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黄油为底物,利用干酪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和酸价为指标,探究出生产酸奶味香精基料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添加以乳清粉为辅底物,黄油与乳清粉比例为2:1,黄油浓度为25%,干酪乳杆菌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28 h的条件下所制得的酸奶味香精基料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2.
干酪乳杆菌发酵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过程中干酪乳杆菌(L.casei)经过约12h由迟滞期后进入对数期,并保持几何增长直至发酵终点(72h),终点活菌数为(2.21±0.14)×1012g-1。发酵开始pH值为6.42±0.05,发酵终点pH值降至3.7±0.01。pH值降到6.30±0.01时,黏度开始变大且在发酵后期处于稳定状态。发酵过程中发酵乳中的氨基酸态氮的质量浓度从(0.022±0.002)g/100mL升至(0.0389±0.0005)g/100mL。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瑞士乳杆菌(Lh134)和干酪乳杆菌(Lc134)单独与组合在脱脂乳中发酵32 h的pH、发酵乳酸度值、活菌数和氨基酸态氮变化.结果表明,Lh134在脱脂乳中发酵速度比Lc134快,Lh134和Lc134组合在脱脂乳中的发酵能力高过二者单株发酵,发酵结束时pH下降至3.90,发酵乳酸度达到281.30°T,活菌数...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我国合生元功能性乳制品研发水平低,大多采用益生菌与传统酸奶菌混种发酵的现状,以分离自天然发酵食品、保健品和微生物制剂等的18株新型益生菌和3种商品化发酵剂中所含益生菌为试验菌株,以传统酸奶发酵菌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对照菌株,研究菌株发酵牛乳的凝乳时间、产酸能力、感官品质,分析菌株利用水苏糖的增殖效果,筛选能利用水苏糖作为益生元生产合生元酸奶的益生菌菌株;测定了菌株在纯牛乳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研究了益生元增殖培养基中水苏糖的最适添加量;优化了水苏糖合生元酸奶产品的发酵工艺条件;检测了0 d和贮藏21 d合生元酸奶产品的质量。结果表明:新型益生菌干酪乳杆菌07-211具有发酵牛乳的能力,可利用水苏糖进行显著增殖,活菌数由3.19×108 CFU/mL增至2.05×109 CFU/mL;益生元增殖培养基中水苏糖的最适添加量为0.8%;干酪乳杆菌07-211纯种发酵水苏糖合生元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接种量3%,蔗糖添加量4%,发酵温度42 ℃,合生元酸奶凝乳时间4.15 h,pH 4.65,滴定酸度64.27 °T,活菌数3.96×109 CFU/mL,感官品评得分8.78分(10分制)。其中,0 d和贮藏21 d的合生元酸奶的质量均优于国标。本研究结果为工业化生产干酪乳杆菌纯种发酵水苏糖合生元酸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它功能性合生元乳制品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研究副干酪乳杆菌FM-LP-4对发酵泡菜和酸奶品质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副干酪乳杆菌FM-LP-4作为发酵菌株发酵泡菜,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干酪乳杆菌FM-LP-4混合发酵酸奶,检测发酵泡菜和酸奶的发酵时间、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发酵产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副干酪乳杆菌FM-LP-4能显著缩短泡菜发酵时间(p<0.05),降低硝酸盐含量(p<0.05),并能显著提高发酵泡菜的硬度和体外抗氧化能力(p<0.05),感官评分高于自然发酵泡菜。综合分析,接种量3.0%~5.0%为蔬菜发酵的合适接种量。副干酪乳杆菌FM-LP-4能显著提高发酵酸奶的粘度(p<0.05)、保水率和体外抗氧化能力(p<0.05),同时提高酸奶的感官评分。综合分析,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副干酪乳杆菌FM-LP-4的接种比例为1:1:1时为酸奶发酵的合适接种比例。结论:副干酪乳杆菌FM-LP-4在抗氧化功能产品开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保加利亚乳杆菌是酸奶发酵剂中常用的菌种,对酸奶发酵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和保健特性,并对其抗冻性、抗氧化性及微量元素富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保加利亚乳杆菌对酸奶的加工过程、后酸化过程及风味、粘度亦有较大影响,在酸奶制品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7.
符恒  袁爽  陈杰  赵宁  刘永峰 《食品工业科技》2014,(9):360-362,367
保加利亚乳杆菌是酸奶发酵剂中常用的菌种,对酸奶发酵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和保健特性,并对其抗冻性、抗氧化性及微量元素富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保加利亚乳杆菌对酸奶的加工过程、后酸化过程及风味、粘度亦有较大影响,在酸奶制品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8.
副干酪乳杆菌在绿豆淀粉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酸浆法生产绿豆淀粉存在的提取率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从甘薯酸浆中分离出来的副干酪乳杆菌的发酵液代替传统的绿豆酸浆来分离绿豆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证明,影响副干酪乳杆菌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有pH值、温度、磨浆时的料液比和副干酪乳杆菌菌液添加量,各因素之间的显著程度依次为:磨浆时的料液比>温度>菌液添加量>pH值。最佳参数组合为菌液的添加量33%,pH值7.5,温度60℃,料液比1∶3。  相似文献   

9.
10.
为开发利用丰富的山药资源,作者利用乳酸茵制备了发酵山药饮料。本文探讨了干酪乳杆菌在山药基质中的生长代谢情况及发酵基质之储藏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山药基质中的碳源可满足茵体的生长需要,发酵前后的氨基酸含量未见明显提高;干酪乳杆菌在山药基质中生长代时约为413min;发酵基质在4℃经30d储藏后仍维持了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选择一株具有水质净化能力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HN-2),以麸皮及米糠为主要基质对其开展了固态发酵研究。通过部分因子析因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获得了最佳的固体培养基组合,包括:麸皮6.87g、米糠9.84g、葡萄糖0.26g、大豆蛋白胨0.10g、MgSO4.7H2O 0.05g、CaCO30.25g、K2HPO4.3H2O 0.10g。当初始湿度为65%、初始pH值为6.0时,在37℃经过48h的固态发酵,干酪乳杆菌HN-2的菌体密度最大可达2.47×1010cfu/g。  相似文献   

12.
周兆梅 《饮料工业》2011,14(7):18-21
以绿豆浆和牛乳作混合原料,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制备成绿豆酸奶后,配以奶粉、麦芽糊精及保护剂等进行喷雾干燥制备绿豆酸奶粉。该粉用水复原后,风味、色泽、营养价值与原料酸奶几乎没有差异。由于加入了保护剂,较好地保存了部分活菌,绿豆酸奶粉活菌数为6×106个/g。  相似文献   

13.
从益生菌乳制品中自行分离选育出的生长繁殖力强、发酵活力高的干酪乳杆菌(05-20)为试验菌株,研究了牛乳和蔗糖在大豆乳中的添加量对干酪乳杆菌在大豆乳中发酵的凝乳时间、凝乳时活菌数、pH值、滴定酸度及产品感官风味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牛乳和蔗糖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0%和7%,完成了以大豆乳作为干酪乳杆菌最佳载体的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研制开发益生菌发酵大豆乳制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干酪乳杆菌KW3产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藏农家开菲尔粒中筛选出1株高产胞外多糖(EPS)的乳酸菌KW3,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结果经鉴定其为干酪乳杆菌,在乳清培养基中的胞外多糖产量达到178mg/L。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KW3胞外多糖总还原力达到(138.28±5.35)mgVC/g;当其质量浓度达到2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37.53%,FRAP值为(600.16±15.23)FeSO4.7H2Oμmol/L。体内抗氧化试验显示KW3胞外多糖可显著降低衰老小鼠血清、肝和脑组织中的MDA含量,提高其SOD活性和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10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市售酸奶中分离的57株保加利亚乳杆菌的MIC。结果表明,泰能、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和红霉素对乳杆菌的抗菌或活性最强,MIC90值为0.25~2.0mg/L,敏感率为96.5%~86.0%其次是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其MIC90值为2.0~4.0mg/L,敏感率为84.3%~78、9%。庆大霉素、氯霉素其MIC90值为4.0~16.0mg/L,敏感率为63.2%~59.7%。酸奶中的保加利亚乳标菌存在抗药性,其抗药性基因是否具转移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1年-200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采集自中国西部7个省市及蒙古国14个省市不同少数民族地区951份自然发酵乳制品等样品中分离鉴定出3 388株乳酸菌,建立了中国首个原创性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从菌种库中分离自传统发酵酸马奶(koumiss)的243株乳杆菌中筛选获得1株性能优良的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casei Zhang)。采用5种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进行了功能评价,并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对L.casei Zhang益生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经过多年系统的基础研究,自主解决了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其直投式发酵剂、发酵乳制品和发酵豆乳益生菌饮料的研发并实现了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Survival in harsh environments is critical to both th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nd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complex microbial ecologies. Among the LAB, members of the Lactobacillus casei group hav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s acid-producing starter cultures for milk fermentations and as specialty cultures for the intensification and acceleration of flavor development in certain bacterial-ripened cheese varieties. They are amongst the most common organism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of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function as probiotics. Whether used in industrial or probiotic application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will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status and properties of cells, including altering their functionality and biochemistry.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how LAB cope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s of great biotechnological importance, from both a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perspective: hen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strains and their environment has gained increased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stress responses in Lb. casei, and related proteomic or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that may improve their use as starter cultures and probiotics.  相似文献   

18.
干酪乳杆菌LC-15的增菌培养基设计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株具有降胆固醇作用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15的增殖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同时对其在分批培养时的生长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所得增菌培养基配方为0.1mol/L pH6.8的Na2HPO4-柠檬酸配制经蛋白酶预水解的10%脱脂乳冻干粉,再添加0.5%的葡萄糖,1.5%的胰蛋白胨,0.3%酵母浸膏,在此培养基中的最大菌数可达8.8×109cfu/mL,分别比MRS及脱脂复原乳中提高了1.35倍和0.75倍。得到的干酪乳杆菌在优化培养基中分批培养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为:N(t)=3.4088/(1+e3.3560-0.3254t)。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体外利用低聚果糖的生长代谢过程,分别以0.5%、1.5%、3%低聚果糖替代0.5%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碳源,取0、4、8、12、18、24h发酵液测p H、菌落数、代谢产物。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中p H降低;0.5%低聚果糖培养基中干酪乳杆菌数量在8h时达到最高值,增加低聚果糖浓度到1.5%,干酪乳杆菌的数量随之增加;继续增加低聚果糖浓度到3%,干酪乳杆菌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酪乳杆菌代谢低聚果糖在4h时乙酸产量达到最高值,且3%低聚果糖培养基中乙酸产量是0.5%、1.5%低聚果糖的2倍;乳酸产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积累,3%低聚果糖培养基中乳酸产量最多,干酪乳杆菌利用低聚果糖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乙酸和乳酸。   相似文献   

20.
干酪乳杆菌LC2W合成胞外多糖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干酪乳杆菌LC2W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并研究了以脱脂乳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碳源、氮源和其他盐类对LC2W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LC2W胞外多糖产量影响较大,其中PTYG和脱脂乳培养基胞外多糖产量较高;以脱脂乳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质量分数1.0%大豆蛋白胨、1.5%葡萄糖、0.1%的K2HPO4可以提高胞外多糖产量28.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