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都位列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这两部作品中的兵器作为战斗用具与人物发生联系,其中绝大部分与兵器有关的叙述和描写充分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特征,表现出兵器与人物形象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这两个文本为以后中国作家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和《骆驼祥子》分别是英国作家哈代和中国作家老舍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本文运用悲剧理论和美丑原理来看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以弗洛伊德人格结论为视角,比较分析了故事情节相似的短篇小说《A&P》和《屋顶丽人》,找到三重人格与作品人物的契合点。即对人格与道德关系进行深刻诠释,还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道德启示,进一步肯定这两部作品的教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和《祝福》这两篇小说,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形象外,其他次要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们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揭露社会现实,衬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物关系网络的视角论述了《雷雨》人物关系网的形成及其作用。文章认为《雷雨》的人物关系是由周、鲁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是由对变情、家庭、伦理关系的隐私与张扬,是由血缘亲情和两代人命运的轮回关系构建而成的关系网络,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属性和生存本相。文章进一步指明了这一关系网对于增强作品的戏剧性、揭示人物隐秘的心灵、构筑人物的角色语言和凸现命运观念等都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霍桑的《红字》两部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色都是其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它打破了浪漫主义所惯用的直抒胸怀的手法,通过象征暗示,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文章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象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到两住大师的象征艺术写作手法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罗衫记》(即《白罗衫》)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即墨柳腔的常演剧目。越剧《新巡按斩父》脱胎于母题《罗衫记》,两出戏的剧情有同有异,二者在人物功能实现、人物关系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各有侧重。相比之下,《罗衫记》重视故事的常规性叙述,突出冤冤相报以及儒家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规约和要求,突出了戏曲的社会教化意义;《新巡按斩父》情节相对简单,剧情设计主要为"反腐廉政"的主旋律服务,强化了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屈原》和《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双璧,双璧生辉,光照中外剧坛.它们在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为后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典范式.从历史与现实、情感与人物、结构与冲突等方面,比较论析《茶馆》和《屈原》之戏剧美学特征,揭示这两部戏剧经典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的兵器描写不仅种类多,而且与人物的关系最为密切。着重分析了禅杖和哨棒对突出鲁智深、武松人物性格的作用。充分肯定了《水浒传》兵器描写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在《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中,李杭育重点塑造了福奎和耀鑫两个"最后一个"形象。但他在表现这两个"落后者"形象的同时,并未将阿七和阿苗等新人物简单地置于"落后者"的对立面。李杭育通过时代发展下的落后者和新人物来表现当时社会发展下复杂的新旧关系。这种新旧关系的书写与作者当时孤独的创作心态有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的"心理情结"。这是《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后,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逐渐成形,进而推动了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伤逝》和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是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的两侧爱情故事,本文从小说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发,论述了爱情同生存的关系,指明了这两则爱情故事在主题上的同一性:即特异语境下的爱情都必须遵循生存第一的客观规律,这是任何时期的爱情题材故事永远摆脱不掉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药》与《夜》这两篇脍灸人口的佳作,不仅在标题的拟定、人物的安排、主题的设置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怀念狼》虚拟了一个有关商州狼的灭绝和人的衰颓的故事,这一虚构中着重展示的一段旅程及旅程中所涉及的人物莫不与《西游记》存在着诸多相似和内在关联,在互性解读中,我们可以对两部小说各自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解决悟。  相似文献   

15.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尽管母题相同,但在人物人格、悲剧精神和结局这三方面仍呈现出明显差异。无疑,这两部悲剧的不同特色与孕育它们的化背景密切相关。本对两部悲剧三方面的差异作了粗浅的分析并从化角度探讨了这些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生死百年》和《活着》都是写中国历史与在这历史中人的命运的小说。在两部小说中都写到了同样的历史与同样的人物命运。这种命运就是——死亡。而两部小说在对于"死亡"叙写的时都是围绕着三种关系的对立与纠缠,即人与历史、人与人、人与自身。围绕此三种关系,在具体的表现上两部小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但不论是相同或是不同,在两部小说中都体现出了"死亡"背后种种复杂莫测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是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在抒情艺术上风格不同。王实甫《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汤显祖《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的地位、小说人物对自然与神秘的崇尚以及孤独感这三个角度比较了《百年孤独》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观念及中国和拉丁美洲相通的民族个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共同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秦伟 《中学文科》2005,(10):61-62
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草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涉及人物四千多,重要人物百多名。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不但把人物个性特征勾勒出来,而且把人物个性特征形成的因素也或明或暗的给予交代,这就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带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仅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的粗略比较中领略太史公刻画人物的高超笔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