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拜读向开兴同志“理伤凉血汤的临床运用体会”一文(刊《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向文),启迪殊深,深感向文所据乃前辈经验之谈。然细嚼之余,个中见解,略有不同,遂不揣浅陋予以商榷。一、关于“理伤”与“凉血”《伤科补要·治伤法论》云:“夫跌打损伤,坠堕磕蹦之证,专从血论。”伤从血论,此  相似文献   

2.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内治杂证法》谓 :“今之正骨科 ,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 ,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 ,或为亡血过多 ,然后施以内治之法 ,庶不有误也。”祖国医学对损伤诸症早有记载 ,且有“血瘀”、“亡血”之分。血瘀 ,是指血离经脉滞留体内 ;亡血 ,是指血溢于体外。临床上闭合性损伤多属瘀血停滞 ,开放性损伤多属于亡血。但气和血同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气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 ,如果受到损伤 ,必伤及气血 ,致使血瘀气滞或血溢。血伤则肿胀 ,气伤则疼痛 ,临床…  相似文献   

3.
杜中录 《河南中医》2002,22(6):47-48
重视骨伤科之内治 ,其来久矣。人身初伤 ,先损气血。皮肉筋骨 ,既损伤于外 ,脏腑气血必振动于内 ,故在临症中少有只注重其外 ,不调治其内而能愈跌损骨断筋伤之症者。笔者在十余年临床工作中 ,发挥中医药优势 ,在骨伤内治方面积累了些许经验 ,现与同道探讨如下。《内经》云 :“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气伤痛 ,形伤肿”。气伤而痛者 ,卫气壅而不通 ,乃气机凝滞 ,形伤肿者 ,络脉损 ,营血溢而成瘀。营卫离经 ,瘀滞于肌肤腠理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故“治伤先治瘀” ,必须疏通内部气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 ,笔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4.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内治杂证法》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可见祖国医学对损伤诸症早有记载,且有“血瘀”  相似文献   

5.
<正> 魏指薪教授创立的魏氏伤科,是上海市近代伤科八大名家之一。魏氏伤科十分推崇清·钱秀昌著《伤科补要》。内治辨证常按其“治伤法论”中:“夫跌打损伤,坠堕磕碰之证,专从血论”的学术观点,故处方用药选用“血家百病此方通”的《局方》四物汤(当归、地黄、芍药、川芎)为基础方,并据根伤员的体质强弱、伤势轻重、损伤新久、部位高低等不同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遵循师训,灵活运用,取效显著。现  相似文献   

6.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7.
喻昌,字嘉言,明末江西南昌人,所撰《秋燥论》(载《医门法律·伤燥门》),对秋燥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很大阐发,从而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贡献卓著。兹就其主要学术论点和成就,探讨如下: 一、辨正经义,倡“秋伤于燥”论点《内经》对四时之气以伤为病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餮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喻氏认为,上述“秋伤  相似文献   

8.
<正> 一、惊风病名创立经过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隋唐医书开始专立儿科,但混惊风病于痫证中,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创惊风病名。谓:“急惊为热甚则生风。体必阳盛阴虚。”其症状:潮热、抽搐、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急、手足动摇等。明清医家,如万密斋、王肯堂、喻嘉言、陈飞霞、吴鞠通、石芾南、《医宗金鉴》等,据钱氏之说,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的心悸证多集中在太阳篇内。主要有心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三种证型。王肯堂说:“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发病原因不同,证以本虚为主,其虚损程度有明显差异。仲师力求平脉辨证,依证立法,制方遣药,丝丝入扣,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之心悸证治剖析于下,以利古为今用。一、心下悸心下悸有两种情况:一是病邪在表,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二是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 1.心阳虚心下悸:“发汗过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李东垣《脾胃论》与汉·张仲景《伤寒论》 ,一治内伤 ,一治外感 ,使中医的理论和证治体系趋于完备。“甘温除热”是《脾胃论》中的核心 ,数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并获得了很大发展。“甘温除热”专用于治疗脾胃内伤虚热证 ,至此 ,内伤虚热证与外感实热证 ,泾渭分明 ,对丰富和完善中医临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1 实火宜清 ,虚火宜养劳倦则伤脾 ,最先见于《素问 调经论》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胜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李东垣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在《脾胃论》中说 :“喜怒不节 ,起居…  相似文献   

11.
提起治吐血三要法,大家都会想到明代医家缪希雍(1546-1627)。其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到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即世称治吐血三要法,对后世治疗血证影响极大。笔者近来在学习探讨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王肯堂在重订《灵兰要览》中也详细地阐明了治血三要法的观点,那么,“治血三要法”到底是王肯堂还是缪希雍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应是王氏而非缪氏,特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2.
<正> 《医宗金鉴》刊行于清乾隆7年(公元1742年),是清政府命吴谦等人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其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以下简称《要旨》)是伤科专论,“内洽杂证法”一篇,详细论述了损伤内证的辨治,全篇贯穿了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思想,并在总结前人治伤经验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恶血归于肝”和“损伤内证,专从血论”的论点,是《要旨》辨治伤科内伤的特色,对伤科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今就此两点作粗浅论述,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3.
营分阶段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关键阶段,《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非常重视营分证的辨证施治。笔者就此谈谈学习体会:1.清营凉血是营分证的治疗大法营行脉中,乃血之浅层。热邪入营,营热炽盛必然熏灼营阴,耗伤血中津液。正如《论》中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故此表现出邪入阴分之身热夜甚;营热扰心之“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热窜血络之斑点隐隐;热蒸营阴之口干反不欲饮以及营热熬煎、血液浓缩之“舌色必绛”,脉象细数等证。可见营热盛、营血伤是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清除营热为要,叶氏以清营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237条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说文》:“淤,积血也。”又《说文》:“蓄,积也。”可见“蓄血”也是血液积聚之病。但“蓄血”一证确与一般淤血证有别。《伤寒明理论》卷三曰:“蓄血者,  相似文献   

15.
一、医经研读《内经》:煎厥10:2肝主疏泄8:2论元气12:9《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4:4三阳下利6:2脾胃学术思想7:2桂枝汤7:6烦症9:2131条10:4太阳蓄血证11:2五苓散证11:3《金匮》:治痹六法1:2治呕吐用半夏3:2缓中补虚6:3半夏泻心汤5:4论汗12:14“风伤卫,寒伤营”与“寒伤卫,风伤营”8:4温病:下不嫌早3:4湿温治法三禁5:6论《内经》与《温病》之“卫气营血的相互关系”12:7 二、振兴中医  相似文献   

16.
伤科损伤,从“气血”论治,已为医者所推崇。明·徐用诚《玉机微义》云:“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影响所及,似乎伤科损伤的治疗非活血化瘀莫属。笔者近年来临宋发现,部分患者单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不理想,而在此基础上兼顾治水,运用“血水同治”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效果。介绍如下: 理论依据津液和血同源异名,都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生理上相互化生。《灵枢·痈疽篇》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张仲景之《金匮·水气病篇》说:“血不利则为水。”指出血病可致水病。《素问·调经论篇》亦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从另一方面指出水病可影响到血病。唐容川《血证论》说:“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更进一步阐明两者相互转化,共同为患的关系。伤科损伤,必然有血瘀。血瘀则水停,水停则加重血瘀。故笔者认为:在化瘀基础上,兼顾治水,不失为治疗伤科急性损伤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少阴病危重证概有三类,即难治证、不治证、死证。一、难治证《伤寒论》第294条(以下省略《伤寒论》,只注条文号)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明病,但厥,无汗”,因于阳气衰微,既不能温煦四肢而为暖,复不能蒸腾化气而作汗,治当扶阳消阴而严禁发汗,即使外兼表证,也只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温经解表。今却“强发”少阴阳虚之汗,不仅阳气更伤,而且营血  相似文献   

18.
以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为主要研究文本,对其中涉及的中国古代骨伤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王肯堂对骨伤疾病有较为详尽的认识,开创了骨伤病诊治按部位分科方面的先河,强调"伤从血治",首次对人体骨骼进行系统介绍。在骨折治疗方面,既强调手法的原则和应变,又创新了器材的合理固定,且较多地运用手术截骨复位,在麻醉和镇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外科手术的成就以及骨伤疾病内外治方药特色。  相似文献   

19.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相似文献   

20.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