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患单侧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眼、对侧眼以及正常对照组黄斑脉络膜厚度。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30例单侧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马来西亚患者,以及年龄、性别、种族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用激光干涉法测量研究对象眼轴长度。利用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获取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黄斑中心凹处,距中心凹1 mm和 2 m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测量脉络膜厚度。采用独立统计分析法、配对样本t-tests、chi-square tests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全层黄斑裂孔组平均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为201.0±44.0 μm,对侧眼平均为225.3±51.4 μm,对照组为262.3±70.3 μm。相较于对照组,全层黄斑裂孔各部位脉络膜较薄(P<0.05)。对侧眼组除了鼻侧1 mm 和2 mm处,其余地方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薄(P<0.05)。全层黄斑裂孔组脉络膜厚度低于对侧眼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厚度通常在中心凹处最高,在鼻侧最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0.278, P=0.032)和眼轴长度(r=-0.328, P=0.011)呈负相关。

结论:单侧全层黄斑裂孔患眼与对侧眼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脉络膜厚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技术比较远视性弱视与同龄正常儿童脉络膜结构的差异。

方法:选取2021-01/12就诊于我院的远视性弱视儿童35例50眼纳入弱视组,选取同期就诊一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儿童30例51眼纳入对照组,均进行EDI-OCT检查,测量脉络膜厚度(CT),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取总脉络膜面积(TCA)、血管腔面积(LA)、基质面积(SA)、脉络膜血管指数(CVI)。

结果:弱视组各区域TCA(下方除外)、SA(外环下方除外)、LA与CT(下方、颞侧除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除外环颞侧外,两组各区域CVI无明显差异(P>0.05); 除鼻侧外,不同远视程度弱视儿童CT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远视性弱视存在脉络膜结构异常,随着远视度数增加,TCA、LA、SA有增大趋势,脉络膜结构改变与远视性弱视有关。  相似文献   


3.
万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6):1002-1006

目的:探讨在同一屈光度数范围内高度近视性弱视眼与高度近视眼在EDI-OCT下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形态特征。

方法:本试验招募6~16岁的中国儿童19例26眼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度近视性弱视组(11眼)和高度近视组(15眼)。采用频域OCT深层影像扫描模式,检查黄斑中心凹及黄斑中心凹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

结果:中心凹外1.0、1.5、2.0、2.5、3.0mm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在绝大多数方位上,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下方3.0mm处,高度近视性弱视组脉络膜厚度显著薄于高度近视组(P=0.012)。两组各方位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在同一屈光度数范围内,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眼明显薄于高度近视眼,弱视的发生发展可能参与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初步探讨肝硬化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改变。

方法:采用横断面观察研究。将2015-01/2018-03我院肝硬化患者84例168眼和健康人50例100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其中肝硬化患者包括肝硬化代偿期组34例68眼,肝硬化失代偿期组50例100眼。采用OCT对所有受检眼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采用EDI-OCT行脉络膜厚度扫描,以Bruch膜强反射线到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强反射线的垂直距离作为脉络膜厚度。分析三组受检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结果:三组受检者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体积无差异(P>0.05)。三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38.50±70.44、357.00±89.16、319.53±74.37μm(P>0.05)。三组间中心凹鼻侧脉络膜厚度有差异(P<0.05); 肝硬化失代偿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鼻侧脉络膜偏厚(P<0.05)。

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较健康者中心凹鼻侧脉络膜偏厚,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技术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对确诊为PIH的孕产妇150例289眼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黄斑EDI-OCT检查,并根据Duke-Elder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P1(血管痉挛期组)、P2(血管硬化期组)、P3(视网膜病变期组),以眼底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P0(眼底正常组),分别对每组患者的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分别进行测量。

结果:本研究150例289眼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眼底正常者36例72眼(24.9%),有眼底病变者114例217眼(75.1%)。不同程度眼底病变的PIH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有不同改变。血管硬化期组黄斑中央区(central subfield,CSF)、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低于眼底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期组黄斑区各象限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DI-OCT是研究PIH相关眼底病变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EDI-OCT观察和分析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对深入研究 PIH所引起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局部微循环的病理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例62眼(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球突出度、EDI-OCT等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厚度(MCVT)的差异。

结果: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BCVA、眼轴均无明显差异,但GO组受检者眼压(17.22±2.67mmHg)、眼球突出度(15.44±0.92mm)、SFCT(315.79±14.99μm)、LCVT(234.66±14.90μ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1.54mmHg、12.90±1.00mm、239.00±12.67μm、159.16±13.30μm)(均P<0.05),而两组受检者MCVT无差异(81.13±7.46μm vs 80.13±7.63μm,P>0.05)。

结论: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SFCT、LCVT增厚,MCVT无明显变化,提示应用EDI-OCT测量SFCT和LCVT对于评估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儿童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队列性研究。选取5~14岁的近视儿童患者45例89眼,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不同的屈光组,其中轻度组27眼,中度组42眼,高度组20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EDI-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比较近视各组间的SFCT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SFCT分别为253.22±43.56、223.19±54.93、185.90±50.99μm(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FCT与SE、眼轴长度(AL)、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有明显相关性(r=0.430、-0.499、0.425,均P<0.001); 与K1、K2略相关(P<0.05)。近视各组间近视家族史构成比有差异(χ2=7.44,P<0.05)。

结论:儿童近视程度越深,SFCT越薄,AL与SFCT相关性略优于屈光度,且儿童近视程度与近视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NAION患者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2015-06/2016-06收治的68例81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a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对照组36例39眼(平均年龄50岁以下),观察组32例42眼(平均年龄50岁以上)。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中,发病时有遮挡感、对侧眼受累比例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1°空间频率和15''空间频率均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初始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最终视力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患有NAION的患者,其临床病症受年龄较大、发病时有遮挡感、对侧眼受累等因素影响,1°空间频率和15''空间频率延迟相对较严重,且最终视力并不十分良好。由此可见,对NAION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进行病情的诊断,临床亦应该加强对NAION患者的随访,减少其患眼对侧眼的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RTVue 100-2; V 5.1, Optovue, Fremont, CA, USA)测量比较非新生血管性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FCT), 并分析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 CT)对AMD新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单侧眼患有新生血管性AMD且对侧眼患有非新生血管性AMD的24例患者(48眼)作为研究组,选取年龄与眼轴长度相匹配的40例健康眼作为对照组。非新生血管性AMD亚组研究对象是黄斑区有玻璃疣和/或色素变化眼,而新生血管性AMD亚组研究对象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而致视网膜下或视网膜内有渗出液和/或脂性渗出眼。运用OCT垂直测量外侧高反射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到脉络膜巩膜交界面间的距离。选取7个不同点进行脉络膜厚度测量,测量区域为距黄斑中心凹颞侧和鼻侧1 500μm范围,测量间距为500μm。测量结果在亚组间进行统计学对比研究。

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2.4±8.97(60~82)岁,对照组受试者平均年龄为71.2±8.8(58~81)岁。新生血管性AMD组中平均SFCT明显大于非新生血管性AMD组的厚度(P<0.05)。非新生血管性AMD组中,平均SFCT与平均鼻、颞侧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新生血管性AMD组中,平均SFCT与平均鼻、颞侧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OCT对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有助于理解AMD的病理生理机制。然而,仍需要大型前瞻性研究来探求新生血管性AMD中SFCT增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04/09在我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76例88眼及单眼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35例35眼纳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0岁)和中老年组(>50岁),观察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中青年组患者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487.30±83.33 μm)明显大于中年组(414.17±96.02 μm,P<0.05)和中老年组(409.4±107.42 μm,P<0.05)。中老年组患者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67)。中青年组患者对侧眼SFCT(511.29±40.89 μm)明显大于中老年组(364.76±82.26 μm,P<0.05)。纳入患者患眼涡静脉吻合率高于90%,且对侧眼均存在涡静脉吻合或扩张。

结论: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SFCT普遍增厚,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薄,中老年患者患眼CNV发生率最高,同时,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普遍存在涡静脉吻合及扩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与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01/2022-10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2例124眼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正常视力儿童60例60眼(右眼)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检测两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儿童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均厚于对照组,且多数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试验组儿童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多较对照组变薄,但多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与正常眼存在一定差异性,且对侧非弱视眼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正常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并探讨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PACD)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规律,分析脉络膜厚度在PAC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01/2019-12于我院就诊的PACD患者82例155眼,其中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组24例24眼;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PAC)组28例35眼;慢性原发性房角关闭(CPAC)组30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组38例58眼。另收集健康志愿者87例87眼纳入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EDI-OCT测量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结果:PACD各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ACD患者中,除距黄斑中心凹3mm处鼻侧,PACG组黄斑区其余各点位脉络膜厚度均低于PACS组、APAC组、CPAC组(P<0.05)。APAC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357.17±61.49μm)最厚,PACS组(318.04±56.52μm)次之,PACG组最薄(263.55±67.87μm)。除CPAC组,其余各组黄斑中心凹旁1mm处脉络膜厚度均较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降低(P<0.05)。各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旁3mm处脉络膜厚度均低于黄斑中心凹下和黄斑中心凹旁1mm处(P<0.05)。各组受检者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无差异(P>0.05)。结论:PACD患者及正常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最厚,离黄斑中心凹越远,脉络膜越薄。黄斑区脉络膜增厚是PACD患者又一特征性解剖结构,可能是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PACD患者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并无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EDI-OCT)检测轻中度近视青少年散瞳前与散瞳后,散瞳当日与次日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58例(116眼)患者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散瞳前、散瞳后及散瞳次日行双眼EDI-OCT检查,以长度为8.8 mm的扫描线段对被检眼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方位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及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值。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散瞳后脉络膜厚度比散瞳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t=4.305,P<0.01;左眼:t=5.007,P<0.01)。散瞳后络膜厚度比次日脉络膜厚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t=-3.237,P<0.01;左眼:t=-3.011,P<0.01)。散瞳前络膜厚度与次日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眼:t=-0.300,P>0.05;左眼:t=-0.333;P>0.05)。散瞳前、散瞳后及散瞳次日双眼间视网膜各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DI-OCT检测到轻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在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的脉络膜变薄。该技术可以无创地、直观地观察到药物对活体组织作用引导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定量分析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视盘旁放射状毛细管血流密度(ppVD)与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1-01/12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RVO患者43例,其中RVO患眼43眼作为患侧组,未受累眼43眼作为对侧组,同时期选取年龄、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例42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测量视盘内血流密度(VD)、视盘周围VD及其上侧(pS)、下侧(pI)、颞侧上方(TS)、上方颞侧(ST)、上方鼻侧(SN)、鼻侧上方(NS)、鼻侧下方(NI)、下方鼻侧(IN)、下方颞侧(IT)、颞侧下方(TI)的ppVD与pRNFL厚度,分析纳入受检者ppVD和pRNFL厚度的特征性改变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侧组视盘内VD、视盘周围整体VD及pS、pI、TI、ST、SN侧ppVD均下降,对侧组仅视盘内VD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侧组TS侧pRNFL厚度升高,对侧组ST和IT侧pRNFL厚度降低(均P<0.01)。典型...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Purpose: Investigation of 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in Behçet disease (BD)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OCT).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35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uveitis (PU) associated with BD, 35 patients with BD without ocular involvement, and 30 healthy control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terms of age, gender, axial length, or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ve error. The mean 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was thinner in eyes with PU than in eyes without PU and healthy controls (p?=?0.026).

Conclusion: EDI-OCT is a beneficial test for evaluating choroid morphology in BD. Thinning of the subfoveal choroidal tissue has been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BD-associated PU.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眼视盘周围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萎缩型NAION患者(发病时间>3个月)18例(18眼)。另选取眼部检查正常的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AngioVue OCT血管成像系统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视盘及其血流成像、黄斑区血流成像及黄斑视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扫描,测量视盘周围神经纤维(pRNFL)厚度、GCC厚度和整个平面视网膜血流密度(wiVD),包括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视乳头旁的RPC血流密度(ppVD)、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及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pfVD)。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各血流参数对NAION发病、GCC等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上下部分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ION组pRNFL厚度、RPC wiVD、ppVD明显较低(t=-6.567、-6.958、-6.668,P<0.001),SCP wiVD、DCP wiVD及GCC厚度亦明显较低(t=-6.226、-2.760、-6.34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ION发病与ppVD相关(b=0.502,OR=1.653,P=0.04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AION患者的LogMAR BCVA与SCP wiVD相关(b=-0.726,P=0.003),pRNFL厚度与ppVD相关(b=0.883,P=0.001)。上半部分的pRNFL厚度与上半部分ppVD呈正相关(r=0.946,P<0.001),下半部分的pRNFL厚度与下半部分ppVD呈正相关(r=0.680,P=0.031)。结论:病程>3个月的NAION患眼视盘周围及黄斑区大血管附近血流显著减少。NAION患眼ppVD越稀疏,NAION发病可能性越大,pRNFL相对越薄;SCP wiVD越稀疏,NAION患眼的视力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ICGA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型视神经病变与视神经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资料完整的不易确诊视盘水肿患者27例27眼,经眼底照相后,采用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血管双项造影检查。同期对年龄性别匹配20例20眼正常对照眼进行造影检查,对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连续图像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对照眼20例ICGA检查结果显示早期视盘周围脉络膜血管区荧光充盈正常。27眼视盘水肿者接受ICGA检查后,从ICGA造影早期连续图片的表现特点将视盘水肿可明确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缺血性早期连续像表现为一过性的视盘缺血区与脉络膜区域性低荧光相对应,可直接判定缺血范围和缺血程度,随即血管荧光充盈正常,16眼考虑为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型视神经病变,11眼早期连续像表现为视盘周围脉络膜血管区荧光快速充盈,与正常对照眼表现相同,考虑为视神经炎。结论:对一些视盘水肿鉴别诊断存在困惑或疑难时,脉络膜血管造影有一过性视盘脉络膜区域性荧光充盈缺损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型视神经病变的特征性改变,该变化有助于视盘水肿性疾病的鉴别,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