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 回顾性分析了 5 96例心绞痛 (AP)病程≥ 2周的 AMI的临床资料 ,并与无 AP史或 AP<2周的患者比较。结果 :  AP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少于对照组 (分别为 10 .9%比 15 .8%和 19.8%比 2 5 .0 % ,均 P<0 .0 5 ) ,住院病死率也较低 (11.4%比 15 .7% ,P<0 .0 5 ) ,AP组梗塞前正规治疗者多于对照组 (5 8.4%比 2 9.1% ,P<0 .0 0 1) ,患高血压者也较多(5 3.1%比 41.2 % ,P<0 .0 0 1) ,但大面积梗塞较少 ,肌酸激酶峰值较低。结论 : 长期心肌缺血可能也有缺血预适应作用 ,有益于 AMI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短期预后及侧支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P)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短期预后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根据AMI前有无AP发作情况进行分组.AP组(88例)及无AP组(63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冠心病高危因素、入院时心率血压、溶栓再通情况、磷酸肌酶激酶(CK)及同功酶MB(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功能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及死亡率,用冠脉造影诊断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室壁瘤情况.结果 AP组年龄较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心病高危因素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P组溶栓再通率较高,CK及CK-MB峰值较低,左室功能(LVEF)保存较好,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发生率较少,AMI死亡率降低,两组间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AP组临床短期预后较好.冠脉造影示AP组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侧支循环丰富,无AP组以单支病变多见,两组间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AMI前的AP发作,提示临床短期预后较好,可能部分与侧支循环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特点。方法:AMI患者年龄≥70岁的被确定为AMI高龄组,共134例;<70岁的为AMI对照组,共152例。通过对首发症状、心电图改变、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病死原因分析,总结出高龄老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高龄AMI组和AMI对照组比较,典型心前区疼痛发生率(53.7%) 显著减少(P<0.01),无Q波梗塞和心肌再梗塞显著增加,而右室梗塞显著减少(P均<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多(P<0.01),特别心是律失常和心力衰竭(P<0.01),心源性休克亦明显增多(P<0.05);死亡率(31.3%) 较AMI对照组(10.5%)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龄老人AMI心前区疼痛症状多不典型,无Q波梗塞和心肌再梗塞发生率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并为常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与左冠状动脉(LCA)病变心肌缺血症状的差异。方法:将408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心绞痛(AP)组。在AMI组中,比较RCA病变与LCA病变在AMI前心肌缺血症状的差异。在AP组中,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两个亚组,统计各亚组RCA与LCA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在AMI组中,LCA病变组在AMI前有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明显较RCA病变组多(P<0.05)。在AP组中,多支病变亚组中RCA病变检出率和LCA病变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0.05),而单支病变亚组中RCA病变检出率明显低于LCA病变检出率(P<0.001)。结论:RCA病变时心肌缺血症状少,甚至缺乏,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前48h内是否发作过心绞痛的二组患者的临床经过和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208例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22例),无预适应组(86例),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临床经过近期预后好,心肌梗塞范围小(P<0.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率低(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57例静脉溶栓治疗及70例未溶栓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远期预后进行研究.溶栓组中冠状动脉再通130例,未通27例.结果显示,溶栓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未通组门(3.8%比12.9%,P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38例AMI患者中,130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108例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30天.结果 溶栓组中梗塞相关动脉(IRA)临床评价再通者102例,再通率78.5%:直接冠脉支架组术后IRA血流达Ⅱ-Ⅲ达100%.随访1个月,溶栓组和直接冠脉支架组病死率分别为4.3%和0.9%P>0.05);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0.9%(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9%(P<0.05);溶栓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2.3±8.0,直接支架组为63.3±9.2(P<0.05).结论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AMI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IRA的再通率和良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基因重组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同期住院的70例A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梗塞部位及面积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给予bFGF 1600U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4周,于4周时用门控平衡法心血池心室显像复查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bFGF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约20%(0.477±0.138:0.274±0.09,P=0.0003),左室峰充盈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2.362±0.918:1.318±0.398,P<0.005),治疗组患者的梗塞后心绞痛及室壁瘤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bFGF可以促进AMI患者梗塞区血管的形成,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可以明显的改善AMI患者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减少梗塞后心绞痛和室壁瘤的发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希望的AMI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完全开通后的近期预后。方法 :对 2 1例糖尿病并发 AMI溶栓后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冠状动脉开通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并于梗死后 3~ 4周内行核素心室造影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观察心功能、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情况 ,且随访梗死后 3~ 5周内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与 37例非糖尿病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 ,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的残余狭窄较重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较高 ;梗死后近期左室功能较差 ,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糖尿病并发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者冠状动脉病变仍然较重 ,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B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ABI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NABI),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I组在AMI后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ABI对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住院死亡率影响不大。ABI组冠脉病变更广泛。结论:ABI能起到诱导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能减轻AMI对心脏功能的损害,对AMI后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 enables direct assessment of the degree and adequacy of microvascular perfusion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wall motion abnormalities. MCE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1) rapid and definite diagnosis of acute MI; 2)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ho may benefit from prompt reperfusion therapy; 3)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of mechanical or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 for an open infarct-related artery; 4) estimation of MI size early after reperfusion and residual myocardial viability; 5) identification of being at high risk for post-MI complications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6)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and ischemia prior to hospital discharge. Therefore, MCE is an ideal tool for correct triaging of patients to revascularization and has both pro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后如何评价其存活性的问题近年来日益引人注目,存活心肌主要指急性心肌缺血时间<20分钟后引起的“顿抑心肌”及慢性心肌缺血后导致的“冬眠心肌”两种状况。本文从心肌代谢、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常用的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评价心肌组织再灌注的方法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Myocardial metabolis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6.
M Takayasu 《Naika》1971,27(3):414-416
  相似文献   

17.
18.
19.
心脏放射免疫显像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放射免疫显像是将放射免疫显像用于心脏疾病诊断的技术。现就该技术在心肌梗死、心脏移植后排异反应、心肌炎及其它心脏疾病中的诊断作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成年哺乳动物心脏在心肌梗死后很难再生修复,瘢痕组织的替代会导致心功能的恶化。探索心肌再生的机制并进行可能的临床应用是极其必要的。随着对新生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再生极有可能是由心肌细胞内源性增殖引起的,并探索出细胞周期因子等可能的机制。现对内源性心肌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初步引入"分子开关模型",并讨论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