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周期性血流减少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甘油 (NG)主要应用于急慢性心肌缺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体外研究显示NG有抗血小板作用。冠状动脉周期性血流减少 (CFRs)是Folts模型中一种特有现象 ,其发生机理是由于周期性血小板血栓形成的结果。本实验研究NG对CFRs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14 0 )、血栓烷B2(TXB2 )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 32条 ,雌雄不拘 ,体重13~ 2 5kg ,按Folts方法 ,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段 2~3cm ,近端安放电磁流量计 (MF 7) ,探测冠状动脉平均血流 ,远端损伤内膜后放置血管缩窄环控制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膜蛋白CD62P、CD63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照威  周建方 《肝脏》2001,6(4):251-252
血小板表面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蛋白 (CD63 )的测定对血小板活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作为体内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肝硬化与血小板活化之间关系研究较少。为此 ,本文测定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CD63 ,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对象肝硬化患者 32例 ,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性 2 5例 ,女性 7例 ,年龄 35~ 6 8岁 ,平均 ( 5 1± 15 )岁。按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 ,依据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及CT等综合诊断。按Child Pugh分级 ,A组12…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活化与老年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α-颗粒膜蛋白 ( GMP-1 4 0 )存在于血小板 α-颗粒膜表面 ,血小板活化后释放出多种分子标志物 ,如血小板第 因子、β-血栓球蛋白 ( β-TG)、因子 、因子 及近年来发现的GMP-1 4 0等。研究表明 ,血浆 GMP-1 4 0含量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敏感指标〔1〕。近年来 ,血小板功能异常在肺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本实验于 1 995年 7月至 1 997年 7月进行 ,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与缺氧性肺动脉脉高压 ( HPH)的关系 ,为肺心病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途径。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健康对照组 4 0例 ,男 2 5例 ,女 1 …  相似文献   

4.
颗粒膜蛋白-140与脑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内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活化时,迅速分布到细胞表面。且其cDNA序列表明,GMP-140由多个功能区构成,为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选择性地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其基础研究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糖蛋白 (GP)IIb/IIIa受体构型的改变可影响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合物的粘附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编码基因位于17q2 1~ 2 2区域内 ,从GPIIb 3’端到GPⅢa长为 2 60kb ,并具有多态性。研究表明 ,血小板GPⅢa的P1A位点的A2等位基因发生率增加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而HPA 3(Baka/Bakb)是GPⅡb的一种常见多态现象 ,是由GPⅡb重链第 84 3位发生由T→G的碱基替换所致 ,这种多态性具有抑制血小板与胶原纤维原的相互作用 ,临床可引起紫癜。然而 ,HPA 3多态性对急性卒中…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化与慢性肺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敏感指标[1]。本研究旨在探讨肺心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与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失衡的关系和在肺心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肺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对象正常对照组:30名,...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47例健康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探讨不同年龄组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莪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 -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 5 4例确诊病人随机分为莪红注射液组及抵克力得组 ,另选 2 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 ,观察治疗 3周后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 -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 3周后莪红注射液组及抵克力得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 -反应蛋白测定值均低于治疗前水平 ,两组间各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莪红注射液抗血小板活化及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炎症细胞及其介质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4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共 75例为 ACS组 ,2 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稳定性心绞痛组 ,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白细胞粘附分子 (CD11b、CD18)和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蛋白 α-颗粒膜蛋白 140 (CD6 2 P)、溶酶体膜蛋白 GP5 3(CD6 3)和人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单抗检测内皮素。  结果 :ACS组 CD18、CD6 2 P、CD6 3、TSP、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 -α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 (P<0 .0 5和P<0 .0 1) ,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比较 ,各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炎症细胞及其介质参与 ACS早期的发病过程 ,评价、筛选抗炎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伤存在于临床许多疾病.肝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作为凝血活动中心环节的血管内皮及血小板可能起关键作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目前具有特异性的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记物[1],内皮素-1(ET-1)可作为反映肝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2],通过对肝硬变患者血浆GMP-140,ET-1的检测,探讨其在肝硬变病理生理及临床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伤存在于临床许多疾病.肝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作为凝血活动中心环节的血管内皮及血小板可能起关键作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目前具有特异性的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记物[1],内皮素-1(ET-1)可作为反映肝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2],通过对肝硬变患者血浆GMP-140,ET-1的检测,探讨其在肝硬变病理生理及临床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活化与老年肺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 ,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含量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敏感指标。近年来 ,血小板功能异常在肺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老年肺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为肺心病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途径。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40例 ,男 2 5例 ,女 15例 ,年龄 6 0~ 73岁 (平均 6 8.5岁 ) ,系健康体检者 ;肺心病加重期组 40例 ,男 2 1例 ,女 19例 ,年龄 6 1~ 71岁 (平均 6 6 .8岁 ) ;肺心病缓解期组 2 5例 ,男 2 1例 ,女 4例 ,年龄 6 0~ 70岁 (平均 6 5 .9岁 ) ,系同期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与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脏病变 (DN)与血小板活性增强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 ,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GMP140 )是反映血小板活性的敏感指标。本研究测定了 34 9例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GMP140 ,血和尿中α1和 β2 微球蛋白 (α1 MG、β2 MG) ,尿白蛋白 (Alb)及尿免疫球蛋白G(IgG) ,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PC)和纤维蛋白原 (Fg) ;对 5 1例DN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 ,应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 ,并与 30例单纯治疗糖尿病的DN患者作对照 ,探讨血小板GMP140含量变化与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将 34 9例 2型糖尿…  相似文献   

14.
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硫酸镁对它们的影响,将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分为4组.对照组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2/3处穿线;缺血组于同一位置持续结扎血管;再灌注组及治疗组结扎0.5 h后再灌注.治疗组于结扎后静滴硫酸镁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于结扎前、缺血0.5 h、再灌注1 h及4 h采血,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浆Mg2+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发现①对照组手术前后血浆Mg2+、一氧化氮浓度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分子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组、再灌注组心肌缺血0.5 h,血浆Mg2+、一氧化氮浓度较术前及对照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P<0.05),并随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分子数显著升高(P<0.05),并随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③治疗组应用硫酸镁后,血浆Mg2+、一氧化氮浓度较缺血组、再灌注组相应时间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分子数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硫酸镁可能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与原发性高血压 (EH)的关系。方法 :观察 36例EH患者 (EH组 )和 2 5例正常人 (对照组 )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在血小板膜表面的分子数和血浆中的含量 ,并同时测定了血浆血栓烷B2 (TxB2 )。结果 :EH组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 14 0分子数和血浆中GMP 14 0浓度、血浆TxB2 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发现GMP 14 0与TxB2 在EH患者异常变化中的线性相关性。结论 :GMP 14 0与TxB2 反映了血小板活化在EH中的两种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对CHD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诸多生化指标日益受到重视〔1,2〕。本文通过比较患者各时间点血栓素B2(TXB2)、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旨在探讨CHD手术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就是参与血栓形成,该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其表面的糖蛋白来完成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包括血小板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较重要的血小板质膜糖蛋白有CD41(GPⅡb,CD61(GPⅢa),CD42a(GPⅨ),CD42b (GPIb),CD36(GPIV)[1].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内α-颗粒膜糖蛋白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处于静息状态,在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因素刺激下,Q-颗粒膜和溶酶体膜与血小板胞浆膜融合,血小板表面CD62p、CD63表达而成为活化血小板,其黏附、聚集功能显著增强[2].各种因子的作用使静息状态下血小板膜糖蛋白迅速发生数量重排和构型变化,与血浆中相应物质结合而使血小板聚集,同时血小板内发生各种分泌反应,促进血栓形成.这些糖蛋白主要包括CD62p、CD42b、GPⅡb/Ⅲa等,其表达多少,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态.为了确定这些指标的阳性预测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即主要检测CD62p、CD42b、GPⅡb/Ⅲa等指标;探讨其在脑血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变化。选择 31例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 2 8例老年正常对照者 ,测定血浆vWF、α颗粒膜蛋白 - 140和血清C 反应蛋白含量。结果发现 ,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含量为 12 3.3% ,与老年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P <0 .0 5 ) ;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α颗粒膜蛋白 - 140含量为 15 .84μg/L也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血清C 反应蛋白含量较老年正常对照组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含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 (P <0 .0 5 )。提示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时抑肽酶保护血小板功能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保护血小板功能的机制。方法:检测指标有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溶酶体完整膜蛋白、质膜糖蛋白Ib、IIb/IIa复合物。对象是择期瓣膜替换术患者30例。对照组10例;实验A组(进口抑肽酶组25×105单位)10例;实验B组(国产抑肽酶组25×105单位)10例。肝素化10分、体外循环40分、体外循环结束及结束后1小时4个点对比观察。结果:α-颗粒膜蛋白140及溶酶体完整膜蛋白阳性血小板百分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质膜糖蛋白Ib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质膜糖蛋白IIb/IIa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纵隔引流量显示用药组术后6、24小时血液丢失量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1)。结论:抑肽酶通过保护血小板粘附受体和减少其活化而保护血小板功能,体外循环中使用它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并肯定了国产抑肽酶的药效。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本研究分析急性脑梗塞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改变,并讨论了GPs在脑缺血发病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活化依赖的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FCM)。结果 病例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处于明显激活状态。GPs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为药物干预的靶子。FCM为检测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及一条新颖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