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溶地区植被的顶极群落以及群落演替方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对岩溶区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丛枝菌根真菌是岩溶生态系统中重要生物组份,对植物水分吸收与生长具有积极的效应,可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的能力。文中通过分析岩溶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及其菌丝输水、改善土壤团聚体和植物营养、影响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等调控机制,指出今后在应用稳定同位素探索岩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时尚需考虑植物类型、岩溶生境等因素影响,还需加强土著优势菌种的筛选及深入研究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重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针对宁夏荒漠草原上灌木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少,通过探究宁夏荒漠草原固定沙地不同坡位下典型植被油蒿群落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为宁夏荒漠化防治与草地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上坡位(L1)、中坡位(L2)、下坡位(L3)等3个不同坡位下的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对不同坡位油蒿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采用点格局分析中O-ring函数,分析不同坡位下油蒿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类型。【结果】不同坡位下油蒿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L1(25种)> L2(15种)> L3(14种),随着坡位的下降,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与Pielou指数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坡位下油蒿种群在0~1 m尺度范围,为均匀分布;在1~10 m尺度范围,为随机分布。【结论】(1)该地区植物主要由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组成,不同坡位显著影响油蒿群落植物多样性。(2)不同坡位下油蒿种群的分布类型基本相同,但其群落优势种有所差别。随着坡位由高到低,植物物种数大小顺序为:L1> L...  相似文献   

5.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菌根真菌在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喀斯特地区普遍具有生境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生境保水性差,基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是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菌根真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对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恶劣立地条件,菌根菌的生理生态特性,表明通过菌根技术解决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菌根技术必将提高喀斯特地区植被成活率,增加植物适应力,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内堤坝上与堤坝下植被种群特征及获取的监测数据,应用Jaccard群落相似性指数计算两个地区间的群落相似性.通过计算和时比,发现堤坝上和堤坝下植物群落间相似性程度较小,属于不同的植被群落.通过对不同植被生境及分布特征的分析,选择适合的植物搭配,建立适合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护坡模式.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石漠化就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石漠化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促成石漠化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首先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其次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超出允许范围的人类活动。由于石山地区土少石多,土层浅薄、干燥,许多植物都难以生长,石山植物…  相似文献   

10.
以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旨在为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该石漠化地区植物调查记录共39科68属77种,其中灌木植物有28科40属47种,草本植物14科28属30种,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蔷薇科、壳斗科、菊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2)在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下降呈现上升趋势,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3)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物相似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相似性分别为21.28%和33.33%,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单独植物分别为8.51%~34.84%和6.67%~26.67%,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石漠化样地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6.38%~12.77%和3.33%~6.67%之间。说明3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长期不加治理的情况下湘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化会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Habitat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such as soil depth and soil/rock conditions can provide favorable environments for species with different requirements, whil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normally exert additional effects on species composition. However, specific studies have rarely been conducted in the degraded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despite the high heterogeneity of karst habitats and past human disturbances. In this study, woody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n rocky outcrops on a typical karst hillslope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earby matrices on shallow and rocky soil.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matrix vegetation was more diverse in genera and species than vegetation on rocky outcrops. This might relate to the contrasting substrat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disturbance histories of these two habitats. Unlike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slope on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matrix vegetation, rocky outcrop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slope positions, largely because their microhabitats were similar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Although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reforested naturally for about 30 years, woody species of the matrix vegetation were still dominated by pioneer shrub species. Rocky outcrops were dominated by late-successional tree species, which was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ir isolated features and resistance to certain disturbances. Most of these late-successional species were not habitat endemics,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for their encroachment into surrounding the matrix. From this aspect,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necessary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encroachment of these late-successional species in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桑植县石漠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对3个不同石漠化等级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分析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物种组成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并根据Jaccard群落相似性原理进行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间的相似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共出现草本植物23科39种、木本植物26科38种,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百合科、禾本...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系统性地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进行了详尽介绍,全面展现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为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和形成过程,并针对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所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以及不同强度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土壤环境变化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混农林的立体优化配置,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文中系统总结混农林业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养分、生物特征的影响,阐明在石漠化极端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林木与农作物存在的水肥竞争以及复合农田中树龄较小时对土壤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进一步从石漠化地区土壤环境角度对混农林业的水分利用策略、乡土树种的选择搭配、有益土壤生物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现状、危害及其成因,以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该区域石漠化治理的总体思路与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建设农村新能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建立石漠化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