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扰素(IFN)是细胞对病毒感染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为国际公认的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病毒相关疾病。 [治疗机理]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感染作用的天然机体防御物,它不仅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且还可由对免疫应答的调节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等特点。在正常情况下,宿主细胞内染色体DNA中干扰素基因受抑制蛋白的控制呈抑制状态。当病毒感染或在干扰素诱导剂刺激下,细胞产生灭活抑制蛋白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是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或其他物质刺激后)释放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0000~30000,也可高至90000.具有抗病毒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它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到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目前已用于临床的干扰素按生物学活性和抗原活性分为三类:干扰素α是由病毒诱导白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β是由病毒诱导纤维母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γ是由病毒诱导淋巴样细胞而产生.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具有共同的表面受体,作用基本一致,属于Ⅰ型;干扰素γ和干扰素α有不同的受体表面,属Ⅱ型,其在实验中抑制肿瘤的作用比Ⅰ型强.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在治疗各类乙型肝炎中具有明确的疗效,是公认的抗病毒药物。它的治疗作用不仅在于抑制病毒蛋白复制,调节免疫紊乱,且可抑制肝脏纤维化,对肝炎后肝硬化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作者注意到,乙肝后肝硬化发病机理中涉及问题较广,单用干扰素治疗疗效受到一定限制,联合用药是提高疗效较好途径。为此本文收集了我院近3年收治的163例乙肝后肝  相似文献   

4.
张海明 《河北医药》2001,23(8):595-596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选择性肝病(乙肝)病例40例为治疗组,应用α-2b干扰素,12周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层粘蛋白(LN)改善情况,并与未用干扰素组16例做对照。结果: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P值均<0.01;而对照组自身对照,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α-干扰素有一种特殊的抗纤维化作用,但不是通过其抗病毒活性的间接作用。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与病毒是否被抑制不成正相关。其远期疗效、具体剂量、疗程以及适应证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陈卫果 《医药导报》2003,22(3):176-177
目的:综述干扰素在临床中的多种应用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8-2001年国内竞争医药核心期刊有关干扰素在临床抗病毒治疗中各种应用方法报道,并进行分类。结果:干扰素对由各型病毒引起的多器官感染均具有明显辅助治疗作用。结论:干扰素作为抗病毒免疫调节药,其用途极其广泛,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及治疗途径均能有效地抑制或杀灭病毒,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体内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初探张林,戴留军,叶芳(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市235000)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它IFN诱导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增植的蛋白质。在体内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人类干扰素按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几α...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育新  杜松奎 《河北医药》2002,24(3):226-226
目前 ,许多医疗机构以大剂量干扰素 (10 0万IU或以上 ,甚至 3 0 0万IU)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 ,我们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商榷。1 干扰素的作用1 1 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 ;有利于病毒的最终清除。机制[1 ] :干扰素与人体细胞上的干扰素特异受体系统结合并进入细胞内 ,引起一系列变化 ,使位于人体细胞第 2 1号染色体长臂远端的抗病毒蛋白基因去抑制 ,转录并翻译抗病毒蛋白质 ,如蛋白激酶、2′ -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等 ,它们分别从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最初,人们认为干扰素只在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中起作用。直到1970年,人们才认为干扰素被诱生及发挥保护作用不应只局限于病毒,可能还包括其它的微生物。如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以诱导干扰素形成并在非病毒病原感染时,干扰素对机体可以发挥保护作用。已知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原虫、真菌和细菌具有干扰素诱生活性。既能在体内外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细菌有布鲁氏菌、分枝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无论是在干扰素形成的动力学或是干扰素的特性方面,由病毒和细菌诱生的干扰素都是不相同的。多数病毒在进入机体4~12小时后可诱生干扰素。而细菌的内毒素或其它微生物产物进入机体2小时  相似文献   

9.
你听说过干扰素吗?为什么有人把它称作“灵丹妙药”?这要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有一次,科学家在进行动物组织培养时发现,这种动物的细胞一旦被病毒感染后,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就会产生和释放出一种蛋白质进行“自卫反击”,干扰和抑制病毒的“横行霸道”,科学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科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以后又发现,除了病毒以外,人和动物,在细菌、真菌、病原虫、植物血凝素等的诱导下,同样也可以产生这种干扰素。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具有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细胞增殖以及诱导细胞分化、凋亡等作用。干扰素家族包括α,β,γ三类,大量研究结果显示,α干扰素可以预防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肝癌的发生,并且具有推迟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抗肝癌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分α、β、γ三种类型,干扰素不仅有广谱抑制病毒和抑制某些细胞分裂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的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干扰素制剂可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以及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了解干扰素τ(interferon tau,IFN-τ)研究现状。综述了近五年来干扰素-τ研究进展。干扰素-τ具有Ⅰ型干扰素的共同特性: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生、免疫调节等功能。但IFN-τ在生物学功能方面有自身特点,它仅在胚胎滋养层细胞中表达,无需病毒诱导;另外,高浓度IFN-τ表现出较其他Ⅰ型干扰素较小的细胞毒性。IFN-τ作为一种新的Ⅰ型干扰素,它具有抗黄体溶解、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对反转录病毒抑制的高度特异性以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活性,且低细胞毒性这一特点,它将成为新型的分子药物。  相似文献   

13.
王斌  谢翀  胡江林 《齐鲁药事》2010,29(8):483-485
IFN-β是人和动物受到细菌、病毒、核苷酸等刺激物诱导下,由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等产生的一种微量、高效的细胞因子。它具有抗病毒、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免疫调节等作用,主要用于多发性硬化症、肝炎或其它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本文将对干扰素β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及其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e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它不仅在多种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而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有效的缓解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因此,ICAM-1水平和干扰素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关系成为近期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CAM-1与干扰素抗乙肝病毒应答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研究进行时--干扰素基因工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毒的相互干扰是人们早就知道了的现象,即当人(或动物)受到第一次病毒感染之后,会干扰(或阻止)第二次病毒的再感染,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证明这是由于第一次病毒感染时,产生了一个物质叫干扰素(Interferon),它可以干扰第二次病毒的感染。在这以前科学家已发现了磺胺和抗生素,对于细菌的感染产生了很好治疗和防范作用,但人们对于病毒的感染,当时仍束手无策,所以干扰素的发现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希望能将它用之于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是在干扰素诱生物质的作用下由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并释放的一种生物活性相当高的糖蛋白。它能对抗病毒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机体免疫状态等功能,可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多种肿瘤性疾病,以及其它一些病毒性疾病。干扰素副作用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药。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是由英国人 Isaacs 和瑞士人Lindemana 于1957年发现的。它是机体细胞受病毒和核酸等诱发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组低分子量糖蛋白,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干扰素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它的发现者最初的期望。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活性外,还有抗肿瘤生长、抗细胞分裂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多种活性。然而,长期来大规模制备和生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是在特定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产牛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糖蛋白,人干扰素主要有a、β、γ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来源于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或由人工基因重组技术合成,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促进机体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限制了病毒感染的扩散。并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等多方面的作用。1用于乙肝的治疗邓爱琴等[1]用。一干扰素100万u,每日1次,肌注,同时应用一般护肝…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扰素(Interferon,IFN)为目前抗肝炎病毒有效药物,但对HBV的完全应答率为30%-40%,对HCV约为HBV的半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单克隆技术的发展,干扰素的种类日趋增多,疗效有所提高,不良反应发生减少。根据疾病与病情选择不同种类干扰素与治疗方案将有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进而阻止慢性肝病向终末期肝硬化的隐匿性进展。本文兹就目前干扰素种类  相似文献   

20.
复方干扰素滴鼻液制备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方干扰素滴鼻液制备及临床应用孙静,何莉,李晏,马淅东,杨延利(海军411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81)干扰素是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能使病毒部位及其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A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