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MS8.0、 海地MW7.0地震 电磁信号小波能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成都、 江油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及汶川地震、 2010年海地MW7.0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记录的电离层磁场观测数据, 研究了地电阻率和电离层磁场的小波能谱及其相对变化.结果表明: ① 对应汶川大震前成都台N58°E测道地电阻率中期下降变化和短期上升变化的时段, 地电阻率小波能谱相对变化显著增大, 江油台N10°E测道地电阻率在主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 在临近主震前后, 电离层磁场特别是x分量的能谱及相对变化显著增大, 展现了与汶川大震明显对应的地电阻率、 电离层磁场变化的似同步异常; ② 在海地地震前夕, 电离层磁场x, z分量的能谱也出现了显著增大的现象, 类似于汶川大震前后电离层磁场的能谱增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汶川M_S8.0地震前DEMETER卫星探测的离子温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这次沉痛的事件再次表明, 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 地震的预测预报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地震后, 研究人员在研究总结反思现有观测手段(钱复业等, 2009; 余涛等, 2009)的同时, 也开展了近些年国外发展起来的空间观测研究(曾中超等, 2009; 何宇飞等, 2009). 对空间观测手段, 在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 大多利用的是2004年法国发射的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地震电磁卫星所探测的电磁场信号进行分析研究, 而对卫星所探测到的电离层离子温度则没有较为详细的讨论. 例如, 曾中超等(2009)对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探测到的电离层电子的温度、 密度以及电场和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 得到了可能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疑似异常; 何宇飞等(2009)利用DEMETER卫星对中国周边多个导航VLF发射站信号的研究, 得到了震中上空区域不同频率对应的信噪比在地震前后发生明显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周边有多个应用于导航的VLF发射站,当DEMETER卫星飞经中国大陆上空时,它可以接收到来自这些发射站的信号.利用DEMETER卫星接收到的来自5个不同发射站发出的VLF信号数据,对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进行研究,发现震中上空区域不同频率信号对应的信噪比在地震前后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震前明显降低,震后有所恢复.这个现象可能与地震和电离层耦合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和2007年4月20日东海Ms6.3地震两个震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阐述了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提取电离层地震前兆信息的思路,通过对电磁场频谱、等离子体数密度、温度等物理参量的可视化展现,探讨了电离层扰动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排除电离层内一些典型干扰的前提下,地震发生前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可以被观测到.  相似文献   

5.
汶川M_S8.0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10天连续轨道的电磁数据进行了时-频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震前第6天存在低于截止频率的窄带电磁辐射.为进一步分析该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在时-频域下分析了电磁辐射的极化特性、波矢量特性等电磁波传播特性,发现该电磁辐射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波特征,传播方向呈现上行传播.而在震前10天连续轨道数据的分析中,在非震区上空并未发现类似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汶川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DEMETER卫星由法国于2004年6月发射,高度约为665 km,圆轨道且经过极区,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2008年5月12日6∶28(世界时)在四川省汶川县(31.02°N, 103.37°E)发生了Ms8.0级的特大地震.本文分析了在震前一周内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异常.这些异常主要包括:(1)卫星在震前4天和5天经过震中附近时,记录到电子浓度、电子温度和氧离子浓度出现剧烈变化(变化率均超过20%);(2)在震前3天和7天,卫星探测到增强的电磁辐射.同时利用ELF频段(0~1250 Hz)的三分量电场和磁场数据,对异常电磁辐射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计算了电场功率谱、磁场功率谱、波矢方向和极化特性等).另外,考查了观测期间的地磁指数,由此得出观测到的异常现象不大可能由地磁活动引起.最后,对震前出现的这些电离层异常的可能的物理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震中上空DEMETER卫星记录VLF电场频谱数据,利用重访轨道分析了固定纬度点记录的VLF电场信号的背景频谱变化,发现每年的1~6月各频谱变化比较稳定,人工源VLF信号与其他频谱值的幅度相比也清晰可辨,但7~10月扰动比较剧烈,存在整体抬升上升或者快速下降现象,而且人工源VLF信号比较模糊,难以识别.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的区域,本文以汶川(31.0° N,103.4° E)为例,运用了空间网络化的方法对DEMETER卫星2005-2007年三年的5、6、7、8月的夏季电离层低频电场数据进行时空规律分析.通过将卫星接收到电场信号分为SLF、ULF、VLF和LF四个频段,研究了以汶川为中心纬度为21.0°~41....  相似文献   

9.
地震电磁卫星的辅助数据处理是卫星数据处理分系统的一部分,它为卫星科学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本文在参考法国地震电磁卫星DEMETER和探测双星的辅助数据等基础上,对我国地震电磁卫星的辅助数据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介绍了原型系统采用的JNI技术及软件架构设计;根据每类辅助数据的内容和特点,给出了各种辅助数据的处理流程,并对其处理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卫星辅助数据处理及原型系统设计进行了总结.本文所述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地震电磁卫星数据处理的一个前期准备工作,将服务于利用地震电磁卫星进行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0.
以汤加Mw8.0地震为例,着重分析了DEMETER卫星记录中截止频率附近电磁场频谱在震前的异常演化特征.根据地震前后该区域3个月的数据对比,发现电场频谱增强与地震孕育的关系很不明显.而长时间、大范围的电场频谱减弱现象可能更值得关注,白天和夜间的电场频谱显示同一特征.2006年夏秋季节38次6级以上强震短期异常的统计平均...  相似文献   

11.
简单介绍了法国DEMETER(detection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stransmittedfromearthquakeregions)地震电磁卫星的科学任务,以及所搭载载荷和观测模式。利用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2006年6月20日16点52分(UT时间)发生在我国甘肃境内的5.0级地震。结果发现,在此次震前第5天电离层就开始出现异常现象,在震前大约1~2天时,这种异常达到最大。最后简述了发展卫星观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地震有关的LF电场异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获得了汶川地震前后约一个半月以16天为周期的LF频段(在本文定义为10~18 kHz)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准动态分布图像.发现昼侧10~14 kHz、夜侧10~18 kHz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的幅度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变化:震前先明显增大,随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给出一种新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方法——HHT方法,并把该方法首次应用于星载电场数据处理中.以2004年9月15日菲律宾6.0级地震前两天(13日)DEMETER卫星经过震中区域上空所记录到的数据为例,对ULF频段的电场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相应的HHT时频图谱.另外,还利用DEMETER卫星中心网站提供的SWAN软件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小波变换时频图谱,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种方法对异常信号出现的位置时刻的描述有相同的能力,但HHT方法在异常信号的细节描述上更为清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强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 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 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结果发现, 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西方向离子温度明显升高, 震前4天(5月8日)VLF磁场低于200 Hz的频段范围频谱在震中2°以内有明显突升; 智利地震前9天(2月18日)震中北东方向离子温度有剧烈扰动, 震前4天(2月23日)VLF磁场100—160 Hz频段范围内出现突升; 海地地震震前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 但地震发生当天(震后约4—5小时)的Ti, 40—160 Hz频段电场频谱, 以及120—480 Hz磁场频谱均有明显突升, 应为地震发生后能量释放所引起. 分析认为, 不同地震由于发震机制等各种情况的不同, 其地震前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本文研究的异常变化是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引起的, 但在数据处理中已尽可能排除了太阳、 地磁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经验吻合, 因此本文发现的异常可能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5.
The electron density recorded onboard the DEMETER satellite was analyzed to search for possible anomalies before earthquakes both in space and time. To distinguish pre-earthquake anomalies from the other anomalies related to geomagnetic activity, data were filtered using the Kp index.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ata recorded closely to earthquakes in space and time and past data for the same area. In analyzing data around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Pu’er and Wenchuan earthquakes, obvious anomalies in electron density were found close to the epicenters, and some remarkable disturbances were detected before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The results were final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evious works that used the same data but employed different analysis methods. Good agreement was found which suggests that these anomalies have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16.
震前加速破坏阶段地壳岩石破裂过程中可能辐射电磁信号,提取与之相关的电磁信号异常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及破坏过程,从而为防震减灾提供支持.本文提出了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MPI方法),并用于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参量时空特征信息的提取.通过分析对比处理前后的DEMETER电磁卫星时空图像可以发现,原始时空图像一般存在季节性和空间性的变化规律,较难获得有意义的信息;而采用MPI方法处理后,则发现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从而,证明了MPI方法具有消除背景趋势、突出短期变化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取强震相关的电磁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7.
强震前ELF/VLF磁场的扰动特征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记录的变化磁场数据统计研究了2005—2009年北半球7级以上强震前后空间磁场的扰动特征.在震中±10°范围内利用震前2个月至震后1个月的5年同期观测的ELF/VLF[370~897 Hz]频段磁场功率谱密度数据构建了背景场,定义了表征空间磁场在地震时段相对于背景场的扰动幅度指标.统计研究发现26个强震中42%的地震主要表现为震前磁场扰度幅度逐渐上升,超过3倍标准差,随后在扰度幅度下降过程中发震.35%强震在地震前10天内最大扰动幅度超过3倍标准差,在扰度幅度处于最高值期间发震,震后磁场扰动幅度逐渐回落.23%的强震在震前震后无明显规律.随机事件测试发现在空间天气平静且无强震条件下随机地点上空的磁场无明显的时空演化规律,且随机地点上空的空间磁场相对于背景场的平均扰度幅度很小,最大扰度幅度从未超过2倍标准差,并且没有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空间电磁卫星的粒子探测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电磁卫星研究地震与空间电离层和磁层的电磁场等参数的变化关系作为地面地震预报研究的补充,是近年来研究地震规律和预报方式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空间带电粒子的相关特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上的高能电子探测器在2008年间的探测数据,特别是在我国汶川地震前后的数据,研究了内辐射带高能电子在东西经度方向漂移的情况;地震前后汶川上空及不同经纬区域范围内空间电子能谱的变化;以及汶川地区的余震与空间电子通量在短时标上的关联.发现在90~600 keV能区, 90°E~110°E, 47°N~49°N的汶川北部区域,地震当天与地震前后几天的能谱有明显差别;在VLF发射站引起的电子沉降带上的能谱在地震前有显著低能段涨高.  相似文献   

19.
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识别和提取地震电离层中主要参量扰动异常的常规研究方法,介绍了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 简称PI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应用于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然后主要介绍了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称MPI方法)在提取电磁卫星数据资料中的进展应用.该方法的震例研究结果显示,地震电离层中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异常出现的时间一般在震前一个月左右,相对于其它方法提取到的异常在震前几小时至数天内,这一突出特点将使得MPI方法在短临地震预报中更具有可操作性.然而,该方法能否作为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实用数据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测中,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将MPI方法应用于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