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医论坛》2021,36(5):19-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身热不扬,无壮热或烦热,部分病例不发热,不伴恶寒,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舌苔厚腻。湿温病势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病邪可弥漫三焦,初期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中期邪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新冠肺炎与湿温的临床特征相似。新冠肺炎主要病机是湿热疫毒非时之气犯表困脾。治疗上从脾论治,以清肺排毒汤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寒热并用,宣清导浊,共奏健脾化湿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毒,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邪盛正衰,毒邪贯穿其始终,病位在肺,日久可累及心、肾等脏腑,治疗宜"从寒""从湿"论治。例举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验案3则,强调用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解毒、清热、解表、利湿、益气于一炉,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既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又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笔者在定点医院诊治过程中,发现新冠肺炎并肝炎患者病情顽固,病程较长,核酸检测持续阳性,难以转阴的特点,通过2例新冠肺炎并肝炎患者的临床验案,得出一点体会,可以尝试“从气郁论治”。  相似文献   

4.
正秦东风为山东省名中医,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作为聊城市新冠肺炎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参与了聊城市传染病医院确诊病人会诊工作,笔者有幸侍诊,现将秦东风主任中医师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典型验案介绍如下。1 新冠肺炎痰中带血案于某,男,43岁。2020年2月10日初诊。患者1月31日出现发热、头痛、干咳等不适症状,2月6日于聊城市传染病医院经呼吸道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本文例举从“寒湿疫”角度论治新冠肺炎验案3则;结合其临床特征、发病时间和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病因为寒湿裹挟疫戾之气侵袭人体,病位主要在肺脾,以袭表闭肺困脾为主要证候演变;因临床观察到痰湿壅塞之象尤重,故在辛温宣肺的基础上,强调利湿化痰之法,使邪无所恋而助邪外出,邪去则正安;故以麻黄类方辛温宣肺之性作为组方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验证。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人体感染冠状病毒引起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新冠肺炎在恢复期可能面临呼吸道功能、心理、体能等方面的康复问题。张炜教授就新冠肺炎康复问题,应用经方论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快新冠肺炎恢复期康复。分别从少阳不和、少阴虚弱、厥阴虚弱3个方面论治睡眠障碍。从太阴脾虚、少阳积热论治食欲不振,从太阴脾虚、少阴虚弱论治喘息、乏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寒疫与伤寒的关系、历代医家对寒疫特点的认识及新冠肺炎临床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新冠肺炎从寒疫防治的思路,对新冠肺炎的治则方药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运用透邪解毒法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验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深化中医对新冠肺炎认识,提高临床疗效,从而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杜少辉从太阳寒水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学术观点,并附3则验案。杜少辉认为COVID-19病属伤寒,病在太阳寒水,内干他经气化,虽六气可现或同现,但以寒为主,治疗上以扶阳化气、散寒行水为法,不应见苔腻便用化湿之品,见苔黄便用清热之药。案1病在太阳,内干少阳、少阴,治以宣肺枢解,交拨阴阳,方选麻附细合大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案2为太阳结胸之水燥互结,治以行荡结胸,交通太少,方选大陷胸合麻附细汤化裁;案3病在太阳,内干太阴气化,予卢氏桂枝法,治以宣化太阳,扶正祛邪。经治疗,三位患者诸症均改善,CT示肺部病灶吸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发现湿浊毒贯穿疫病全程,提出了从湿浊毒论治的观点。武汉地处长江边,湿润多阴雨,形成了湿浊毒疫疠之气致病的地域自然条件。COVID-19患者早期见发热、乏力、周身酸痛、纳呆、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苔白厚腐腻,脉濡或滑;疾病进一步发展后表现为低热、或身热不扬、或未热、脘痞呕恶、便溏,这一系列的症候群均是湿浊毒的临床表现。临床症候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必须掌握见虚非虚、见实非实、见燥非燥、见热非热辨证四大要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将本病分为4期9个证型,其中有4个证型从湿浊毒论治。我院协定方"祛湿化浊排毒汤"具有祛湿化浊、保肺排毒之功,治疗COVID-19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牙痛是生活中常见病症,临床上多从胃火、虚火、风火论治,但对于反复发作、病情顽固的牙痛患者,则难见效,鉴于此,本文从阳明风火痰湿、少阳郁火、少阴虚火的角度辨治牙痛,并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1.
郭欣  孙蓉 《中草药》2020,51(11):3070-3077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各地相关单位陆续发布多个诊疗方案,其中重症期治疗推荐方剂中黄连解毒汤的中医证侯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运行第七版)》中重型气营两燔证相应,可用于治疗气营两燔证。气营两燔证津液营阴耗损、正不敌邪,气营热毒炽盛,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可通过祛邪达到扶正护阴的治疗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在治疗COVID-19重型气营两燔证中具有潜在的抗炎解热、抗病毒、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力、保护脏器组织等作用。通过对COVID-19重型气营两燔证的病机演变、黄连解毒汤的方证关系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分析黄连解毒汤治疗重型气营两燔证的中医方证关系及现代药理学基础,以期为黄连解毒汤用于COVID-19重型气营两燔证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3.
吴力群教授根据中医气机运行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罹患外感发热的患儿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气闭(包括卫气闭郁、四末阳气内郁)、气逆(肺气上逆)、气机不畅(湿邪阻遏气机)、气滞(腑气不通),提出运用调理气机法(解肌透表、宣通郁热、宣肺清热、理气化湿及通腑泄热)治疗,选用柴葛解肌汤、四逆散、麻杏石甘汤、三仁汤及凉膈散化裁。  相似文献   

14.
临床所见糖尿病泌汗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汗出表现各异。吴深涛教授用六经辨证治疗此病,认为其发生在太阳肌表,基础病机为太阳营卫不和,当治以调和营卫,《伤寒论》治此病的基础方为桂枝汤。病在少阳,不夹湿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少阳湿热者,常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在阳明,常用白虎加参汤加减治疗。病在太阴,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病在少阴,少阴寒化者,常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热化者,常用当归六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病在厥阴,常用青蒿鳖甲汤、地骨皮饮或连梅汤加减治疗。为适应复合病机,临床需多经合治,常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5.
潘梦晨  熊明炤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78-1181
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儿科和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气虚,壅遏气血,血瘀凝结于咽喉,致腺样体肥大。熊明炤主任认为肺脾不足是根本病因,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加减补阳还五汤进行分期论治。外感初期以补气活血为主,辅以化痰、祛咳、止涕等。中期病程迁延,着重化瘀解毒、散结消肿,以消颃颡肿物,平夜间鼾声。后期患儿鼾声已止,病情缓解,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6.
师帅  张磊 《天津中医药》2019,36(2):115-118
张洪义教授擅长应用理气之法治疗临床疾病,文章将张教授运用理气法的思路和经验进行梳理,大致总结为疏肝理气、滋阴理气、消积理气、温中理气、活血理气、通络理气、解表理气、化痰理气、祛湿理气9种,分别按照临证选方和经验用药的体例,对张教授运用理气法的不同理论来源、具体治疗的法则应用、方剂的实际用药加减、习惯药对的渊源、用法和配比等内容进行归纳。张教授在理气法治疗临床疾病方面有良好疗效,并有独到的经验和特色,值得临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附子粳米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阳虚寒盛,胃失通降导致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叶天士根据附子粳米汤的特点,去甘壅守补的甘草、大枣,加辛散温降的生姜汁,或干姜、生姜同用以理胃阳,弥补了大半夏汤通补阳明时偏于补气的不足,此外叶天士还将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重剂温通阳气,于治中防变。吴鞠通《温病条辨》对叶天士运用附子粳米汤进一步总结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此附子粳米汤与张仲景原方不同,系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人参、附子、炙甘草、粳米、干姜。  相似文献   

18.
李赛  朱晨晨  田雪飞  彭兰  张序晴  曾嵘  王志琪 《中草药》2018,49(10):2460-2468
气分热是卫气营血辨证中气分证的一个证候群,白虎汤是清气分热的经典名方,若阳明气分热兼气津两伤则用白虎汤加人参。为探讨人参促白虎汤解热作用的机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在总结人参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及发热与免疫系统关系的基础上,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在限定条件下筛选得到人参22个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标,采用HPO数据库检索发热相关疾病靶标;然后通过STRING数据库将人参活性成分对应靶标和发热相关疾病靶标构建"人参-靶标-发热"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将上述网络可视化后,根据相关特征参数得到18个关键节点;再由GATHER数据库平台对关键节点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经上述网络构建及拓朴测算发现人参可能通过调控My D88依赖型或My D88非依赖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激活天然免疫系统,达到促进白虎汤解热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柴胡桂枝汤最早见于《伤寒论》,该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之合方,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功效.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治少阳半表半里,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治太阳之表,适用于太阳少阳并病.导师赵瑞华教授对柴胡桂枝汤临证具有独到的思路及见解,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多种妇科杂病见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者,文中例举经断...  相似文献   

20.
原文琳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19,36(8):736-738
冠心病西医药物治疗虽可控制发作,但有时不能延缓病情发展,非药物治疗过程中围手术期多风险,易病情反复。中医辨证治疗存在证型不统一且证候消失后难根治的问题。倪诚教授秉承王琦国医大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认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瘀阻阴维是冠心病的病机要点,祛瘀化痰、补气通维是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临床上自创通维止痛汤,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