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宅基地新复垦土壤耕作层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本文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生长季添加粉煤灰(TC)、有机肥(TF)、熟化剂(TS)、熟化剂+粉煤灰(TSC)、粉煤灰+有机肥(TFC)、熟化剂+有机肥(TSF)对冬小麦生理生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SF对小麦苗期植株高度生长有促进作用;TFC与TSF能够在拔节期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且TFC处理可使小麦生育后期保持较大的根重;叶绿素含量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长,灌浆期到成熟期下降,至成熟期相对达整个生育期最小值,TFC处理在灌浆、成熟期末期冬小麦旗叶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高;有机肥和熟化剂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对小麦增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潮土土壤肥力及硝态氮运移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连续不同年限定位施用有机肥的小麦-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连续施用化肥(长期施用化肥,未施用有机肥);3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5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20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探索不同年限连续有机施肥下土壤肥力、小麦产量和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且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化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有机肥处理,有机肥处理中小麦产量随施肥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壤深度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有机肥处理大于无机肥处理,小麦季大于玉米季;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各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施用有机肥年限增加而增加;通过分析8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发现,20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处理在此层的累积量最大达240 kg·hm~(-2)。由此可见,连续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小麦产量,连续20年施用有机肥土壤硝态氮总累积量和土体下层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具有一定的硝态氮淋失风险。因此,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硝态氮累积,防止地下水硝态氮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50%化肥+有机肥(HCO)、单施有机肥(OF)7种施肥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化肥混施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同一化肥施用量下,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热带土壤中迁移能力影响不同,施用化肥更容易造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向下迁移,而合理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能够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向下迁移。此外,0~20、0~40、0~60、0~80、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辣椒产量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均达极显著相关(r0.6961,P0.01),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对辣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可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迁移。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pH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甘肃武威市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肥料种类(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对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及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淋溶均有较大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增加,其中对0~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同等施氮量时,单施无机肥处理(NPK)、有机无机肥减半配施处理(1/2MNPK)、单施有机肥处理(M),在40~150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分别为267.33、211.94、125.72kg.hm-2,表明只施用化肥较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更易造成土壤硝态氮淋溶并在深层累积。将农户习惯施肥量(MNPK)减半后施用(1/2MNPK)对蔬菜产量没有影响,并且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表明当地农户设施栽培肥料施用量过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栽培成本高,还可能给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土壤硝态氮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会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空心村废弃宅基地复垦过程中不同还田材料对夏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2016年在陕西省富平县中试基地开展了不同还田材料(熟化剂、粉煤灰和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地整治完成后,混合施用粉煤灰(75 m3/hm~2)和有机肥(22.5 m3/hm~2)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的株高、百粒重和产量;但如果仅施用粉煤灰(75 m3/hm~2)或者有机肥(22.5 m3/hm~2),则对夏玉米的生长状况无显著改善;而土壤熟化剂(硫酸亚铁)的单独施用与无培肥措施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其与粉煤灰或者有机肥的组合亦不能够提升夏玉米的产量。由此说明,在我国北方的山地丘陵区空心村,粉煤灰和有机肥的复合施用能够显著提升夏玉米的产量,对提升黄土丘陵地区废弃宅基地整治还田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日光温室长期不同灌溉施肥模式(漫灌施肥和滴灌施肥)和有机物料管理(单施有机肥、有机肥+玉米秸秆和有机肥+小麦秸秆)对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和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漫灌模式下,0~300 cm土层矿质态氮累积量达1391~1881 kg/ha,虽然滴灌模式下土壤表层(0~20 cm)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漫灌施肥模式,但在0~300 cm土壤剖面中,漫灌施肥模式硝态氮累积量较滴灌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57~108%;施用秸秆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滴灌和漫灌模式增幅分别为511~518 kg/ha和445~488 kg/ha,但秸秆对铵态氮累积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增施有机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田间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番茄生产过程中单施无机肥(CF)以及在无机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CF+M)后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处理促进了番茄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植株的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以及改善了番茄品质,Vc含量显著提高;增施有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增产15.7%左右;增施有机肥处理在0~6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高于单施无机肥处理,在60~20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低于单施无机肥处理。研究表明,无机肥和有机肥结合施用有利于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8.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有机肥用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迁移累积的影响,合理使用有机肥,减少有机肥对环境的污染,在山东省曹县潮土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牛粪有机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硝态氮纵向分布、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用量为每年每666.7m~2施3 000 kg以上时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在小麦生育期和玉米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基本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尤其在初夏小麦成熟期60~100 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高于表层土,表明该时期土壤硝态氮向土壤深处迁移累积,对雨季地下水污染带来潜在的危害;小麦、玉米产量与牛粪有机肥用量之间分别呈二次函数关系和线性关系,牛粪有机肥用量为每年每666.7m2施3 000 kg(折纯氮45 kg)时小麦和青贮玉米的总产量最高,该用量下,小麦、玉米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52%和50%。综合分析,推荐牛粪有机肥用量为每年每666.7m~2施3 000 kg,既保证小麦、青贮玉米的产量又能降低施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以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洛江沟村采煤塌陷区复垦5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化肥和有机肥处理下通过增施生物炭,探讨复垦土壤氮素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下的复垦土壤氮素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在施肥处理下,增施生物炭复垦土壤氮素含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机肥+生物炭与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复垦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5%,11.1%,20.3%和8.8%;对于酸解性氮组分含量,有机肥+生物炭与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氮、未知态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7%,9.2%,3.6%,化肥+有机肥+生物炭与化肥+有机肥处理相比,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氮、未知态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4%,16.3%,4.3%,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业科学》2019,(7):48-54
针对粮田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以及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产量和环境条件探索有机肥部分替代无机肥的适宜配比,为科学施肥、减少氮素淋失、保护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麦玉轮作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肥(T1)、牛粪有机肥氮与化肥氮配比分别为1∶1、1∶2、1∶3、1∶4(简称T2、T3、T4、T5)和单施化肥(T6)6个处理,研究自然降水条件下不同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对作物产量、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比为1∶2时小麦、玉米平均总产量最高,为11.4 t·hm~(-2),比不施氮肥处理提高46.2%,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3.6%。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着牛粪有机肥所占比例降低而升高,以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最高,此趋势在小麦玉米收获期的80~100 cm土层表现更明显。表明该时期土壤硝态氮已存在迁移累积现象,对地下水带来潜在的污染风险。因此,在兼顾小麦玉米产量和环境双重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的结果均表现为有机与无机氮肥最佳配比为1∶2,在此比例下,有机肥的替代施用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方式下小麦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或者单施无机肥.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配施方式之间土体中的硝态氮累积量随着配施方式中无机氮肥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升高.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两个因素,纯氮施入量200 kg/hm2,75%的氮由有机肥提供、25%的氮由尿素提供的处理为较理想的氮素施用水平和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12.
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淋溶防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寿光有代表性的大棚里,研究了几种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调节土壤C/N,是防控土壤硝态氮淋溶最经济可行的措施。在防控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溶的效果上,T6(综合防控处理)添加了滴灌技术,在比T4(优化化肥处理)提高供肥强度的同时,最有效的减少了硝态氮的淋溶;其次就是T5(C/N调节处理),表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比T3(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减少49.16%,土壤硝态氮淋溶减少32.67%;再次为T4处理,表层硝态氮累积量比T3减少了39.76%,土壤硝态氮淋溶减少27.25%。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轮作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的淋溶形态及数量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酸性菜园土壤莴笋产量、叶片硝态氮、氨基态氮、全氮、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莴笋产量以微酸性土(S3)>酸性土(S2)>强酸性土(S1),且产量间比值YS3/YS1>YS2/YS1>YS3/Y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肥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连续2 a对塌陷地土壤复垦,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塌陷地复垦土壤的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无机肥(N+M)处理对提高土壤全氮效果最好,有机肥+无机肥(N+M)、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和有机肥(M)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处理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氮素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研究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长期施用对塿土碱解氮以及NO-3-N的分布、累积和阶段性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化肥和两者混合施用有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尤其对耕层土壤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而化肥则易提高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会减缓土壤剖面深层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有效控制硝态氮向下淋溶;整个剖面中同年秋季土壤的氮含量>夏季土壤。所有处理中,施用低量有机肥或者其配施低量化肥(M150t·hm-2、N150kg·hm-2、P60kg·hm-2)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既提高土壤肥力又缓解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和淋失。  相似文献   

17.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运移及其后效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以北方半干旱湿润区潮土为对象,探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硝态氮(NO-3-N)的运移及其后效。【方法】采用外源标记微注射法,设置田间微区试验。【结果】在试验水氮管理条件下,15、45、75 cm 3个标记处理分别向下迁移了65、35、25 cm,但均未移出作物根区(1 m)。播后至冬前3个标记处理100 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变动较小,生长后期小麦15、45 cm标记处理出现上升,而菠菜则有所降低,两种作物的75 cm标记处理在整个生长季持续上升,说明作物对75 cm标记硝态氮利用程度较低。夏玉米对前茬标记氮的利用率为2.1%~5.6%,其中以标记45 cm土层处理残效最高;15 cm和45 cm 2个标记深度前茬小麦京411显著高于前茬小麦小偃54。【结论】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累积硝态氮在作物生长季内未发生强烈的淋洗,但表现出上层标记硝态氮移动距离长,下层移动距离短的规律;100 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物根区内氮素利用的状况;后茬作物对标记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硝态氮的利用是很有限的,与前茬作物吸收、土壤剖面硝态氮的运移及残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冬小麦-夏休闲是旱地重要的轮作模式之一,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一季小麦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的硝态氮含量不断增加,夏季休闲期间集中降水的特点是否会导致硝态氮淋溶损失,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方法】连续3年(2013—2015年)采集黄土高原南部长武和杨凌两地夏季休闲前后0—200 cm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研究不同降水年和不同施氮量下黄土高原旱地夏季休闲期间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及淋溶特性。【结果】小麦收获后,长武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在97—328 kg·hm~(-2),平均193 kg·hm~(-2);杨凌施氮量为120kg N·hm~(-2)及240 kg N·hm~(-2)时,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56 kg·hm~(-2)及366 kg·hm~(-2),增加施氮量土壤剖面累积硝态氮量显著增加。不同降水年夏季休闲前后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淋溶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长武降水量高的丰水年2013年(296 mm)休闲前位于40—60 cm深度的硝态氮累积峰在休闲后到达80 cm以下,淋溶作用明显。而降水量少的欠水年2014年(157 mm)休闲后土壤剖面未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降水量一般的平水年2015年(200mm)休闲后在0—100 cm土壤剖面会发生硝态氮向下淋溶,但是迁移深度不大。在降水量高的2013年夏季休闲后100—200 cm土壤剖面增加的硝态氮累积量是0—100 cm的2.5倍,而2014年夏季休闲后土壤剖面增加的硝态氮累积量主要出现在0—100 cm土壤剖面。杨凌2013年试验期间降水量低(仅220 mm,属欠水年),休闲后两个施氮处理的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峰甚至出现轻微上移;同为欠水年,2015年降水量有所增加(288 mm),休闲后0—100 cm土壤剖面中发生硝态氮下移达到20—40 cm。而降水量更高的2014年(346 mm,平水年),休闲后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累积峰较休闲前下移了60—80 cm。相比休闲前,降水量低的2013年夏季休闲后土壤剖面增加的硝态氮累积量主要出现在0—100 cm土壤剖面,淋溶作用弱。而降水量高的2014年施氮处理100—200 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增加量显著高于0—100 cm土层,其中施氮240 kg N·hm~(-2)处理0—1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显著下降,有大量硝态氮被淋溶到100—200 cm土层。【结论】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收获后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高。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是影响黄土高原旱地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的关键因素,降水量高的年份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作用明显。夏季休闲期间长武遇上丰水年土壤中硝态氮淋溶风险大,而杨凌遇上平水年就会出现硝态氮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劲峰  崔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90-5492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耕层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丹玉16为试材,采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79~2003年),设不施有机肥区(CK)、低量有机肥区(M1)和高量有机肥区(M2),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13.50、27.00 t/(hm2.a),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播种前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这种规律在玉米施肥后以及抽穗期较为明显。多种化肥配合施用也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在作物播种前、施肥后、苗期、抽穗期都明显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在拔节期施用高量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高于其他处理。该研究探明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影响的季节变化规律,为玉米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枸杞高效的水氮优化管理,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取样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施氮量、滴灌量,研究水氮优化管理对枸杞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内不同水氮管理之间枸杞产量差异不显著,两年间枸杞产量差异较大,2017年枸杞干果产量明显高于2018年;SFN1处理较CFN处理增产最高,增产率变幅在13.5%~35.5%,节本增效2.68万元/hm2~4.68万元/hm~2。夏季休眠期0~20 cm、2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夏果期高,说明随着施氮量和滴水量累积增加硝态氮向土壤下层运移;增加施氮量,夏果期和夏季休眠期0~10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高;现蕾开花初期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升高,说明增加滴水量,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运移加剧,本试验条件下,SFN1处理是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