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口北槽航槽回淤强度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近十年来对北槽航槽有影响的台风资料,相应的北槽航槽水深检测图的挖泥船疏浚土方量,结合航槽地区地形变化,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建立回淤预报式,并在实际 获得较为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河口航道开挖后的回淤计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根据非恒定潮流的悬沙运动方程,和挖槽前后河床平稳状态的改变,导出了在河口挖槽中计算淤积厚度的公式,公式中各系数和参数也已确定.并用中国八处港口和航道的21个实测资料进了验证、取得计算淤积厚度与天然实测值基本一致的结果.总之、该方法已提供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挖槽自然回淤的计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长江口入海航道的维护与回淤情况有关,根据长江口水流挟沙能力。在挖槽附近小范围内,沿水流方向解垂向二维护扩散方程,进行水流越槽的不平衡输沙计算。计算中考虑了动水絮凝及转流前后流速较小时絮凝沉降的影响,对长江口三处挖槽试验进行了验算,为挖槽自然回淤分析提供了一种实实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4.
河口、海湾地区航道开挖后,航槽内水流强度往往会降低,引起泥沙回淤。以某深水航道为例,利用水槽试验研究沙质海岸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推移质运动对航槽回淤的影响,得出了航槽回淤量与航道边坡、滩面水深、波浪情况的关系,提出适用于该深水航道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可供其他相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大风期长江口航槽冲淤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对1990年两次寒潮及其对航槽淤浅影响的分析,认为只有在7级以上风力的寒潮天,才对长江口航槽淤浅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0年寒潮对长江口北槽回淤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九段沙近期演变及其对北槽航道回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场水文、泥沙以及水下地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期九段沙的冲淤演变过程、机理及其对北槽航道回淤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来九段沙总体呈现“长高不长大”的变化特点,即0m以上高滩淤涨明显,而2m和5m中低滩面变化不大。九段沙的淤高使得南导堤的挡沙功能减弱,一定的风浪条件下九段沙滩面相对较高浓度的含沙水体涨潮越堤进入北槽中段,增加了近期北槽航道回淤的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发展长江口北支沿江两岸的经济,强化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龙头地位,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长江口北支水土资源综合开发治理已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北支崇头 ̄新隆沙水库工程方案,除防止北支泥沙和盐水倒灌南支外,并可解决沿江两岸的淡水供应,连接崇明与苏北广大腹地的水陆交通,可供大片滩涂围垦造地,达到北支综合治理开发利用,除害兴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长江口北支规划整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长江口北支历史上曾经是入海主泓,但自十八世纪以来逐渐地萎缩。特别是1958年通海沙和江心沙围垦,以及1970年江心沙北汊的封堵,使北支上游的徐六径河段由原先的13km缩窄至5.7km。长江口北支上段与长江的主泓呈90°交角,北支的入流条件明显恶化,径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汕尾港海域水文、泥沙条件,用分步杂交法建立了该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外航道开挖前后的潮流进行计算与分析;推导出外航道开挖后的回淤预报公式,进而计算了外航道开挖后的年回淤量和年回淤强度。结果表明:从水文泥沙角度看,汕尾港扩建成3000—5000t级的中型港是可行的。所得成果已被港口设计部门采纳。  相似文献   

11.
12.
高栏港回淤计算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栏港潮流泥沙运动特性及水下地形的变化特点,建立了平面二维动边界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高栏港区港池、航道进行了回淤计算。并在模型中考虑了波浪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口潮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变形情况,水沙运动、冲淤验证成果基本能达到规范要求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冲淤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称 ,航槽回淤减少。北槽进口段和北槽中段的深槽发生较为明显的淤积 ,北槽纵向河床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趋于均匀 ,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衔接的微弯深泓线。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河床总容积基本保持不变。整治建筑物完成一年后河床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工程引起河床大幅度冲淤调整完成后 ,北槽仍具有明显的洪淤枯冲规律 ,主槽季节性冲淤幅度平均在 30cm~ 5 0cm之间。  相似文献   

14.
沙质海岸外航道回淤计算方法及其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挖航道的泥沙回淤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计算公式,但各公式及其参数的选取需结合具体海域及泥沙条件而定.在沙质海岸外航道回淤计算中,应考虑底沙和悬沙两种形式的淤积.针对现有公式的理论基础及适用条件,探讨了采用组合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刘家驹公式和罗肇森公式)估算了铁山港规划方案外航道开挖后的回淤强度,比较工程竣工和历时一年半后航道地形测图,该方法预报的回淤成果符合实际,说明在沙质海岸采用刘式计算悬沙落淤、采用罗式计算底沙回淤,组合得到航道回淤强度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位于长江口北槽,分三期完成。工程实施后,航道内每年均出现严重回淤现象,航道疏浚维护费用巨大。通过建立长江口深水航道二维数学模型,计算了1997、2001、2005、2009年4个不同时间段典型断面涨落潮流量,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实施期间涨落潮流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了航道回淤的原因。一期工程使航道中段落潮流量减小而上段落潮流量增加,二期工程后航道整体落潮流量减小,三期工程的实施减缓了航道落潮流量减小的趋势,而航道内落潮流量的减小可能是出现严重回淤的水动力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分布情况,以回淤最严重的H~N段为中间段P2段,H段以上为P1段,N段以下为P3段,将全部航道分为3段。采用混沌理论对深水航道全段及各分段回淤量时间序列的饱和关联维数以及K2熵进行混沌特征分析。各分段的饱和关联维数变化范围为1.80~2.15,K2熵变化范围为0.08~0.12;全段的分数维与K2熵的值大于各分段,分别为2.93和0.16。各分段的饱和关联维数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的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征,全段混沌特征的复杂性高于各分段。根据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的时间序列,利用混沌方法对深水航道未来回淤量进行预测,各分段可预报时间尺度最多为1年,全段的可预报时间尺度为半年。给出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全段及各分段回淤动力系统数学表达式的一般形式,全段需要3~6个状态变量,3个以上控制变量;各分段需要2~5个状态变量,3个以上控制变量。回淤动力系统数学表达式的一般形式可为建立回淤量预报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北支盐水入侵对长江口水源地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介绍长江口(徐六泾以下)已建和规划水源地分布以及氯度观测站布设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近10 a的长序列、大范围氯度同步观测资料,揭示了长江口南北支水域洪、枯季含氯度时空分布的主要规律,明确提出:南北港盐水上溯对长江口已建和规划水源地的连续不宜取水天数不构成威胁,而北支盐水倒灌是南支水域盐水入侵的主要来源,近年有显著增强的趋势.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削弱或切除北支盐水倒灌进入南支的源头,对低成本开发和利用长江口淡水资源,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上马,确保上海、江苏两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槽回淤对沉管隧道平顺度影响较大,对其防水性能产生威胁。为研究两河交汇处沉管隧道基槽的回淤特性,依托如意坊沉管隧道,构建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实际监测值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进而揭示内河交汇处沉管隧道基槽回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河流流速与实际监测数据误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内河交汇处基槽淤积厚度整体呈中间大两端小、上游大下游小的规律;回淤分布受空间影响较大,基槽底脚淤积显著,且坡顶淤积厚度显著小于坡底;回淤量随时间的延长其敏感性逐渐下降;基槽开挖后,回淤均值为10 cm,将影响沉管隧道的施作,现场须采取清淤措施进行处置。研究成果为两河交汇处沉管隧道基槽回淤分析与治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回淤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资料,研究了北槽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来水来沙、河槽地形的关系.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航道年淤积强度明显下降,工程治理效果得以显现.从空间上看,一、二期工程航道回淤的峰值位置和重心位置经历了下移和上提的过程.从时间上看,一、二期工程后北槽航道回淤年内呈现洪季多淤、枯季少淤;洪季淤积位置下移,枯季淤积位置上提的变化特点,季节性上、下移动约7~11km.深水航道淤积的泥沙来源有多种,仅流域悬沙输沙量减小并不能明显降低深水航道的回淤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