饵离子的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设计搭建了太阳能热声发动机实验系统,它由双轴全自动跟踪菲涅尔透镜聚焦型集热器和小型化驻波热声发动机两大组件构成。分别对充注不同压力N_2、He、Ar三种工质的太阳能热声发动机的起振温度、起振时热声核温度分布、压力振幅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氮气、氦气和氩气在相同充气压力下,He起振温度最高,N_2起振温度最低;N_2在充气压力1.0 MPa时达到最低起振温度394.8℃,且其压力振幅对充气压力变化不敏感;Ar在充气压力1.0 MPa时达到最低起振温度418.2℃,且其压力振幅随着充气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实验结果为优化太阳能热声发动机系统的热力性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冶平  侯民  黎高平  杨斌  于帅 《应用光学》2012,33(4):752-755
现有的激光能量计传感器灵敏度系数都与其所处环境温度有关,在-50℃~70℃的温度范围内,灵敏度偏差较大,直接影响测量结果。为了达到消除环境温度的影响,采取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热释型能量计的灵敏度进行校准的研究方法。该校准方法与普通激光能量计的校准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热释电型能量计进行校准时,温度由室温扩展到-50℃~70℃的温度范围。利用环境试验箱,每隔10℃固定一个温度点,进行激光能量的测量实验,得到各个温度点所对应的灵敏度修正系数,再借助最小二乘法建立起各个温度点上能量计灵敏度系数同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了-50℃~70℃的温度范围内激光能量的准确计量。研制能直接工作于非常规工作环境下的热释电型激光能量计,对解决激光能量测量的外场需求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离子导体Li_2B_2O_4的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特别着重于晶化前期的离子迁移特性。当温度低于T_K(≈310℃)时,离子电导率遵从Arrhenius关系。当高于晶化温度(≈411℃)时,以晶态中的离子迁移为主。在T_kT_p时,出现了少量微晶,但晶化量小于5%,由于非晶母体与微晶之间的界面效应使得离子导电性显著增强。可以通过室温淬火,把晶化前期非晶态的状态保持到室温,从而有可能制备出离子电导率高于纯非晶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聚氨酯的FTIR光谱与热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聚酯型聚氨酯和聚醚型聚氨酯在空气气氛中从室温到400 ℃之间的热解反应,实时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解残留物的基团特性。利用热分析技术考察了它们在不同气氛下从室温到700 ℃之间的热解反应。探讨了在有氧条件下的热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聚酯型聚氨酯在空气中存在硬段和软段先后分解的两个阶段,而聚醚型聚氨酯则是硬段与软段同时分解。热分解结果也显示,硬段相同的聚氨酯,聚酯型聚氨酯的起始失重温度高于聚醚型聚氨酯,显示聚酯型的热稳定性强于聚醚型。同时聚氨酯在空气中的起始失重温度比在氮气中提前,说明氧气的存在能促进聚氨酯主链上C—C和C—O键的断裂。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环境氢脆技术及现代材料微观分析技术,研究了Fe-35Ni-15Cr实验合金在室温至900℃的力学性能及热充氢后在室温及750℃的力学性能,分析了温度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为优化其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Mn掺杂ZnO稀磁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和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名义组分为Zn1-xMnxO(x=0.001,0.005,0.007,0.01)的Mn掺杂的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并研究了在大气气氛下经过不同温度退火后样品的结构和磁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样品在600℃的大气条件下退火后, 仍为单一的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颗粒材料;当样品经过800℃退火后,Mn掺杂量为0.007,0.01的样品中除了ZnO纤锌矿结构外还观察到ZnMnO3第二相的存在.磁性测量表明,大气条件下600℃退火后的样品,呈现出室温铁磁性;而800℃退火后的样品,其室温铁磁性显著减弱,并表现为明显的顺磁性.结合对样品的光致发光谱的分析,认为合成样品的室温铁磁性是由于Mn离子对ZnO中的Zn离子的替代形成的. 关键词: ZnO 掺杂 稀磁半导体 铁磁性  相似文献   

20.
谢斌  苏昉  王文楼 《物理学报》1995,44(6):903-910
选用分子量500万的聚氧化乙烯,通过混溶蒸发法制备出一系列高聚物(PEO)_(?)-CuBr_2(n=4,8,12,16,24)薄膜,并在0.1—2443MPa范围不同的流体静压力下测量了它们的相对介电常数,分别探讨了高聚物薄膜在室温常压和高压下离子电导率与介电常数的关系。实验结果证实:添加介电常数较高及本体粘度较低的增塑剂C_4H_6O_3后,当其相对浓度npc/n_c=20%时,不仅该薄膜的室温常压离子电导率明显提高6.8倍,而且其压力下的离子电导率也提高1(0.1—100MPa)至2(350—800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