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在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新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斯洋闭合向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渡的背景下,其底部典中组火山岩的年龄对限定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东部林周盆地及其附近,其中部和西部的火山岩研究较少,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则更少.对拉萨地块中段查孜地区的一条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0.7±1.4 Ma、69.9±1.5 Ma、68.3±1.2 Ma.结合前人资料,对拉萨地块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其底部火山岩的年龄沿东西走向存在一定的差别,中段年龄略早于东段和西段,表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段略早于东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2.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到陆陆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对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在67.1±1.7 Ma至70.8±1.1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火山岩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其中,中基性火山岩为一套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TiO2(平均值< 1%),高Al2O3(平均值>15%),均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件中基性岩样品(87Sr/86Sr)i比值分别为0.707 437、0.707 672,εNd(t)值分别为-5.06和-4.31.酸性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的SiO2(76.01%~76.77%)、高K2O(4.93%~4.98%)、高K2O/Na2O(1.41%~1.45%)以及相对高的Mg#(平均值为45.38),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以上特征暗示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酸性岩则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受到少量幔源物质的影响.此外,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本研究样品不属于前人认为的则弄群火山岩,而应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3.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地体的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其特征为: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Alnipollenites)、桦粉(Betulaepollenites)、枥粉(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栎粉(Quercoi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榆粉(Ulmipollenites),椴科的椴粉(Tiliapollenites)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出现很少,如晚第三纪常见的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及蓼科(Polygonaceae)等,指示了样品所在层位沉积时的气候并不干旱;早第三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总的面貌反映了温凉、湿润的温带气候,指示了落叶、阔叶森林广泛分布.孢粉组合更接近于早第三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始新世-渐新世.本次孢粉的面貌与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中段孢粉化石面貌有些相似,与牛堡组上段和牛堡组之上的丁青组(渐新统)孢粉面貌相差甚远.因此推测,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产出孢粉的层位与牛堡组中段可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或稍晚的时代.典中-那玛剖面的设兴组可能不仅仅包括晚白垩世晚期的地层,还包括下第三系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普遍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结束并由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本文对采集于拉萨地块西部亚热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林子宗群火山岩为一套钾玄质系列的流纹岩,该岩石具有高硅(w(SiO2)=73.90%~74.03%)、高钾(w(K2O)=6.15%~6.28%)、高钾钠比(w(K2O)/w(Na2O)=2.14~2.65),富集K、Rb、Th、U、Hf等元素,亏损Nb、Ta、P、Ti、Sr等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林子宗群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0.1 Ma±0.3 Ma—51.3Ma±0.4M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亚热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为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同碰撞背景下的大陆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北侧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含有从板块俯冲机制向大陆碰撞机制转变的丰富信息。将措勤地区典中组火山岩与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林周盆地的典中组火山岩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特征方面进行对比,探讨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与东段在演化过程中的异同性。结果表明,措勤地区典中组火山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变化范围为0.710352~0.713423,具较高的87Sr/86Sr比值;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293~0.512407,具较低的143Nd/144Nd比值;林周盆地典中组火山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0.7063之间,143Nd/144Nd初始比值范围为0.5125~0.5126。同位素特征显示措勤地区典中组源区物质可能来自于富集Ⅱ型地幔,即源区为俯冲和再循环的大陆地壳物质与地幔岩发生了混合作用的产物,源区受控于冈底斯地壳基底。林周盆地典中组火山岩源区物质可能与富集Ⅰ型地幔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函  李奋其  周放  李俊  苟正彬  杨洋  王保弟 《地球科学》2018,43(8):2767-2779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处于伸展还是挤压背景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拉萨地块西段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了震积岩.拉嘎组一段震积岩单元位于含砾细砂岩冰水沉积中,可见震裂岩、震褶岩及塑性角砾岩等典型震积岩岩石类型,另见各种与震积岩相关的构造和沉积标志;拉嘎组二段震积岩单元位于潮坪沉积中,见液化卷曲变形及球-枕构造等;下拉组震积岩单元位于下段灰岩中,可见典型的粉(泥)晶灰岩脉和自碎屑角砾岩.下拉组和拉嘎组二段震积岩与燧石结核灰岩紧密共生,由此推测拉萨地块中部分晚古生代燧石结核灰岩可能与地震作用密切相关.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拉萨地块西段晚古生代地震事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陷盆地的发育有关,并为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演化新增了古地震活动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班戈县德庆区纳木错西岸则弄群火山岩剖面中一段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岩石,西藏堆龙德庆县门堆乡帕那组火山岩剖面三段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以及西藏林周县强嘎乡帕那组火山岩剖面二段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中,发现了多硅白云母捕虏晶。多硅白云母捕虏晶的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Si阳离子数为3.294~3.485,Al阳离子数为2.024~2.419,属于比较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中常见的白云母。这一特征暗示早白垩世与始新世拉萨地块南北下地壳应该存在高压变质岩或发生过强烈构造挤压导致的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块上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 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达过和马跃乡地区的多尼组火山岩主体为酸性岩, 包括少量的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基性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多尼组中基性岩具有高的Cr (平均为184×10-6) 和Ni (平均为43×10-6), 富集强不相容性元素Rb、Th、U, 而亏损Nb、Ta、Ti的特点, 显示明显的弧火山岩成分特征, 可能来源于具有较厚陆壳背境下的大陆边缘地幔楔的部分熔融; 而酸性岩具有相对高的SiO2、K2O、K2O/Na2O以及低的Mg# (最大值为32.4),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以及Th、U、LREE等, 具有很高的Rb/Sr (1.06~4.47, 平均为2.73), 并且与拉萨地块南部林子宗群酸性火山岩具有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 表明多尼组酸性岩与中基性岩可能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 前者很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通过对两个酸性岩样品中锆石的U-PbLA-ICPMS定年, 分别获得了116±1Ma和115±1Ma的年龄值, 显示多尼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该地区多尼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仍然存在两种可能性, 其一是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向南俯冲导致了该火山岩的产生; 其二可能是早白垩世该地段的构造伸展作用导致加厚地壳的广泛部分熔融形成酸性火山岩, 并伴随陆下地幔的熔融事件产生的少量中基性火山岩.   相似文献   

9.
拉萨地体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火山岩,了解它们的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对认识青藏高原新生代以前的演化历史意义重大。该文首次对出露于中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捷嘎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捷嘎组火山岩主体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安山岩,属中钾钙碱性系列,精确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108.5±1.0) Ma的年龄值。捷嘎组火山岩整体上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少数具有较平坦的配分模式,Eu显示弱的负异常,表明岩浆的分异程度较低。经讨论,认为捷嘎组火山岩很可能是在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消减的构造背景下,由于俯冲板片发生回转导致软流圈上涌从而诱发被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火山岩蕴涵着新特提斯洋俯冲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地质信息。为探讨冈底斯中段格达地区典中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等特征,对其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典中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61.6±1.0) Ma; 典中组火山岩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具典型岛弧火山岩的特征; 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是俯冲岛弧构造环境下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新嘎果地区位于西藏南冈底斯中段北部,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南侧,区内发育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出露面积小。该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富硅(SiO_2=75.09%~78.10%)、贫碱(K_2O+Na_2O=4.84~6.52%)、贫镁(MgO=0.24~0.37%)、过铝质(A/CNK=1.02~1.75)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9.49~11.30,Eu异常从弱负异常到弱正异常(δEu=0.76~1.15),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并且明显亏损Ba和Sr,属于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陆源弧火山岩的特点。锆石U-Pb年龄为70.89±0.31 Ma,是目前典中组火山岩最老的年龄;锆石176Hf/177Hf值比较均一,分布于0.282 820~0.282 939之间,εHf(t)值为+3.2~+7.4,tDM模式年龄变化于662~930 Ma之间。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嘎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地幔组分,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混染古老地壳。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 K2O/Na2O >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球化学端元入手,分析了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类型及其在大陆俯冲与成矿作用方面的意义.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包括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代表的青藏原始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端元,42Ma以来在高原北部广泛分布的钾质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成分比较均一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范围较窄,^87Sr/^86Sr=0.707101~0.710536,εNd=-2~-9,tDM=0.7~1.3Ga;二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87Sr/^86Sr=0.703000~0.706205,εNd=+7.8~+10,呈印度洋型MORB特征,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域;三是喜马拉雅带地壳基底和花岗岩类显示的喜马拉雅地壳地球化学端元,εNd=-12~-25,^87Sr/^86Sr=0.733110~0.760000,具相对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1.9~2.9Ga.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可以划分出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即拉萨地块原地型、亲特提斯洋型和亲喜马拉雅型.这三种岩浆作用类型受控于上述三种地球化学端元在其源区的比例及相互作用.其中,拉萨地块原地型与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特征一致,亲特提斯洋型代表了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其后的再循环有关的岩浆作用,亲喜马拉雅型岩浆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则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的参与.超钾质火山岩是揭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重要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可能同时控制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产出,古老地壳物质作为源区参与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拉萨地块中部地区的含矿斑岩属于亲特提斯洋型岩浆作用,因此具亲特提斯洋型特征的火山岩、浅成斑岩和深成侵入岩,是进一步寻找铜、钼、金矿床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The Palaeo-Tethy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central Tibet remains a topic of controversy. Two Permian to Late Triassic arc-like volcanic sui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eastern Qiangtang (EQ) block of north-central Tibet. Three competing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volcanic suites, with two models involving a single stage of long-lived subduction but with opposing subduction polarities, while the other model involves a two-stage subduction process. Here, we present new whole-rock geochemistry, including Sr–Nd isotope data, for late Permian felsic volcanics of the Zaduo area. These volcanics are mainly low to middle K calc-alkaline felsic tuffs and rhyolites with SiO2 concentrations up to 73 wt.%. In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diagrams, the volcanics are typified by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 enrichment and high-field-strength element (e.g. Nb, Ta, P, and Ti) depletion, with slight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They have initial Sr ratios (87Sr/86Sr) i of 0.70319–0.70547, and ?Nd(t) values of +3.4 to +3.5, suggesting derivation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 mantle wedge, followed by assimilation of crustal material. The available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two distinctive igneous evolution trends within the Permian to Late Triassic volcanics of the EQ block, consistent with a two-stage subduction model.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arc-like volcanics are formed during northward (present-day orientation) subduction, whereas the Late Triassic volcanics are related to southward (present-day orientation) subduction of mafic crust of the Garze–Litang Ocean.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西部广泛发育白垩纪岩浆岩,为探讨青藏高原新生代之前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其成因及构造背景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严重阻碍了青藏高原演化历程的反演工作。本文对藏西措勤县尼雄地区的一套花岗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尼雄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5.24%~67.61%,Na2O/K2O为0.91~3.93,铝饱和指数(A/CNK)为0.94~1.14,属I型钙碱性岩石。它们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Th等),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等),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 =7.6~12.2],具有弱-中等的负Eu异常(δEu为0.6~0.9)。两个花岗闪长岩样品中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19.7 Ma和120.5 Ma,代表了尼雄地区的花岗闪长岩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研究表明,这套花岗闪长岩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并伴有同期幔源岩浆的加入和混合。它们可能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北向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鲁麟  潘亮  周斌  韩奎  乔新星 《地质通报》2021,40(8):1314-1329
林子宗群火山岩为古近纪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记录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以冈底斯带东段日多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典中组玄武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7.9±1.2 Ma和57.4±1.2 Ma。典中组火山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其中,基性火山岩表现为低SiO2(48.67%~49.34%)、富Al2O3(15.25%~18.59%)、MgO(3.76%~8.69%),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正Eu异常(δEu=1.15~1.37)特征;中酸性火山岩具有高SiO2(54.92%~64.16%)、富Al2O3(15.85%~16.72%)、K2O(0.65%~2.14%),低MgO(1.34%~3.67%)的特征,轻稀土元素富集,呈现出弱的负Eu异常(δEu=0.77~0.92)。两者不同程度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均呈现出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曲线。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显示,基性火山岩(玄武岩)εHf(t)值为4.86~8.97,中酸性火山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εHf(t)值为0.26~6.37。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藏日多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形成于古新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对接的同碰撞阶段,基性火山岩主要源自消减板片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中酸性火山岩主要为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均受到不同程度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中拉萨地块切琼地区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火山作用的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区内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流纹岩年龄为67.1±0.1 Ma,符合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年龄范围。该流纹岩具有富Si、高K、低Ti、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Gd/Yb)N=0.57~1.16,普遍出现负Eu异常(δEu=0.05~0.0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Pb、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P、Ti),并且明显亏损Ba和Sr,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陆源弧火山岩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值在0.282673~0.282804之间,εHf(t)在?2.1~+2.3之间,平均为?0.6,t2DM变化于875~1117 Ma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切琼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流纹岩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源于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且混染了少量幔源物质。对比区域上相关矿床,结合切琼地区已发现矿点,表明切琼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一定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陈建林 《岩石学报》2010,26(10):3106-3116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首次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缘的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主要包括亚碱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主体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其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体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少数具有较平坦的配分模式,无Eu异常;具有低Sr、高Nd(εNd:0.32~5.29)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暗示其为俯冲带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去申拉组火山岩代表了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盆沿拉萨地块北缘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