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病是一种易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在我国城乡的许多地区,脑卒中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因此脑血管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任务。急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需要紧急处理。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力求及早确定卒中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其...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对人类健康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治疗技术,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在影像学设备监视引导下,穿刺进入病变位置,实现精准的微创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发挥出了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前,北京友谊医院利用10多年来脑血管超声检查的研究揭示:经脑血管超声检查,获取特定的血管频谱和血流速度等参数,经过专业医生“解读”和综合分析,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还没有症状或刚有症状时,“预报”或“实时报告”脑血管病变的性质、部位、程度、范围及预后等,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的复发率相当普遍,复发后导致患者已有的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并使其死亡率大幅度增加,首次卒中在发病6个月内最易复发,有的学者研究表明。早期复发的时限定义为初次发病后的90d内。因此,在卒中首次发病以后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的工作。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往往针对发生过1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其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这在青年卒中的人群(〈50岁)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二级预防也包括对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干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严重危害,被公认为世界的三大致残致死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联系纤维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变性、坏死或一过性的功能丧失”.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缺血性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此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医学帮助.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3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病人进行了病因研究,并对25个可疑病因,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高血压、糖尿病和饮酒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本文主要就缺血性脑血管病若干较实用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供临床工作者参考。一、钙拮抗剂(CA):CA能选择性地防止或抑制抗脑血管收缩。这种选择性使某些CA(以尼莫地平为最强)可在不降低体循环血压的情况下解除脑血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常见的急性血管病均可引起癫痫发作。其中有些病人癫痫发作为CVD的首发症状,致使发病开始病情即呈危重。一些迟发性癫痫发作后可使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故此类癫痫,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尤其是早期治疗,是疾病控制、恢复的关键。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考虑,脑动脉闭塞6小时以内脑组织改变尚不明显,属可逆性。缺血灶中心区域没有明显的血流,称为缺血核心区,这些区域的细胞将在数分钟内死亡;灌注减少或处于临界灌注的区域统称为缺血半暗带,半暗带内的组织仍然能够存活数小时。目前治疗干预主要的是缺血性半暗带,使那些功能已丧失,但结构还没有发生改变的脑组织康复,在脑缺血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溶解血栓使动脉再通,可以避免脑缺血损害加重,抢救受缺血损害而尚未死亡的脑细胞,以改善缺血性脑组织的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出现明显的肢体瘫痪、失语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T诊断分析出CTA是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并使这种检查方法得以推广。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的5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8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者狭窄10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2例,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7例。其余3例未见明显血管狭窄或者闭塞。讨论CTA对于颈动脉、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及颅内多种血管性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和意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中风家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中风家族史的关系,对2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244名非脑血管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中风家族史在脑血管病发病中有一定作用。高血压病人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中风家族史无显著的统计学联系(P>0.50),而非高血压病人患脑血管病则与中风家族史有高度显著性的统计学联系(P<0.005)。  相似文献   

12.
现有研究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遗传有密切关系。根据遗传特性,可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遗传研究分成两部分,即伴有卒中症状的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单基因卒中病变)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本身的遗传学特征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我们将简要介绍脑血管病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及上述两部分研究内容的基本概况。一、缺血性脑血管病遗传研究的主要方法随着基因相关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获得患者越来越丰富的遗传学信息。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遗传研究方法主要有连锁分析和关联研究。1.连锁分析:连锁分析被用来确定影响疾病的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2008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的患者共1430例为1组,以我院同时期预防保健科随机选取的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记录血脂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血TC、TG和LDL—C水平ICVD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地区血脂异常是ICVD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尿酸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血尿酸(sUA)水平,探讨尿酸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取发病1周后的脑梗塞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另选一组同年龄段的健康人6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28例.均在清晨安静状态下采血测定sUA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组的suA含量为416.95±89.32,对照组为294..57±70.68,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性患者组SUA含量为428.31±96.52 mmol·L-1,女性患者组为398.36±80.64 mmol·L-1;对照组男性sUA为331.5±78.72 mmol·L-1,对照组女性SUA为240.5±59.88 mmol·L-1.男性和女性脑梗塞患者suA水平均分别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组的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脑梗塞患者的suA水平增高;其原因可能与肾血流量减少有关.SU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的关系,值得临床和科研人员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目的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血栓或栓子阻塞脑动脉所致,因此把阻塞脑动脉的血栓或栓子溶解掉,使闭塞的动脉再通,脑组织及时恢复供血,挽救趋于坏死的脑细胞是最理想的方法。早在1958年就有人作过这种尝试,但因合并脑出血太多,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体会王敬芬1危险因素的干预根据北京宣武医院研究发现,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150个,尤其是发现抗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联系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所以,必须认真查找每个病人引起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  相似文献   

17.
李春元 《职业与健康》2007,23(13):1148-1150
该文综述了磁共振成象(MRI)技术的发展及各种功能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MRI不仅能显示形态学变化,而且能提供脑血流、代谢等功能方面的信息,发现异常改变明显早于常规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致公认的最理想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希望达到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增加病变区的供血供氧,消除血栓,恢复病变神经细胞的功能。在治疗方法上,由于各地均可能有不同的经验,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估价也可能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1995年以来先后诊治外伤后缺血性脑血管病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微循环障碍的问题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这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向读者做一简要介绍。一、脑微循环的解剖生理特征供应大脑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之间有Willis环,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吻合系统,它有助于软脑膜血管之间的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