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2个家系及3例散发病例外周血及息肉组织STK11基因的突变。方法 PCR扩增STK11基因前8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家系1所有患者息肉组织STK11基因的外显子8检测到1个新杂合突变,第2039位碱基鸟嘌呤被胞嘧啶替代,导致308位氨基酸由色氨酸(W)转变为半胱氨酸(C),即W308C错义突变;外周血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家系1所有患者外周血STK11基因的内含子2第12703碱基检测到1个新突变,该处发生A→G替换突变;息肉组织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家系2所有患者外周血STK11基因的内含子7第16215碱基存在G→C杂合突变,已被前人证实为SNP。3例散发病例中未检测到突变位点。结论 STK11基因G2039C突变可能是部分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
20102053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突变研究/康晓静(新疆自治区医院),田艳,高峰…∥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4).-263~265对Peutz-Jeghers综合征2个家系及3例散发病例外周血及息肉组织采用PCR扩增STK11基因前8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家系1息肉组织检测到1个新杂合突变,导致308位氨基酸由色氨酸(W)转变为半胱氨酸(e),外周血STK11基因内含子2测到1个新突变,A→G替换突变。家系2患者STK11基因内含子7存在G→C杂合突变。认为STK11基因突变可能是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发病基因。图2参8(贾泰元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STK11基因突变情况,为该病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PJS 1个家系(2例患者)及1例散发病例,3例患者均有典型的皮肤黏膜黑褐斑和消化道多发息肉,提取PJS家系中2例患者、6名健康亲属及1例散发病例、10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TK11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临近的内含子,对PCR结果进行DNA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STK1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及1例散发患者STK11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临近内含子所有碱基未发现任何突变,家系中健康亲属及100例健康对照的STK11基因未发现突变。 结论 PJS存在遗传异质性,可能存在新的位点和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 综合征(PJS)患者STK11基因突变情况,为该病的基凶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提取PJS家系成员(包括1例女性PJS患者及其双亲和妹妹)和10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STK1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行DNA测序.结果 检测到患者STK11基因中第1外显子217位碱基发生T→A的杂合突变,导致编码蛋白73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替代,患者父母及与家系无血缘关系的10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提示C73S为一种新生种系突,变.结论 STK11基凶C73S新生错义突变是导致该例PJS患者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2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明确两个家系TGM1基因突变位点,并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一家系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结果:在1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2060位碱基发生G→A纯合突变,使密码子CGT→CAT,导致R687H突变:在另一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4号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发生G→T及第5号外显子第760位碱基发生G→A杂合突变,分别导致IVS4 1G>T及D254N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均为相应突变的携带者.在50名无关正常人中未发现相同突变.R687H纯合突变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降低.结论:R687H纯合突变及D254N和IVS4 1G>T复合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的TGM1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引起两家系板层状鱼鳞病患者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鉴定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DSRAD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个家系成员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DSRAD基因的检测。在内含子区域检测到一个碱基替换后,进一步提取患者外周血RNA,行RT-PCR,直接测序后分析其异常剪接方式。结果 在该家系患者的11号内含子区域检测到1个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c.3021-2G > A),RT-PCR结果发现,12号外显子缺失,在13号外显子处发生移码突变。结论 DSRAD基因11号内含子区域剪接位点突变(c.3021-2G > A)造成mRNA的异常剪接,导致邻近的12号外显子缺失和13号外显子移码突变,从而引起该家系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一家系患者ATP2A2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49人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44名家系成员和10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和DNA测序对该家系进行ATP2A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毛囊角化病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11例患者在ATP2A2基因12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发生杂合突变(1288-1G→A),即第1288-1位碱基由G突变为A,而家系中33例正常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该家系毛囊角化病发病可能是由ATP2A2基因12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发生杂合突变(1288-1G→A)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1个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S)家系的STK1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方法收集1个PJS家系临床资料,采集PJS家系2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白细胞中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PJS家系先证者的STK1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直接测序。结果 PJS家系患者STK11基因7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错义突变C.908TG(p.I303S),家系中健康对照个体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STK11基因突变是PJS发病的主要原因,第7号外显子的新错义突变C.908TG(p.I303S)是该家系发生相应临床病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1个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家系KRT2基因突变,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亲属共4人外周血DNA,对KRT2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以150名无关系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先证者KRT2基因外显子第568位碱基发生G→C杂合突变(c.G568C),可导致其编码的第190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脯氨酸(p.A190P),该突变位点在家族患者中呈现疾病共分离现象,150名无关系正常人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KRT2基因的p.A190P突变可能为该家系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的发病原因,这个位点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的新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的ATP2C1基因突变。方法 采取家系中患病成员外周血,应用外周血细胞DNA抽提、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ATP2C1基因突变情况,用反向测序验证突变,用100例无血缘关系个体作正常人对照。结果 在2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中发现3个未曾报道的错义突变。家系1第20外显子2048位碱基G→A,导致错义突变R619K;家系2第8外显子853位碱基A→C,导致错义突变T221P;散发患者第23外显子2323位碱基T→C,导致错义突变Y711H。家系中非患病成员和100例无血缘关系正常人均未发现这些改变。在1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 发现家族性良性天疱疮3种新的ATP2C1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rbB1)与ErbB3基因在新疆经典型Kaposi肉瘤(kaposi′s sarcoma,KS)发病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17例新疆经典型KS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中ErbB1与ErbB3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ErbB1,ErbB3基因在KS肿瘤组织中mRNA的表达均低于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S与KS瘤旁正常组织中,ErbB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和94.1%;ErbB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和94.1%,ErbB1,ErbB3蛋白在KS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KS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ErbB1和ErbB3基因在KS组织中呈现低度表达或不表达,提示其在新疆经典型KS肿瘤细胞增殖中可能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组织中miR-21和程序性死亡因子-4(PDCD4)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26例前列腺癌患者,术中分别取患者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各26对。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所取组织进行检测,检测所取标本中miR-21以及PDCD4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DCD4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1与PDCD4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中miR-21表达水平相对于癌旁组织来说更高(P0.05);而PDCD4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PDCD4蛋白表达灰度值比值明显高于前列腺癌(P0.05)。前列腺癌miR-21与PDCD4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DCD4蛋白表达水平也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miR-21可能通过下调PDCD4表达水平从而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从而引起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辅助性T(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2例SLE患者及68例健康对照血清白介素17A(IL-17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相对定量分析27例SLE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孤核受体γt(RORγt)基因表达水平;分析血清IL-17A水平与RORγt基因表达之间及其分别与SLE疾病活动度(SLEDAI)、SLE是否合并肾脏病变的关系。结果 102例SLE患者血清IL-17A 水平 [14.75 (5.12 ~ 69.76) ng/L]较68例健康对照组 [5.77 (2.22 ~ 9.60) ng/L]显著升高(P < 0.01)。102例SLE患者血清IL-17A与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肌酐、尿管型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33、P < 0.01,r = 0.26、P < 0.05,r = 0.27、P < 0.05);与SLEDAI无显著相关(P > 0.05)。27例SLE患者RORγt基因表达水平较13例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 [1 (0.40 ~ 2.62) 和0.19 (0.15 ~ 0.75),P < 0.01]。27例SLE患者RORγt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IL-17A水平呈正相关(r = 0.47,P < 0.01),与血清补体3之间呈负相关(r = -0.46,P < 0.05)。SLE病情高活动组与低活动组、SLE合并肾脏病变与SLE无合并肾脏病变组间血清IL-17A、RORγt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结论 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与SLE肾脏病变可能有关,但其可能不是SLE病情活动惟一的影响因素,在SLE及SLE肾脏受累中可能均不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中6例患者肿瘤组织和肿瘤邻近正常组织中iNOSmRNA的表达。结果iNOS在肿瘤组织中无论蛋白或mRNA阳性表达率皆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P〈0.05)。其中iNOS蛋白在无转移的恶性黑素瘤中阳性表达率为69.2%,有转移的恶性黑素瘤中阳性表达率为100%。结论iNOS表达异常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17在SLE的组织定位和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比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产生IL-17的CD4+T细胞(Th17)在SLE患者组织中的定位,以及与狼疮活动的关系.方法 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免疫组化和HE染色,分析Th17细胞业群在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2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皮损组织和肺组织中的定位.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SLE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Th17的比例,RT-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 在活动期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可见有Th17细胞,其IL-17的荧光强度为(127.6±20.5),明显高于正常人IL-17荧光强度,其值为(40.6±11.1),P<0.001.在活动期SLE患者受损的皮肤组织和肺组织中可见有Th17细胞的浸润,而正常人皮肤未见有Th17细胞的浸润.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明显增加,且与SLE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相关细胞因子IL-17A和IL-17F mRNA表达明显增加,血清中的不IL-17水平分泌增加,活动期SLE患者中Th17增加与血管炎的发病呈正相关,经过治疗后Th17随病情缓减而减少.结论 Th17细胞亚群在活动期SLE患者体内扩增,其扩增与SLE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参与SLE 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甲基化水平、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因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 取34例SLE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5甲基胞嘧啶抗体与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甲基化状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TAT3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17例DNA甲基化水平(8.50 ± 1.42)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11.31 ± 1.34,P < 0.01),而其STAT3基因表达水平(1.34 ± 0.3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02 ± 0.28,P < 0.01)。SLE缓解期患者17例DNA甲基化水平(11.30 ± 1.34)及STAT3基因表达水平(1.01 ± 0.2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SLE活动期患者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P < 0.01),而其STAT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LE患者DNA甲基化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 = -0.78,P < 0.01),STAT3基因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 = 0.50,P < 0.01),而STAT3基因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无相关(r = -0.13,P > 0.05)。 结论 STAT3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SLE的病情活动相关。STAT3基因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血清可溶性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和SDC1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鳞癌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表皮SDC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81例鳞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可溶性SDC1的表达水平。 结果 鳞癌组织中,SDC1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Z = 3.85,P < 0.01)。在不同肿瘤厚度和分化程度的鳞癌中,SDC1表达强度随肿瘤厚度的增加和分化程度地降低而有下降趋势(χ2分别为11.66和12.51,均P < 0.01)。鳞癌患者中伴淋巴结转移组SDC1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Z = 2.20,P < 0.05)。鳞癌患者血清可溶性SD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 = 4.12,P < 0.01),且随着肿瘤厚度的增加和临床分期的变晚血清可溶性SDC1水平逐渐升高。侵袭性鳞癌的SDC1水平高于原位鳞癌的患者(Z = 3.02,P < 0.01),但不同分化程度的侵袭性鳞癌血清SD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癌患者血清SDC1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Z = 5.30,P < 0.01)。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DC1的水平与组织中SDC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s = -0.625,P < 0.01)。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判断血清可溶性SDC1水平对诊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点为65.5 μg/L,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87.1%,曲线下面积值为0.904(0.840 ~ 0.968)。 结论 鳞癌组织中,SDC1表达减弱和血清中可溶性SDC1水平升高与鳞癌的侵袭性相关,血清SDC1水平升高对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PV)皮损中IL-17A mRNA及IL-23R mRNA水平、外周血CD4+IL-17+ T细胞数量及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PV组25例,对照组14例。对PV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用RT-PCR检测皮肤中IL-17A mRNA及IL-23R mRNA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PV患者及10例对照组外周血CD4+IL-17+ T细胞的数量。结果 PV组IL-17A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996 ± 0.231比0.437 ± 0.096,t = 10.57,P < 0.05),IL-23R mRNA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006 ± 0.339比0.491 ± 0.196,t = 6.02,P < 0.05)。PV皮损中IL-17A mRNA与IL-23R mRNA的水平与PASI均呈线性正相关(分别为r s = 0.67,P < 0.05;r s = 0.70,P < 0.05)。外周血CD4+IL-17+ T细胞数量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组中,外周血中CD4+IL-17+ T细胞数量与皮损中IL-17A mRNA、IL-23R mRNA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PV皮损中IL-17A mRNA及IL-23R mRNA 的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45例SSc患者中活动组21例,非活动组24例,正常人对照组24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各占CD4+细胞的百分比。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MBC)中白介素17A(IL-17A)、维A酸类核孤儿受体γ(RoRγt)、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①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34 ± 1.19、0.68 ± 0.39和0.57 ± 0.49,活动组显著高于非活动组、正常人对照组(P < 0.05)。3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53.60 ± 9.90、15.18 ± 3.24、15.53 ± 4.12 pg/ml,对照组和非活动组均显著低于活动组(P < 0.05);③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3组外周血细胞IL-17A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73 ± 0.80、9.77 ± 1.30、10.79 ± 0.7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活动组(P < 0.05);3组外周血细胞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8.48 ± 1.09、15.89 ± 1.48、17.77 ± 1.6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活动组(P < 0.05),3组外周血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④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与活动组SSc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675(P < 0.05)、r = 0.644(P < 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在活动期SSc患者体内扩增,其扩增与SSc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13受体α1(IL-13Rα1)基因mRNA的表达及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甲基化状态。方法 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10例SLE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细胞中IL-13Rα1 mRNA的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CD4+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为2.224 ± 0.251,非活动期SLE患者为1.712 ± 0.132,正常人组为1.104 ± 0.04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非活动期及正常人组分别为1.672 ± 0.142,1.410 ± 0.154,1.238 ± 0.106,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活动期SLE患者为0.454 ± 0.023,非活动期为0.635 ± 0.065,正常人为0.844 ± 0.097,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IL-13Rα1 mRNA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79,P < 0.01;r = 0.76,P < 0.05);CD4+ T细胞的IL-13Rα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 = -0.89,P < 0.01);CD4+ T细胞IL-13Rα1 mRNA表达与其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 = -0.84,P < 0.01)。结论 SLE的发生发展可能与DNA低甲基化导致SLE患者T细胞过度表达IL-13Rα1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