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人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第一次把"人生"这一主题引进诗的领域,体现了深沉的生命意识。东汉末年残酷的社会现实推动着生命意识萌发时代的到来,《古诗十九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跟"人"紧密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游子的羁旅行役之情、思妇的闺怨哀思及其情感实质。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塑造了一定数量的思妇形象,这类角色的出现及其心态表现,有着自己的特点。她们与后世文学中的思妇形象,在外在形态上呈现两种特征,前者质朴无华,后者流光异彩,可谓各具姿态,却同样的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汉末下层失意文人仕途坎坷、遭际不公,人生如寄、岁月易逝和爱而不得、离愁别绪的三种情怀以及相关审美意象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中蕴涵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4.
从被读者和诗坛接受的角度,阐述了《古诗十九首》在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时期人们接受《古诗十九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风格抒写了东汉后期士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代表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将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诗中所用意象的特点,从而去把握诗歌中蕴涵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郑振铎先生提出的关于“俗文学”的论述,从《诗经》国风的创作源头、创作素材及创作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论述《诗经》国风的俗文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9.
《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与时空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ERG”理论认为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共同存在的三种核心的需要。需要层次不仅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也体现在挫折—倒退的一面。以此观照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发现其中包含着个体生命之解放与自由的初次追求、对家园之思与两性之爱的强烈渴望、恣欲纵情之及时行乐的适意满足,需求的层次是由高而低的。由于仕途挫折,古诗作者人生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和回归。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183;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13.
《诗经·小雅·采薇》塑造了西周时期一个转战边关、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卒形象,诗中洋溢着戍卒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复杂感情:在回忆战时生活以及踏上归途之时,他满心忧伤;驰骋疆场,他慷慨激昂。这是一个有着饱满情感的“人”的形象。除了战争中的人,战争背后的人心系戍卒是隐藏在诗歌背后不可忽略的情感表达。战争中及战争背后“人”的在场是这首诗尤为凸显的诗性特征,人学立场也成为解读这首诗歌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诗经》对中国思想文化风貌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诗经.国风》是先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鲜活记录,对其思想内容的解读也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儒学宣扬的"礼"与人固有的"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对诗经思想内容的嬗变起重要作用。结合各组国风的地方性特色,"礼"与"情"的对峙对先民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整部作品兼容并包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研究《诗经·国风》中的服饰描写,对"国风"中具体反映服饰的"礼服"、"首饰"、"发式"、"腰佩"、"冠饰"、"足饰"6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考证,尤其是联系当时相关资料,对其中某些服饰作了新解,并从中窥探出先秦时代服饰仪礼形制、用途、原料,以及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7.
叠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诗人常用叠字的多维之美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叠字翻译是中国古诗翻译的难点。叠字的可译性限度,重点可以从叠字的架构美和音韵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叠字架构美在翻译中是空缺的;叠字音韵美可通过英汉不同的声调和韵律形式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一部具有深广忧患意识的作品,它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忧患,在控诉婚姻恋爱的不自由中,在情人的隔绝相思中,在弃妇的怨愤中,在日常家庭生活对父母、兄弟、朋友生活处境的忧患中,在对国运盛衰的忧思和对自身状况的忧患中,都时时反映出来;而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为历代的文学家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源头《诗经》,其用质朴的语言唱响了远古时期人间的浓浓亲情的精彩华章,无论是父子之情、夫妇之情还是兄弟之情,不绝于耳,蔚为大观,洋溢着他们对天伦的诗化追求和诗性阐释,亲情诗如一股生生不息的泉水,滋养了几千年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灵,也使我们的家庭更和睦,我们的国家更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