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沿海全新世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从盛 《台湾海峡》1991,10(1):77-84
本文通过对严格筛选的61个海平面标志物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沿海3个岸段的全新世海平面曲线。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海进过程中,海平面有过多次波动并且在6100,3100和1800a,B.P.前左右形成3次海平面高峰,但其高度分别不超过+3m,+2m和+1m;3个岸段海平面波动总趋势一致,但海平面的高度和变动幅度存在差异:闽东北沿海6100a,B.P.前左右的高海面比3100a,B.P.前左右的为高,闽中沿海则相反,其6100a,B.P.前左右的高海面比3100a,B.P.前的为低。  相似文献   

2.
福建闽南沿海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硕良 《海洋学报》2005,27(6):116-122
通过2003~2004年对福建闽南沿海5种养殖贝类体砷含量的调查监测,对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的分布进行了探讨.福建闽南沿海5种养殖贝类体总砷含量为0.65×10-6~4.80×10-6,总平均值为2.09×10-6,其中有机砷和无机砷占总砷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1.6%~98.2%和2.3%~38.4%,平均值分别为88.8%和11.2%.在相同养殖区,养殖贝类体总砷平均含量的种间分布差异较小.滩涂养殖底栖贝类体内总砷平均含量总体上高于浅海筏式养殖贝类体的平均含量.福建闽南沿海5种养殖贝类体内总砷含量在泉州湾、湄州湾、东山湾和九龙江口高,在诏安湾和围头湾低,在其余各湾相近.5种养殖贝类体内无机砷的污染指数和总平均值分别为0.05~0.76和0.23,总砷的污染指数和总平均值分别为0.06~0.48和0.21,总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质量标准.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与体长之间总体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广东沿海海洋荒漠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杉 《海洋科学》2001,25(8):52-54
荒漠化不仅存在于陆地 ,就其特征而言 ,海洋同样存在荒漠化。1979年在联合国世界荒漠会议上对荒漠化提出下列定义 :“荒漠化是干旱区 ,半干旱区和某些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贫瘠化 ,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 ,这些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测定优势植物生产力的下降 ,生物量的变动 ,动植物区系的差异 ,土壤退化和对人类所增加的危害等等予以表达”。陆地荒漠化多发生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可以从植被退化 ,土地沙化等外观上很容易发觉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往往是受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 ;与此相对应 ,海洋荒漠化也可以形容成海洋生态…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普查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利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部沿海红树林保护和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沿海生长着一类称之为红树林的植物,它作为与珊瑚礁齐名的海洋生态系统,与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海洋开发正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的今天,它的生存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对红树林的保护与管理,笔者认为,应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看待,宜采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去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海洋”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烟台海洋管区环境监测站于1993年5、8、10月在东起威海,西止莱州湾小清河海域进行了常规监测,共获得监测数据1700多个。监测站依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对这些数据作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1 环境质量概况 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均属一类水质。但是部分河口、港湾水域污染较重,有些局部养殖区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
早在50年代, Kellogg, Scheyil1l, Evans和Norris等人分别记录和研究了海豚的声信号, Schevill和 Lawrence通过实验有力地证实了海豚具有很好的回声定位能力。60年代以来,各国对海豚动物声呐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多年来,不少国外学者在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对海豚的声发射与接收机制提出了一些近似的物理模型,不同程度地解释了一些海豚声呐系统中的现象,但与仿生学的综合研究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对海豚水下声信号进行深入的定量测量与分析,仍是海豚仿生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对进一步研究、改进水下声学探测设备和强背景噪声下弱信号的识別与检测都有着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在大约五十余种海豚中,除对胆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es)国外有过较多的研究外,对其他海豚的研究则很少。 江豚属齿鲸亚目,是体型最小的一种海豚。它主要分布在日本海和中国及东南亚各国沿岸海域,在中国长江口分布最为集中。每年3,4月份江豚到长江口一带生殖,有时沿江深入甚远。日本学者 Kazuhiro Mizue等(1968)和英国的Purves(1983)都对江豚的水下声信号作过记录与测量,但Kazuhiro Mizue等只记录到4kHz, Purves也只记录了30Hz-35kHz的信号;遗憾的是,由于信噪比太低,他们都没有进行详细的频谱分析。本实验所记录到的江豚声信号,由于记录器频带范围的限制,频率范围仅是40Hz-70kHz,其中包括了几种不同波形的较高频和低频脉冲信号,本实验对其频谱和周期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测量。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沿海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统计数据、遥感影像等基础资料数据,在分析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和沿海产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沿海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大连市沿海产业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统计数据、遥感影像等基础资料数据,在分析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和沿海产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沿海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大连市沿海产业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闽南沿海平原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闽南沿海平原地区3个钻孔的全新世沉积的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带,反映了本区全新世时期植被演替和相应的气候波动,并结合14C测年和硅藻分析等资料,确定Ⅰ和Ⅱ孢粉带为全新世早期,Ⅲ和Ⅳ孢粉带为全新世中期,Ⅴ和Ⅵ孢粉带为全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一头因误捕而受伤的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治疗和饲养过程中,探索并积累了江豚的一些外伤治疗方法、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日常所需维生素的补充,以及江豚生活环境的控制要求,为人工条件下饲养江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沿岸不同海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台湾海峡》2009,28(4):496-503
结合福建省“908专项”,于2006年7~8月对福建省沿岸海域水采浮游植物的种属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57属127种,其中硅藻47属107种,甲藻5属15种,蓝藻1属1种,金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裸藻1属1种.硅藻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主要是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硅藻类广布,甲藻类在闽东海域及东山沿岸分布较多,蓝藻类检出率降低,裸藻类和金藻类检出率增高.表层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3222.59×10^4ind/dm^3,数量分布态势为近岸高、外海低,阂东和闽南高、闽中低.叶绿素a及优势类群的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生物种类较多,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东沿岸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StudiesonmarinenanodiatomsinFujiancoastalwatersofChinainwinter¥LiuShicheng;GaoYahuiandChengZhaodi(ReceivedDecember22,1994;acc...  相似文献   

14.
收集2000—2018 年福建近岸海域224 次赤潮事件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 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7.3%和6.1%。2015—2018 年相对于2000—2004、2005—2009、2010—2014 年赤潮年均发现数量和面积有明显下降。赤潮发现月份和空间特征明显,5—6 月为高发期;宁德、福州、平潭、厦门、泉州海域是赤潮高发区;4 个时间段比较宁德和厦门海域年均发现赤潮数量下降明显,平潭海域略微下降,泉州海域增加。由甲藻门生物引发的赤潮数量、面积和损失均最高,诱发赤潮的生物类群存在南北差异,有毒赤潮占总赤潮数量的14.3%。根据提出的赤潮等级划分标准,福建近岸海域以小型赤潮为主。建议在宁德至平潭近岸海域、泉州近岸海域加强赤潮立体化监测系统的建设,5—6 月为监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四种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春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7,16(4):468-472
本文分析测定了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尖头斜齿鲨肝油的碘值特别高,说明其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很高;非皂化物含量很低,约占肝油重的38×10-3(m/m);角鲨烯含量极微,在肝油中仅占84×10-5(m/m)。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角鲨烯含量均很低,变化在(31~116)×10-5(m/m)之间。在相同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小孔沙条鲨和狭纹虎鲨肝油中没有检测到角鲨烯。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许珠华  侯建军 《台湾海峡》2006,25(1):143-150
根据多年来福建沿岸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及相关资料,概述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趋势、时间、区域、种类和危害等特点,分析和讨论了赤潮发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指出赤潮防灾和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洋综合管理力量薄弱,海洋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执法能力有待加强,海洋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灾害的如下措施和建议:进一步调查和研究赤潮发生的类型并分析其主要成因;建立健全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和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大力开展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赤潮生物及其有害赤潮发生机理等科学研究;控制陆源污染,减少含氮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入海量,提倡和推广使用农家肥,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效率;认真研究和分析港湾的环境容量,合理开发福建的海水养殖业;加强围填海等涉海工程对海水动力学影响的研究,以及加强对船舶压仓水等带来外来赤潮生物影响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部海域条纹斑竹鲨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骁  杨圣云  潘聪 《海洋学报》2008,30(6):115-121
摘要:在对我国南部沿海闽东、闽南、粤西、海南、北部湾5个海域的条纹斑竹鲨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多态性研究中,获得长度为1 094~1 096 bp的线粒体控制区完整序列。序列比对发现了6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定义了8个单倍型。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542 5~0.744 8)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0 571~0.000 980)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条纹斑竹鲨的线粒体DNA进化速率较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小(Fst=0.216 26,P<0.000 1),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10 000步Markov链计算的群体间遗传分化概率及单倍型系统地理学分析结果将5个群体分成两个地理种群(台湾海峡种群、南海北部种群)。综合分析表明条纹斑竹鲨的基因流主要在浅海近岸水域扩散,遗传变异程度受地理结构和距离隔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2006年阂东沿岸生态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闽东沿岸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的种类3个门39属共134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占总种数的80%,为该调查海域主要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呈现由调查海域东北侧向西南侧、由近岸向远岸减少的空间特征,夏季高、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且有逐年减少的年际变化趋势.本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