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IL-37、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25例为结核组,同期2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核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37、IL-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08.87±62.52)vs.(144.72±45.26) pg/mL;(400.75±46.89) vs.(62.75±5.85)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50±13.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仍有升高[(120.25±17.04) vs.(62.75±5.85)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7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L-37、IL-10水平上升[(308.87±62.52)vs.(137.88±62.47)pg/mL;(400.75±46.89) vs.(120.25±17.04)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75±4.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IL-37与IFN-γ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IL-37、IFN-γ和IL-10水平呈现与活动性肺结核病情相关的动态变化,IL-37对抗结核免疫的负性调节可能与抑制IFN-γ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马红  许辉  顾文涛  李遇梅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1):1079-1082
目的 观察5α-氨基酮戊酸光动力(5α-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疗法对女性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合并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2017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女性尖锐湿疣合并宫颈高危HPV感染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其中光动力组微波术清除疣体后采用ALA-PDT治疗,干扰素组微波术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联合组采用ALA-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低危型HPV感染治疗效果,即疣体消失,无新疣体出现:联合组(95.0%)高于光动力组(80.0%)及干扰素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治疗效果:高危型HPV感染转阴率联合组(95.0%)高于光动力组(70.0%)及干扰素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随访过程。结论 微波术清除疣体后,使用光动力联合干扰素凝胶疗法治疗女性尖锐湿疣合并宫颈高危HPV感染,疗效好以及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情况和流行特点,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输血安全以及控制献血和输血结核分枝杆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外周血单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PBMCs-ELISPOT)检测合格献血者的新鲜血样中的γ-干扰素,对检测符合阳性判定标准的血液标本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年6—8月,对220名合格献血者新鲜血液标本应用单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44例,潜伏感染率为20.0%(44/220),合格献血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在不同性别、户籍、年龄组、文化程度、血型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与M.tb潜伏感染者在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血型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格的无偿献血人群作为相对健康的群体,但仍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建议考虑增加无偿献血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常规筛查等防控措施,确保献血安全和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抗结核治疗前后敏感肺结核与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敏感肺结核组和耐药肺结核组,其中敏感组141例,耐药组72例,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血浆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7、干扰素-γ(IFN-γ)及抗炎因子IL-10、IL-4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敏感组及耐药组血浆IL-6含量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组血浆IFN-γ、IL-17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敏感组治疗6个月比治疗3个月血浆中IL-6、IL-4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降低明显(P<0.001);治疗6个月比治疗前IL-10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降低明显(P<0.000 1);耐药组均无明显变化;敏感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IFN-γ均高于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敏感组、耐药组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吸收有效率在治疗3个月时敏感组为70%,耐药组仅为43.33%,而治疗6个月后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检测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能够对肺结核的宿主导向治疗提供参考。了解细胞因子对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特性可以为毒力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且可为肺结核提供新的免疫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2~3月龄C57BL/6小鼠,设立对照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i,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设立脓毒症组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处理组,6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蛋白表达,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取对照组C57BL/6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设立对照组、LPS处理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浓度(1、10、100 mg/L)+LPS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ro-IL-1β及IL-1β蛋白。结果 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较未处理的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的脓毒症小鼠IL-1β明显降低(P<0.05); LPS或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 1 ng/mL)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Pro-IL-1β及IL-1β蛋白明显增加(P<0.05),而黄芪多糖处理组较LPS组相比,Pro-IL-1β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克雷伯杆菌肺炎所致多器官损伤小鼠不同感染时相血清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2只。采用气管插管法直接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制备多器官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每组各取8只小鼠,摘眼球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感染时相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202.07±22.82)、(502.11±29.44)、(186.50±10.32)、(204.98±8.15)pg/mL,其含量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感染后第1、3、5天含量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第7天含量为(134.34±0.4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147.18±22.67)、(262.09±43.44)、(142.00±0.84)、(177.29±8.03)pg/m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第3天后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1、7天血清IL-10含量为(140.46±4.07)pg/mL和(136.48±0.10)pg/mL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IL-6的含量(180.97±8.86)pg/mL、IFN-γ含量(144.39±14.67)pg/mL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解毒化瘀颗粒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IL-37对IFN-γ和IL-10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32例为结核组,以同期3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脂多糖(LPS)刺激,IL-37抗体处理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0、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组上清中IL-37、IL-10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311.49±59.72) pg/mL vs (138.72±42.16) pg/mL、(302.65±38.2) pg/mL vs (65.86±6.06) pg/mL],IFN-γ水平下降[(160.88±11.61) pg/mL vs (200.26±13.8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IL-37抗体干预后,活动性肺结核组IFN-γ、IFN-γmRNA较干预前升高[(193.76±12.46) pg/mL vs (160.88±11.61) pg/mL、(0.88±0.11) pg/mL vs (0.23±0.08)pg/mL],IL-10、IL-10mRNA较干预前下降[(160.24±16.76) pg/mL vs (302.65±38.2) pg/mL、(8.32±2.82)pg/mL vs (15.84±4.0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IFN-γ、IL-10蛋白及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高表达IL-37;IL-37可抑制IFN-γ分泌,同时促进IL-10分泌,IL-37可能成为结核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液滤过透析(CHDF)治疗重症恶性疟的疟疾早期致死性内环境紊乱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21例重症疟疾患者,比较在青蒿琥酯治疗基础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否对重症疟疾高热、昏迷、低钠、高钾、高乳酸血症等内环境紊乱及抗疟效果的影响。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单纯内科治疗(对照组)的9例,2006年1月—2017年12月内科治疗基础加用CHDF治疗12例(CHDF组);两组患者入ICU时器官损伤程度、APACHE Ⅱ评分和预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CHDF组预期死亡风险下降为(28.0±9.0)%,与本组入院时的(47.1±10.4)%比较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72 h后的(41.0±15.2)%比较也明显降低;CHDF组的平均住ICU时间为(9.16±3.21) d,对照组为(9.67±2.06)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F组患者的乳酸水平为(1.52±0.36) mg/L,对照组为(4.89±2.75) mg/L;两组患者的血Na、血K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CHDF组患者的意识恢复高于对照组,CHDF组与对照组GCS评分分别是11.3±0.7、8.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F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疟原虫转阴时间分别是(64.67±9.39)d、(59.00±7.7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青蒿琥酯治疗基础上联合CHDF治疗,可以改善重症疟疾早期致死性内环境紊乱,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妇低血铅暴露与胎儿脐血铅相关性,并分析对胎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 年8月—11月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妇分娩时血铅水平分为相对高血铅组(45例)和相对低血铅组(17例)。以Pearson相关分别分析孕妇血铅水平与胎儿脐血铅、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胎儿体检指标和骨代谢指标差异。结果 孕妇62例血铅水平分布范围(28.9~187.52) μg/L,中位数为95.85 μg/L;62例胎儿脐血血铅平均水平为(76.19±36.84) μg/L。孕妇血铅与胎儿脐血铅显著正相关(r=0.760,P=0.000),与新生儿头围呈负相关(r=-0.305,P=0.034)。两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铅组新生儿的血清碱性磷酸酶为(173.55±56.13) U/L,高于相对低血铅组(134.46±52.0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铅组新生儿血清骨钙素和血钙水平分别为 (11.68±5.96) ng/mL和 (0.325±0.04) mmol/L,均低于相对低铅组 (18.14±5.12 U/L)和(0.359±0.0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铅值越高,胎儿脐血铅浓度也越高,孕妇低血铅暴露可直接影响新生儿骨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0年1月—2020年12月发现515例AIDS患者中,选择73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分析其感染性特点及临床特征。并以同期51例AIDS未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对其出现肺结核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的IL-6、hs-CRP、TNF-α水平,分析其与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吸烟和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比例分别为57.5%(42/73)和33.3%(17/51)、38.4%(28/73)和19.6%(10/51)、46.6%(34/73)和23.5%(12/51) ,而卡介苗接种史比例分别为24.7%(18/73)和45.1%(23/5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4.965,6.834,5.668,P<0.05);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有卡介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P<0.05);基线CD4+T细胞、吸烟、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联合检测预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研究组IL-6、hs-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且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IL-33水平的差异,探讨IL-33用于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并探讨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和痰分枝杆菌核酸检测能否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方法 选择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肺炎患者,结核科筛查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和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IL-33的浓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L-33水平用于肺结核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ELISPOT法检测结核组、肺炎组及结核潜伏感染组的T-SPOT.TB,利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核组、肺炎组的痰分枝杆菌核酸。结果 肺结核组外周血IL-33浓度平均值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3诊断肺结核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95%CI:0.740~0.897,最佳诊断分界点为228.5 ng/L,对应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80.0%,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IL-33联合T-SPOT.TB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P<0.05)。IL-33检测法灵敏度高于核酸检测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患者外周血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肺结核患者组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组外周血中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对诊断肺结核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结论 外周血IL-33检测对诊断肺结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联合T-SPOT.TB检测及痰结核菌核酸检测,可以提供更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重症中暑,所导致的脑损伤是其防治的焦点。本研究拟探讨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 Dex)对热应激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活化的影响,以期为热射病脑损伤的防治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BV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热应激组(43 ℃)、Dex处理组、热应激(43 ℃)联合药物处理组。采用MTT[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 HSP60)和相关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释放。Western-blot检测Dex对热应激活化的BV2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 本实验条件下,Dex以及热应激不会对细胞活力产生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将导致HSP60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释放增加,而Dex的预处理能够减轻HSP60及炎性因子的释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将导致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和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的表达上调,而Dex预处理能够减弱这样的表达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能通过抑制HSP60-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止热应激导致的小胶质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联合醋酸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性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活动性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采取拉米夫定治疗的单药组、拉米夫定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的双联用药组、拉米夫定联合醋酸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三联用药组各40例,对三组患者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血白蛋白、血肌酐)、HBV-DNA、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生化指标、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患者的生化指标和HBV-DN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用药组改善效果最佳、单药组改善效果最差、双联用药组介于其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有效率相比较,三联用药组>双联用药组>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10.00%、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性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采取拉米夫定联合醋酸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威伐光照射联合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符合条件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光疗组、药物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清创换药,光疗组、药物组和联合组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威伐光照射,云南白药散外敷和威伐光照射加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伤口渗出、疼痛程度、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和溃疡面积的变化,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00%,优于光疗组的66.67%和对照组的43.48%(P<0.05),与药物组(70.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除渗出情况积分与光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别外,联合组的各项积分均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威伐光照射联合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肺内外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隐球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根据是否有肺外累及分为肺隐球菌感染组(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PC)和肺外隐球菌感染组(extra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EPC),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隐球菌播散至肺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中位数为55(40,64)岁,合并基础疾病者39例。其中PC组41例,EPC组10例。EPC组实体器官移植和慢性肝病的比例(40.0%和40.0%),高于PC组(7.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比例(5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降钙素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白蛋白、外周血CD4+T细胞、外周血CD8+T细胞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病死率(6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体器官移植(OR=10.470,95%CI为1.089~100.651,P=0.042)和白蛋白降低(OR=0.783,95%CI为0.637~0.962,P=0.020)与出现肺外隐球菌感染独立相关。结论 肺外隐球菌感染患者比肺隐球菌感染患者预后差,实体器官移植和白蛋白降低是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采用双重套扎线处理阑尾根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间在榆林市第一医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247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阑尾根部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重套扎线结扎组、单纯丝线结扎组和可吸收夹夹闭组。比较3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47例患者中,双重套扎线结扎组患者57例、单纯丝线结扎组43例和可吸收夹夹闭组147例。3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总费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重套扎线结扎组的手术时间相较于单纯丝线结扎组显著缩短(P<0.05),双重套扎线结扎组的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单纯丝线结扎组和可吸收夹夹闭组显著降低(P<0.05);双重套扎线结扎组的住院总费用相较于单纯丝线结扎组显著升高,但相较于可吸收夹夹闭组显著降低(P<0.05)。3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重套扎线结扎、可吸收夹夹闭、单纯丝线结扎处理阑尾根部均安全可靠,采用双重套扎线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操作简便,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以评价其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门诊和住院诊断的156例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2例。A组按常规化疗方案加葡醛内酯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甘草酸二铵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替比夫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 肝损害情况:疗程结束时,A、B、C三组发生肝损害例数分别为36例(69.2%)、26例(50.0%)和13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显示,A组肝损害程度高于B组(P=0.038)和C组(P=0.001)。血清HBV DNA载量变化:治疗前,三组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后,三组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组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指标变化: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ecollagen type Ⅲ N-terminal peptide,PⅢNP)、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 Ⅳ-C)和层黏蛋白(Laminin, 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HA、PⅢNP、IV-C、L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HA、PⅢNP、IV-C、LN水平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化疗方案的改变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化疗方案更改和终止的发生率之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替比夫定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对减少肝功能损害,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纤维化发生和维持抗结核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中药局部冷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安中医脑病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局部冷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等各凝血指标,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等各纤溶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PT水平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FIB、D-D水平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纤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Ig、tPA-A含量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AI-1含量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局部冷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