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含糖饮料消费状况,评估含糖饮料的游离糖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方法,收集13 083名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的各类食物包括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含糖饮料游离糖的含量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石家庄市大学生添加糖的摄入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营养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食物频率表法调查大学生含糖食物食用频率和食用量,并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学生350人,其中女性277人、男性73人;添加糖平均每日摄入量为56.67 g;男性每日的添加糖摄入量高于女性(Z=-2.396,P=0.017);家住城市的学生摄入的添加糖高于农村(H=18.371,P<0.001);睡眠在9 h以上的学生添加糖摄入量显著低于睡眠时间在7 h及以下的学生(H=16.654,P=0.001);大二学生较大三和大五的学生摄入的添加糖更多。结论: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对自身糖摄入的评价和睡眠时长是影响大学生添加糖摄入量的因素,建议开展营养相关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营养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焙烤食品消费量、来源于焙烤食品游离糖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采用非连续3天24小时回顾方法,收集13 083名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的焙烤食物消费量。焙烤食品糖含量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的焙烤食品专项监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通过焙烤食品的糖摄入量及供能比。结果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一般人群)的焙烤食品消费率为24.11%,女性略高于男性,分别为25.69%和22.42%。随年龄增加,各年龄组焙烤食品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5岁组最高为39.09%,60岁以上组最低,为17.57%。一般人群焙烤食品平均消费量为10.25 g/d,女性(10.58 g/d)略高于男性(9.92 g/d);各年龄组焙烤食品平均消费量最高为13~17岁组(16.36 g/d),6~12岁组和3~5岁组次之,分别为15.22 g/d和13.25 g/d。一般人群通过焙烤食品游离糖的平均摄入量为1.54 g/d,平均供能比为0.37%(0.37%TE),女性(1.60 g/d,0.41%TE)高于男性(1.47 g/d,0.33%TE);各年龄组,13~17岁组游离糖摄入量最高,为2.21 g/d(0.52%TE),6~12岁组和3~5岁组摄入量次之,分别为2.14 g/d(0.59%TE)和1.94 g/d(0.65%TE)。焙烤食品消费人群平均供能比为1.53%TE(1.43%TE~1.67%TE),焙烤食品消费人群的高消费者(P95)为3.86%。一般人群,通过面包和糕点摄入的游离糖平均值分别为0.68 g/d和0.73 g/d,远高于饼干(0.13 g/d)。结论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一般人群,女性的焙烤食品消费率、游离糖摄入量、游离糖供能比均高于男性,通过焙烤食品摄入的游离糖水平较低。焙烤食品减糖时,建议重点关注3~5岁、6~12岁、13~17岁人群,重点关注面包和糕点这两类食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其食物来源。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膳食调查数据,结合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果糖和蔗糖数据,对34 264名45岁及以上居民的膳食果糖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其中游离状态果糖为4.78 g、结合状态果糖为3.51 g。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膳食总果糖前三大类食物来源,共占膳食总果糖的69.72%。不同食物来源膳食果糖对总果糖的贡献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城市居民来源的前三大类食物为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零食类,农村居民为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结论: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平均为8.29 g/d,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3岁以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家庭年收入等人群的碳酸饮料消费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山东、湖北、江西、贵州、甘肃9个省(市),在9省(市)中各抽取1个城市的1个区和1个县3岁以上常住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6 775人。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方法和过去1个月食物频率法收集调查对象碳酸饮料的消费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人群碳酸饮料消费的各类相关因素。结果我国9省(市)3岁以上人群碳酸饮料饮用率为24.2%(3 651/15 056),平均消费量为13.8 ml/d,其中,饮用碳酸饮料的人群平均消费量为172.9 ml/d。男性(16.9 ml/d)高于女性(13.8 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20.3 ml/d)高于农村(7.8 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17岁年龄组人群的消费量最高为28.6 ml/d,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最低为2.7 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国人群碳酸饮料消费量与年龄、性别、城乡、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老年居民膳食脂肪酸摄入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膳食调查资料,对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25251人分析膳食脂肪酸摄入量及主要脂肪酸的食物来源。同时采样分析了34种食物的脂肪酸组成,以更准确地评估居民膳食脂肪酸摄入状况。结果显示,城市中老年人平均总饱和脂肪酸(∑SFA)、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显著高于农村(P〈0.05)。城市中老年人SFA、MUFA和PUFA供能百分比显著高于农村(P〈0.05)。近90%的膳食SFA和MUFA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城市中老年人约有2/3以上的PUFA、n6-PUFA和n3-PUFA来自于食用油,农村则相对来源广泛。建议城乡中老年人结合当地食用油资源,在总量保持合理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大豆油、低芥酸菜籽油和亚麻籽油等的摄入来增加ALA的摄入,以提高n3-PUFA的膳食摄入量,尽量保持n-6PuFA/n-5PuFA的比例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0年昆明市盘龙区9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0户共334人进行膳食调查。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结果 2010年,盘龙区社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较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变化,居民膳食组成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维生素E总量、镁和钠等的摄入量较2002年有所减少,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钙、钾、磷等的摄入量较2002年有所增加。蛋类、鱼虾贝壳类、豆类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摄入不足,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推荐摄入量要求,油脂类食物和食盐的摄入量均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要求。结论盘龙区社区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尽合理,应广泛开展营养宣教和干预工作,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食物消费行为,提高其营养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东省城市居民的脂肪及脂肪酸的摄入水平与食物来源.方法 2017-2018年选取广东省5个城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岁及以上居民,运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摄入信息.结果 广东省城市居民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671.9 kcal,脂肪摄入为69.2 g,脂肪供能比为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常见市售食品中反式脂肪酸(TFAs)含量,评估上海1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TFAs的摄入水平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 在本市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等采样点采集11大类664份食品样品,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257—2016)检测TFAs含量。结合“2013年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确定性评估)方法,计算每个个体每日TFAs摄入量及其供能比。结果 在各类食品中,植物油中TFAs平均含量最高,达0.7 g/100 g,乳及乳制品中TFAs平均含量次之,为0.67 g/100 g,牛羊肉及其制品中的TFAs平均含量也较高,为0.51 g/100 g。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TFAs平均摄入量为0.34 g/d,平均供能比为0.18%,远低于WHO的建议水平(1%)。从个体TFAs供能比在人群中的分布来看,大部分居民供能比在0.1%~0.3%范围内,最大值为0.68%。从不同类食品对TFAs摄入的贡献率来看,加工食品占总摄入水平的75.16%,其中植物油贡献率最高,约占51.58%。结论 植物油是上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TFAs的最主要来源;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膳食摄入TFAs的健康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食品营养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民健康。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人群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肉类消费数据,共纳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2 39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法收集肉类消费数据,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各种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率为91.9%。其中,猪肉消费率为77.4%,牛肉消费率为50.6%,羊肉消费率为21.5%,禽肉消费率为23.0%。居民肉类消费模式受到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的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猪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民族,牛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民族、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羊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和家庭月收入,禽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家庭月收入。结论 北京市居民肉类消费率较高,肉类品种日益丰富,膳食结构逐渐完善,但猪肉仍是居民主要肉类消费产品,应给予居民科学营养指导,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年昆明市盘龙区9岁及以上居民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盘龙区抽取180户334名9岁及以上居民开展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 结果 2010年盘龙区9岁及以上居民谷类及制品每日平均摄入量为485.4g,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为19.1g,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为185.8g(猪肉91.4g、其他畜肉31.0g、内脏4.9g、禽肉类18.4g、蛋类20.5g、鱼虾贝壳类19.6g),乳及其制品50.6g,蔬菜及制品321.6 g,水果及其制品61.8g,油脂类食物39.0 g,调味品24.7g(盐8.8g,酱类7.7g、酱油0.4g),坚果及种子类2.9g,糕点糖果类26.4g。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为1960.9Kcal,蛋白质摄入70.4g/d,脂肪摄入为82.5 g/d,碳水化合物摄入235.5 g/d,胆固醇为281.3,膳食纤维为12.5 g/d,灰分摄入为20.7 g/d,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561.9ug /d,胡萝卜素2074.2 ug/d,视黄醇213.6 ug/d,维生素E总量29.7 mg/d,硫胺素1.0 mg/d,核黄素0.9 mg/d,维生素C104.3 mg/d,尼克酸19.5 mg/d,α维生素E9.3 mg/d,钙403.1mg/d,磷1018.9mg/d,钾1789.1mg/d,钠4957.1mg/d,镁278.3mg/d,铁23.5mg/d,锌12.3mg/d,硒44.1mg/d,铜1.7mg/d,锰5.4mg/d。盘龙区居民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分别为14.6%、36.1%和49.9%;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物、纯热能食物、其他食物等各类食物提供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42.2%、3.9%、1.8%、23.0%、16.0%和13.1%。膳食蛋白质来源于谷类、豆类、动物性食物、其他食物分别为32.3%、8.5%、42.7%和16.6%。脂肪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分别为43.5%和56.5%。 结论 2010年盘龙区居民膳食情况较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的摄入状况有较大变化。盘龙区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平衡,蛋类、鱼虾贝壳类、干豆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等摄入不足,均低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而油脂类食物和食盐的摄入量均高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相似文献   

13.
以添加不同量碳酸水的生牛乳(4℃)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冷藏期的理化指标及菌落总数,并进行碳酸水去除实验,探索一种延长生牛乳冷藏保存期的方法。结果表明:添加碳酸水可延缓生乳的酸败,且溶解的CO2浓度越高,抑菌作用越显著;在碳酸水去除实验中,CO2浓度为41.47 mmol/L的生乳在55℃、-0.085-0.095 MPa条件下旋蒸15 min后,其水分含量、CO2含量及热稳定性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碳酸水不会对生牛乳的理化性质造成影响且易去除,因此,可以采用添加碳酸水的方法延长生牛乳的冷藏保存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包装容器内涂层渗出物含量的测定分析.探讨了不同罐型内涂层对食品、饮料风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谷物饮料研究进展与生产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谷物饮料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生产概况(包括谷物饮料种类、主要原料特性、主要生产工艺等),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谷物饮料中微生物检测方法,分析了各类谷物饮料的加工工艺特点,提出了加快我国谷物饮料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生产中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包括生产用水、原料组成特性、均质条件、浓度、pH、添加剂使用情况、杀菌条件、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配方食品和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罐装辅助食品)中葡萄糖、半乳糖、果糖、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的含量,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采集国内市场常见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83例,涵盖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婴幼儿罐装食品等,利用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对葡萄糖、半乳糖、果糖、乳糖、蔗糖和麦芽糖进行含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总糖含量的中位数为433.43~476.99 g/kg,其中乳糖占总糖的比均高于95%,乳糖含量由高至低分别为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配方食品和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总糖检出率为36.8%,含量中位数为0~28.35 g/kg,其乳糖和蔗糖的中位数较高,为84.30和70.17 g/kg,而蔗糖在饼干第三四分位数(Q3)的含量较高,为53.43 g/kg。国产和原装进口配方食品的添加糖含量进行比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市售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