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效氯对波吉卵囊藻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是集约化对虾养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优良微藻,能改善养殖水质,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本文通过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中常用含氯消毒剂对波吉卵囊藻的种群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对微藻种群生长有显著影响。有效氯浓度为0.5mg/L时,波吉卵囊藻的生理活性轻微下降:有效氯浓度为2.5mg/L时,引起波吉卵囊藻死亡,其叶绿素含量、藻体干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下降了64.72%,13.69%,38.95%和10.38%。且随浓度增加,毒性越大。用浓度小于0.5mg/L的有效氯来防治对虾疾病,不会破环以波吉卵囊为优势种群的微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波吉卵囊藻对氮和磷营养盐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对虾高位池一种优良藻株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N和P营养盐需求.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在NO3-N浓度为11.32 mg.L和PO4-P浓度为1.29 mg L-1时,比增长率最大值(μmax)出现最佳值,各种密度波吉卵囊藻培养均能得到较好的生长效果.相对于相对增长常数K和平均倍增时间G,μmax可更好地反映微藻种群对多因子的适应性和在对虾池塘中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水体中引入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 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检测对虾养殖水体及虾体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变化,研究这两种微藻对对虾养殖环境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能有效地抑制异养菌和弧菌的生长.实验组中养殖水体、凡纳滨对虾肌肉及肝胰脏中的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特别是肝胰脏中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比前期降低了两个数量级;波吉卵囊藻实验组的抗弧菌作用最强.由此可见,采用选择优良藻种进行微藻生态调控对防治对虾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虾高位池优势浮游植物种群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湛江、海南不同养殖时期高位池浮游植物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养殖中、后期不同藻相的高位池中,优势种有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小球藻Chlorellasp.、透镜壳衣藻Phacotuslenticularis、小席藻Phormidiumtenue、鞘丝藻Lyngbyasp.、小颤藻Oscillatoriatenuis、铙孢角毛藻Chaetoceroscincius、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stylorum、细小桥弯藻Cymbrlla pusillapusilla、扁多甲藻Peridiniomdepressum等10种;次优势种为扁藻Platymonassp.、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等2种。发现虾池中优势种突出和单一,细胞数占浮游植物总量的49%—99%。不同优势种的同种水色的水环境稳定性有明显差异。波吉卵囊藻为优势种的水质较为稳定,其优势种持续时间为40—50d;硅藻优势种群相对不稳定,优势种持续时间为5—15d;小席藻细胞数高达2160×107个·L-1,易形成赤潮。波吉卵囊藻是高位池中分布广、种群较为稳定的藻株。高位池中藻相的选择是对虾生态养殖、生态防病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三十烷醇对几种单细胞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88-1990年,在大连凌水养殖二场,用0.01×10-6-1.00×10-6三十烷醇处理亚心形良藻、盐藻、微球藻、球等鞭金藻、新月菱形康,观察其对漠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浓度下以上5种藻均提早进人指数生长期。对前3种藻的最佳处理浓度为0.10×10-6;后2种藻为0.05×10-6;其中对亚心形扁藻,促生长效果尤为明显,可视为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阶段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测定了卤水浓度、营养盐、温度、光照强度、pH等环境因子对盐田藻垫生长的影响。提出了利于藻垫生长的上述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及最适点:1.卤水浓度为6—12°Be。2.在无机氮0~8mg/L,无机磷0~0.8mg/L的范围内,藻垫生长随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温度为30℃。4.在自然条件下,光照越强越有利于藻垫生长。5.pH为8.5。  相似文献   

7.
硒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细胞中的累积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硒对纯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细胞生化组成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当硒浓度低于50mg/dm3时,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低浓度下(<10mg/dm3)可促进其生长;当硒浓度超过50mg/dm3时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对藻体起毒害作用。藻细胞中总硒含量与培养液中的硒浓度有关,在0~40mg/dm3范围内,硒含量随着培养液中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从0mg/dm3的2.50×10-5(m/m,dw)到40mg/dm3的231.45×10-6(m/m,dw),至50mg/dm3,又开始降低为174.26×10-6(m/m,dw);硒在S.platensis生化组成中的分布,以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可达总硒的49.22%~71.49%,而脂类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中的含量则较低,分别为总硒含量的3.59%~6.18%和1.45%~2.56%,硒在各组成中的含量与培养液中的硒浓度有关,其变化趋势与总硒含量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9.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和壳顶幼虫饵料,生长快(日增长高达24.5μm)、成活率高(72.3%)、浮游期短(仅5-6天)。(3)文蛤眼点功出水泥池无砂底附苗试验获得成功,且单位面积附苗量高达433.3万颗/m2。(4)室内水泥池铺砂培养文蛤稚贝,前期生长快,但当壳长达300μm后,稚贝分泌一种粘液,生长和成活受到影响。建议定期翻池洗苗,当壳长达500μm后尽早将苗移至池塘内砂滩培养。  相似文献   

10.
稀土元素Ce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虾青素积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RP-HPLC)研究了稀土元素铈(Ce^3+)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生长及虾青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Ce^3+对微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Ce^3+的质量浓度为0.1mgm时,对藻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细胞密度较对照组提高34%;当Ce^3+的质量浓度为1mg/L时,虾青素质量分数可达到细胞干质量的3.2%,较对照组提高167%。此外,高质量浓度Ce^3+的对雨生红球藻有抑制作用,当Ce^3+的质量浓度高于40mgm时,红球藻的生长完全被抑制,虾青素质量分数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微藻对改善养殖水质和增强对虾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于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环境中,检测与凡纳对虾抗病力有关因子的变化和测定主要水质因子,研究固定化微藻改善养殖水质对对虾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的藻珠能改善水质,凡纳对虾的血细胞数目,血清蛋白的含量以及酚氧化酶、溶菌酶、抗菌酶的活性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对氨氮的吸收能力较强,而固定化微绿球藻对亚硝酸盐氮的吸收能力较强。试验期间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的褐藻胶藻珠中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约10倍和17倍,证明它们的生理活性不会因固定化而受干扰。因此,固定化微藻可应用于虾池微藻生态调控防病。  相似文献   

12.
2,4-二氯苯氧乙酸对细基江蓠孢子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0,0.1,0.5,1,2,4,6 mg/L)生长激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处理刚刚放散的孢子和附着2d孢子,研究其对果孢子和四分孢子附着和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2,4-D使两种孢子的附着量明显降低;2.0~4.0mg/L的2,4-D可以极显著的促进孢子的生长(P<0.01);0.1~2.0mg/L的2,4-D提高孢子的存活率(P<0.01);6.0mg/L的2,4-D使得孢子的生长和存活率降低。综合以上指标,在细基江篱采孢子育苗时,孢子附着2~3d后用2,4-D处理孢子萌发体,以1.0~2.0mg/L为宜。  相似文献   

13.
黄海黑鲷仔鱼耳石的日轮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仔鱼于1986年5月,由饲养在海洋研究所室内的同一尾黄海黑鲷雌鱼在一次产卵中取得的受精卵孵化后取得的。对实验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实验证明,黑鲷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具有日周期性,仔鱼培育天数与耳石生长轮数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在24h内的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耳石形成一个宽带和一个窄带。在6h光照,6h黑暗条件下,则形成两个宽带和两  相似文献   

14.
采用铜藻(Sargassum horneri)幼苗为实验对象,分别以Na NO3和Na H2PO4为氮源和磷源,研究了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及氮磷配比对铜藻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氮、磷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以及不同氮磷配比实验,实验时间为8d。结果表明:氮和磷对铜藻幼苗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且当氮、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mg/L、0.4mg/L时,铜藻幼苗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质量浓度的氮为主效应;不同氮磷质量浓度比影响极显著(P0.01),且当氮磷比为10:1时,铜藻幼苗的特定生长率最大。研究结果为铜藻幼苗培育过程中营养盐的合理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稀土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5年8-12月,利用单因子实验法,首次研究了混合稀土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中稀土最佳浓度范围为1.66-6.60mg/L,细胞浓度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1.6%-23.2%和19.9%-45.2%混合稀土加入浓度高于9.9mg/L对球等鞭金藻的生产产生抑制作用,稀土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其他营养盐类浓度有关,当细胞处于指数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营养盐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温度为22±1℃,盐度为28的条件下,用不同的营养盐浓度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进行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相对生长率最高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硝酸钠浓度为150mg/L,磷酸二氢钠浓度为35.2mg/L,硅酸钠浓度为240mg/L,微量元素浓度为f/2培养基中微量元素浓度。经过7天的培养,细胞最高密度可达4968.75cell/mL。  相似文献   

17.
丛峰  孙雪  徐年军  蔡西栗 《海洋与湖沼》2013,44(5):1295-1230
采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 进行了通气速率、氮浓度、Fe3+浓度、IAA浓度、CO2补充量等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气速率为2.0L/min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油脂产量最大分别为6.17mg/(L·d)和1.77mg/(L·d); 实验范围内氮浓度对小球藻油脂产量影响规律性不强; Fe3+浓度为0.1mmol/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最大为7.29mg/(L·d), Fe3+浓度为1.0mmol/L时小球藻油脂产量最高为2.54mg/(L·d); IAA浓度为1.0mg/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为7.47mg/(L·d), 油脂产量为2.89mg/(L·d), 二者都达到最大值; CO2补充量为6000mL/d时小球藻的生长速率最大为9.88mg/(L·d), 补充量为4000mL/d时小球藻油脂产量最高为3.86mg/(L·d)。经过条件优化, 小球藻油脂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 Lamarck由D形幼虫发育至幼苗(第26天),壳长净生长106.62μm,壳高净生长104.41μm。其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面盘期幼虫生长快,壳高的增长大于壳长的增长;变态期幼虫生长平缓,壳长与壳高的增长接近均衡;两者之间的足面盘过渡期幼虫生长出现两个停滞期。壳长与壳高的关系可以H=0.99998L-21.81275表示,它们分别与铰合部长度的变化有联系。壳长/壳高和(1/2)壳高/铰合部长度两个比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可预测幼虫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