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加拉湾云团影响下云南强降水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英  张腾飞  索渺清 《气象科学》2003,23(2):185-191
2001年云南初夏洪涝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云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云南强降水过程中几次孟加拉湾云团发展的大尺度动、热力背景和卫星云图的TBB特征。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北上云贵高原的对流云必须得到足够的辐合和抬升动力,才能在高原维持和进一步发展;青藏高原横槽是孟加拉湾云团在云贵高原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孟加拉湾云团的发展与正压和斜压不稳定均有关系;冷空气对北上孟加拉湾云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水汽凝结量的增加,还有利于形成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热力环境;TBB分布更直观地反映了孟加拉湾云团的活动,≤-52℃的冷云覆盖区与云南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南落的原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OLR表达方式讨论了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南落的原因。并批出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探讨副热带高压南侧热带对流云团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初夏孟湾风暴造成云南连续性强降水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孟湾风暴影响下云南初夏出现的4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环流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孟湾风暴在孟加拉湾海域生成后,生命史一般为2~3天,风暴云团云顶亮温低于-65℃;孟湾风暴以分裂中尺度对流云团、外围云系以及登陆减弱的本身沿孟湾槽前和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北上影响云南;高原低涡切变、辐合通道和西南风速的辐合为孟湾风暴东北上云南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孟湾风暴影响云南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往往是絮状回波产生连续性降水,强度为35~45dBZ,整体回波偏东移,西南急流、“牛眼”结构和风随高度顺转等中尺度特征的存在,既有利于孟湾风暴带来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又有利于北上云系中对流回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5—6日武汉市发生对流梅雨暴雨,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分析对流云团活动、天气系统与物理量演变,结果表明:(1)对流云团来自江汉平原东部,暴雨前期对流云团合并发生在2个β云团之间,中期2个β云团先后与1个α云团合并,后期对流云团无明显合并,虽有向西的指状对流云生成,武汉市强降雨还是开始减弱。(2)暴雨发生在200hPa南亚高压东伸脊北侧,500hPa副热带高压在江南加强西进过程中,500hPa纬向切变转为低槽东移,850hPa江汉平原低涡则是迴旋少动,高空偏北风急流左侧水汽辐散与偏南风低空急流前方水汽辐合耦合有利于启动强降雨。(3)武汉站200~850hPa,500~850hPa风垂直切变明显,400hPa干空气入侵,共同触发了强降雨。  相似文献   

5.
盛夏华西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的大尺度环境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984和1985年7至8月我国副热带湿区中18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过程共22个时次的三维环境场进行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110°E以西10个华西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生命过程中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其三维结构。阐明了它是属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云团,并讨论了高原云团经过东坡时的演变特征以及云团东移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研究了 1 998年 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突然“南撤”有其一定局限性 ,事实上应是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南侧的一次“重建”过程。针对这次重建 ,发现 1 998年 7月上中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存在南北两个高压脊 ,据此本文提出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概念 ,并着重揭示了这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基本演变特征、环流场和温湿场结构、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结构 ,其北侧脊线附近的特征与传统上单脊线副热带高压的特征较一致 ,但南侧脊线附近则更多的具有低纬度系统的特点 ;这次双脊线过程与赤道缓冲带北上并与副热带高压打通合并变性及热带对流云团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此外 ,文中还通过中国台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维持对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 ,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水汽输送路径 ,从而在中国东部出现两条雨带 ,呈倒 7字型 ,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北、南侧脊线相对应。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黄荣辉  孙凤英 《大气科学》1994,18(4):456-465
本文通过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OLR资料、500 hPa高度场和降水的逐旬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初夏向北突跳明显,即6月突跳明显,并且往往有两次向北突跳,这使得东亚夏季风降水雨带向北突跳明显,因此,雨带不可能在江淮流域维持;相反,在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初夏向北突跳不明显,即6月突跳不明显,它长期在江南上空维持,这样,东亚夏季风降水雨带往往在长江中、下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6年前期海洋表面温度异常信号与夏季及各月阻塞高压、东北冷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强度等环流系统关系,分析了夏季内蒙古降水异常成因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1)2016年夏季500hPa欧亚中高纬高度场纬向呈"+-+"的分布,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夏季风弱,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东北冷涡强度阶段性变化,导致内蒙古降水略少,初夏与盛夏出现多雨少雨转折。(2)初夏6月,内蒙古异常降水主要为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影响;盛夏7、8月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强度、脊线位置、阻塞高压等系统不同配置对内蒙古降水影响较大。(3)前期赤道太平洋Nino区海温指数及大西洋三极子指数(NAT)与夏季风、中高纬度环流与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系及对降水异常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每小时红外增强显示(EIR)和红外(IR)云图,6小时降水量及常规气象资料,对1991年6月12—14日和7月6—7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的特征(包括生成源地、生命史、移向移速及对流云团生成的几种形式);讨论了中低纬度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概括出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云模型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13日抚顺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图等实况资料,针对2005年8月13日抚顺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特征、不稳定能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入手,寻找形成强降水的物理背景,并对云团演变过程、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特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提高对此类型暴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热带风暴北移,促使副热带高压北上,建立了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为大暴雨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切变线东南移,携带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在抚顺交汇,对流云团得到强烈发展,触发了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形成了大暴雨天气;地形辐合抬升,对降水起到了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9608台风内区云系结构演变与路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 《气象科学》1997,17(4):350-357
本文利用逐时数字化卫星云图,详细分析了9608(HERB)台风在近海区的路经变化趋势与台风内区云系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台风云人区强对流云团的非对称发展,使台风内力发生变化,是导致台风路径两次打转和波浪式前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次引发强降水的热带低压对流云团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每10分种一次地面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每5分钟一次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每小时一次卫星等非常规资料,对一次造成上海地区特大暴雨的热带低压对流云团的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取得主要结果:(1) 本次暴雨过程由三次强降水造成,每次强降水都由?和?中尺度雨团构成,表明引发强降水的热带低压对流云团内部的多尺度特征;(2) 热带低压对流云团在上海地区的维持和加强是由其移动方向右后侧的?和?中尺度对流单体不断新生、发展和合并的结果,这一过程对应于雷达强回波带的新生、发展和合并现象;(3) 自动站风场分析出中尺度辐合线的位置和强度与中尺度雨团的落区和强度对应,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径向风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气流辐合区是对流单体生成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湿位涡(MPV)不守恒过程出现条件的讨论,理论上证明了:在中纬度突发性暴雨产生前,①必定存在着深对流高度范围内δθ^*/δz迅速趋向于零的过程。②斜压向量沿广义位温梯度有一分量。③接近饱和的不饱和层足够厚。达到深对流高度。④处于含有大量水汽和液态水的云团和云块附近。1999年合肥2次突发性暴雨确实都有体现上述4个必要条件的2种共同特征现象。⑤在暴雨生成之前,在合肥上空存在着深厚的双层干区(在多普勒雷达VWP图上表现为深对流高度范围内的两层连续无资料区),首先,随着上层干区顶部的湿冷空气开始下滑,上层千区开始从上到下消失,接着,当下滑空气停止下滑而开始上升时,下层的干区开始消失,最后在两层干区完全消失时,带来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就突然出现。⑥同时在云图上,南下冷锋云带在逼近合肥市分裂成两部分,以至在断裂处几乎没有云和雾,而在周围则存在着含有大量液态水和水汽的两块云团。而在冷锋云带通过合肥后,带来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就在几乎没有云和雾的断裂处爆发。  相似文献   

14.
利用GMS-5卫星IR、VIS、WV和分裂窗云图资料及常规天气图对1996~1999年3~9月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流(雷暴)天气进行分析表明,对流(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静止锋等六种不同的天气形势下,它们在卫星云图上的基本数字特征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卫星云图中α尺度雷暴云团的灰度和局地标准差等基本数字特征的分析,发现局地标准差极大值或红外一分裂≤0极小值的出现,预示4h左右后雷暴云团将达最强。由此,可以较好的把握雷暴云团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雷暴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有地形存在时对流云发展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应用地形转换坐标,建立了一个能够模拟复杂地形上对流云发展的二维非静力的弹性模式,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模拟实验:首先对初始环境场的调整适应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在有对流云发展的情况下,只要调整适应时间大于一个浮力振荡周期(即2π/N),则此时间尺度的大小只对对流云的发展强度产生影响,而对其发展的趋势影响不大。然后我们对下述过程进行了模拟:①地形抬升对积云的触发作用;②上坡环流对已发展对流云的加强;③下坡环流对已发展对流云的减弱。模拟结果表明,模式是稳定的、可靠的。上述模拟研究为我们今后深入开展强对流云数值模拟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By using regular meteorological data, physical quantity fields, satellite pictures and Doppler radar echo data, we analyze the mesoscale featur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4 successive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in Yunnan aroused by the storm over the Bay in the early summ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fe of the storm over the Bay is usual 2 or 3 days and the cloud top temperature of the storm is always below -65°C. The storm over the Bay affects Yunnan by mesoscal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cloud system in peripheral or weaken itself moving to the northeast. The Tibetan Plateau shear lines and vortexes, NE-SW convergence channels and southwest wind convergence supply favorab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dynamical conditions. There are many common features about Doppler radar echoes, the flocculent echoes with intensity about 35-45 dBZ move to the east to produce successive precipitation in Yunnan, and the mesoscale features of southwest jet and wind veering with altitude not only are favorable to transport warm and moist airflow brought to the north by the storm over the Bay, but also are favorable to convectiv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碘化银核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DeMott等给出的不同成核机制下AgI成核效率的实验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AgI粒子在云室、层状云和对流云中的核化过程。通过对云室的模拟 ,发现云滴浓度和云雾持续时间是造成不同云室检测的AgI成核率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数值试验结果表明AgI的成核方式在层状云和对流云中有很大不同 :层状云中AgI主要以接触冻结、浸没冻结等慢核化过程为主 ,而对流云中则以凝结冻结过程为主。  相似文献   

18.
李向红  黄嘉宏 《气象科技》2006,34(2):151-156
分析1980~2002年主汛期(5~7月)广西锋面型大范围暴雨期间孟加拉湾对流云团演变及与之相应高低空环流变化,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强对流在广西暴雨发生前3天发展最为旺盛,受孟加拉湾低槽引导,对流云团爬上中南半岛进入广西,当其与高原东移的云团相结合时再次发展,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分析200 hPa高度场和流场结果表明:当广西暴雨发生时,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及广西受200 hPa南亚高压控制。分析850 hPa水汽通量矢量场结果表明:广西锋面型暴雨发生时,从孟加拉湾到广西上空有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广西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性云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1980—1988年4—10月短时间间隔的GMS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在我国华南地区共普查出176个中尺度对流性云团。根据云团面积大小分成三类,分别统计和分析了它们的特征。总结出了云团发生、发展的两个模型,并对两个典型例子作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所得结果表明:中尺度对流性云团是华南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主要成员;近地面层的风场和水汽场的辐合及地形强迫,是云团发生的主要机制;低空急流和季风云涌是云团发展的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