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9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完成实验占比略低于对照组,但...  相似文献   

2.
摘要: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极高,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预防和治疗主要针对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溶栓等三个环节。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强调个体化原则。利伐沙班作为直接Ⅹa 因子抑制剂,不需要抗凝血酶Ⅲ 就能发挥其抗凝活性,且对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Ⅹa 因子无效,可作为传统抗凝剂的替代抗凝药。本文就利伐沙班治疗症状性静脉血栓疾病、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心血管系统血栓形成等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例肺栓塞患者使用肝素治疗过程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后,选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进而探讨利伐沙班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疗效。通过使用利伐沙班,患者肺栓塞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血小板计数及其他指标均恢复正常。故对肺栓塞患者使用肝素时需要严格检测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防治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利伐沙班作为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HIT及肺栓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例胃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导管相关颈静脉血栓,临床药师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及患者实际情况等因素,评估患者无抗凝禁忌后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可选利伐沙班等方案,并结合充分的患者用药教育给予个性化抗凝治疗监护。LMWH抗凝治疗后患者颈静脉血栓有部分再通,利伐沙班维持治疗期间,未再新发血栓。临床药师对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药物实施个体化方案的用药监护,可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同时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已将3种新抗凝药列入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首次或复发性卒中预防指南。指南中还包含个体化选择抗凝药的建议,要求同时考虑风险因素、肾功能、费用和患者的意愿等。近年问世的新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dabigatran/Pradaxa)和利伐沙班(rivaroxaban/Xarelto)(都已获美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3个月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房颤RFCA患者141例,按治疗用药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70例和华法林组71例。利伐沙班组RFCA术后给予利伐沙班10 mg,po,qd,至少应用3个月;华法林组RFCA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100 IU·kg-1,ih,术后口服华法林3~5 mg,po,qd,与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调整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至少应用3个月。观察两组总死亡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总死亡率、脑卒中率(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病)、外周血管栓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少量出血及不明显出血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少量出血患者停用药物后无再出血发生,不明显出血患者经药物剂量调整后均未进一步出血。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非瓣膜房颤患者RFCA术后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LMWH)在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连续入住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的恶性肿瘤并发急性VTE患者99例,分别采用利伐沙班与LMWH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其中利伐沙班组43例,低分子肝素组56例。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疗效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血、复发及死亡,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抗凝总有效例数、复发例数、出血例数及死亡例数分别为50例(89%)、7例(13%)、6例(11%)及4例(7%),利伐沙班组为37例(86%)、6例(14%)、4例(9%)及5例(12%),2组间总有效率、复发率、出血率及全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对恶性肿瘤并发VTE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具有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利伐沙班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卒中已有明确的推荐剂量,但亚洲不同国家/地区批准用于NVAF患者卒中预防的利伐沙班推荐剂量存在差异。而且由于缺乏高证据级别的研究数据支持,目前亚洲相关研究对NVAF患者使用低于说明书推荐的利伐沙班剂量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存在不一致。本文对亚洲NVAF患者使用利伐沙班在各指南/共识中的应用剂量推荐、亚洲人群抗凝特点和临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合理使用利伐沙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18例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或并发肺栓塞)患者,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根据日剂量分为10 mg组、15 mg组及20 mg组,抗凝治疗周期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基线资料、静脉通畅情况及出血事件。结果 3组患者年龄及血栓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mg组年龄≥75岁的患者占比更高且患者多为周围型血栓(P<0.01),经过6个月的随访,10 mg组、15 mg组及20 mg组患者的静脉总通畅率分别为87.64%、91.52%及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0 mg组静脉不通畅的患者呈现增加的趋势;随访期间10 mg组、15 mg组及20 mg组分别有3例、5例和1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mg组和20 mg组各有1例大出血事件,10 mg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20 mg组。结论 利伐沙班15 mg同样适用于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能否使用利伐沙班10 mg仍需大样本...  相似文献   

10.
1例62岁女性患者因下肢动脉栓塞收入院,入院第7天行手术,术后给予肝素钠微量泵泵入抗凝,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溶栓,继续降脂、保肝、抗贫血治疗。启动肝素用药24 h内血小板计数从330×10^9/L下降至82×10^9/L,最低值为48×10^9/L。停用肝素后给予阿加曲班替代抗凝治疗,患者血小板计数3 d后升高至正常范围。根据APTT水平调整阿加曲班注射液泵速,持续泵入。下肢动脉栓塞病情加重未缓解。患者行截肢手术,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利伐沙班维持抗凝治疗。患者病情稳定,8 d后出院。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会诊中协助制定抗凝方案并为患者降低出血风险的作用。选取4例会诊使用利伐沙班的病例,重点分析房颤合并短肠综合征患者、肝硬化合并静脉血栓患者选择利伐沙班抗凝的原因,以及当利伐沙班与其他治疗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并发生出血时,临床药师主动发现、调整方案并监护的过程,4例患者后期随访中未再发生血栓及出血事件,转归良好。临床药师通过个体化的药学服务为患者在抗凝治疗中平衡血栓与出血的风险,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南药学》2019,(11):1978-1980
1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术后出血患者,口服地屈孕酮片(20 mg bid 7 d、10mg tid 4 d)11 d和氨甲环酸片(1 g tid)5 d治疗。用药第10日时,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停药并行"下腔静脉取栓术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同时启动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疼痛减轻,下肢深静脉血管再通,考虑患者子宫仍有出血,予出院后口服小剂量利伐沙班10mg qd继续抗凝治疗,定期随访调整利伐沙班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伊诺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钙对脊柱融合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融合术后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62例肢体的临床资料,分别用利伐沙班(20例),伊诺肝素(21例)和低分子肝素钙(21例)治疗,疗程均为1~3个月,用彩超观察血栓的消失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伊诺肝素组(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血小板功能相关参数、内皮细胞功能相关参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伊诺肝素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治疗脊柱融合术后急性肌间静脉血栓疗效强,安全性较高,但服药方式不同,可根据患者的需要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加强对Xa因子抑制剂类抗凝药利伐沙班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合成了利伐沙班的3个降解杂质。方法 利伐沙班(1)经开环反应得到杂质A;杂质A经水解反应得到杂质B;杂质A经取代反应得到杂质C。结果 合成的3种降解杂质的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确证,纯度经HPLC检测均达到97.1%以上。结论 3个杂质可作为利伐沙班原料药质量控制的杂质对照品。  相似文献   

15.
徐佳骏  黄赛杰  苏克剑 《医药导报》2009,28(11):1474-1476
介绍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利伐沙班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临床研究和安全性。利伐沙班通过直接抑制Xa因子发挥抗凝作用,该药在以下领域的研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房颤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现有的研究显示患者应用该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较少,而且与食物和一些常用药物合用时不发生相互作用。利伐沙班有望成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门静脉血栓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的抗凝疗效。方法门静脉血栓栓塞TIPS术后患者40例,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低分子肝素组23例,术后次日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4 100 IU,皮下注射,q12h;利伐沙班组17例,术后次日开始给予利伐沙班10 mg,口服,qd;均连用5 d。监测术后第1、3、7、10、14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变化,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内门静脉血栓(PVT)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内低分子肝素组发生PVT 1例,利伐沙班组1例,PVT复发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1、3、7、10、14日PLT、PT和APTT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3周并发肠系膜静脉广泛血栓形成,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利伐沙班组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有轻度肝性脑病发生,未见腹腔出血、胆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门静脉血栓患者行TIPS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血栓(LVT)对患者凝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方法选择并分析了2019年9月~2020年11月来某院就诊的132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72),其中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及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形成抗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149例IS合并CMVT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利伐沙班治疗,分为无利伐沙班组(67例)和利伐沙班组(82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随访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的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利伐沙班组患者肌酐清除率(CLcr)<50 mL/mi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陈旧性脑出血、胃溃疡史、感染史、合用阿司匹林、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 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2.2 mmol/L比例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1.8 mmol/L<LDL-C≤2.6 mmol/L、合并高血压、合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无利伐沙班组治疗无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利伐沙班、陈旧性脑出血是发生无效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利伐沙班、NIHSS评分增加是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使用利伐沙班能够降低IS合并CMVT患者无效事件发生风险,但同时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1例75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病和心房颤动遵国外医院医嘱口服美托洛尔(100mg/早,75mg/晚)及利伐沙班(20mg/晚)。1个月后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90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33U/L,且出现视物模糊。停用利伐沙班,次日患者视物模糊症状消失,第3天ALT49U/L,γ-GT73U/L。停用利伐沙班第2天给予华法林(3.0mg/晚)口服。次日患者出现血尿,急查INR为0.98。患者拒绝继续使用华法林,遂重新减量口服利伐沙班(10mg/晚,药物自备),并严密监测肝功能和眼部症状。此后Au及γ-GT水平均基本正常,视物模糊症状未再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维持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获益-风险。方法 将PTE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给予利伐沙班每次15 mg,每天2次,3周后改为每次20 mg,每天1次;低剂量组给予利伐沙班每次10 mg,每天2次,3周后改为每次15 mg,每天1次,抗凝治疗时间均≥3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的血清指标[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血尿素氮(BUN)、肌酸酐(Cr)],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2组PTE复发、死亡等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常规剂量组入组42例,低剂量组入组44例。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0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血清D-D分别为(0.31±0.08)和(0.29±0.07)mg·L-1,NT-proBNP分别为(125.49±24.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