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农礼铭 《微创医学》2012,7(4):389-390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24例。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n=112),术前2 d行患侧肾穿刺造瘘术后再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双号为对照组(n=112),单纯行输尿管镜下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最高体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尿常规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最高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尿常规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上尿路结石患者先经皮肾穿刺造瘘再行取石术,术后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对24例上尿路结石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根据结石部位及病人当时情况分别采取输尿管插管引流、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肾输尿管切开取石、一侧输尿管切开取石对侧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及急症输尿管镜取石等不同方法进行治疗,除1例术后发生尿瘘外,均治愈。表明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梗阻有利于此类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经皮肾造瘘术与双J管输尿管支架术在上尿路梗阻中的疗效对比。方法近年我院收治的86例上尿路梗阻患者,随机平均分组分为经皮肾造瘘术组和双J管输尿管支架组各43例,观察对比两组围术期手术治疗情况及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结果双J管输尿管支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经皮肾造瘘术组(P0.05);经皮肾造瘘术组术后3d、7d的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双J管输尿管支架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后的血肌酐水平及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皮肾造瘘术组中合并肾积脓患者的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双J管输尿管支架组中合并肾积脓患者(P0.05)。经皮肾造瘘术组手术成功率为100%,高于双J管输尿管支架组的81.4%(P0.05);经皮肾造瘘术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4.0%,双J管输尿管支架组术后并发症率为23.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造瘘术和双J管输尿管支架术均可有效解除上尿路梗阻,但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肾镜下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肾镜下钬激光碎石处理上尿路结石368例。其中肾结石267例,肾结石并输尿管上段结石1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89例。结果356例一期手术取石,12例二期手术取石;单通道取石322例,双通道取石42例,三通道取石4例,34例术后辅以ESWL治疗;一次结石清除率67.1%(247/368例),总的结石清除率90.7%(334/36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9%(7/368),平均住院天数10d,平均手术时间2h,平均尿液转清时间3d。结论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肾镜下结合钬激光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理想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耻骨上膀胱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儿童下尿路结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儿童下尿路结石12例。结果12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大出血,造瘘口无尿瘘.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顺畅,术后复查KUB或B超无结石残留,随访患者未发生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儿童下尿路结石具有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疗效佳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94例输尿管狭窄内切开术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尿道及经皮肾穿刺造瘘输尿管狭窄内切开的护理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总结94例输尿管狭窄患者行腔内内切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其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75例,体外震波碎石术后狭窄11例,输尿管镜术后狭窄8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内切开患者65例,经皮肾穿刺造瘘内切开29例.自制电极内切开58例,钬激光内切开26例.结果 82例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形成狭窄,7例患者再次行内切开治愈,5例患者行开放整形术.43例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 经尿道及经皮穿刺造瘘行狭窄内切开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加强术前、术后相关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在术后护理中要特别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尿管、肾造瘘管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8例,对其给予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观察并统计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结石完全清除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8例患者手术时间1~2小时,术中出血量30~100ml,结石完全清除率达94.74%,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处理肾和输尿管结石60例.结果:60例均成功施行一期碎石术,其中1次取石47例,2次取石13例,5例有小碎石残留,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成功.结石总取净率91%,平均单侧手术时间约80 min,平均出血量6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天,所有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可反复进行、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小儿尿路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例患儿采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通道,7例患儿采用经皮膀胱穿刺微造瘘通道,扩张至F14或F16工作鞘,使用Fr8/9.8WOLF输尿管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结果 27例患儿均成功穿刺微造瘘并采用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复查24例完全无石,一次手术成功,无石率为89%,3例有残留结石,其中1例3 d后自行排出,2例再次从原造瘘通道钬激光碎石并取出,手术时间37~92 min,平均住院时间7.5 d,共有20例术后留置F4.8输尿管双J管,29例次手术均无术中损伤、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例为尿路感染并发热.结论 经皮肾和经皮膀胱穿刺微造瘘通道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小儿尿路结石,避免了患儿排石的痛苦和经尿道手术时镜体操作对尿路造成的损伤,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赵虎  孙士成 《吉林医学》2012,(26):5746-5747
目的:对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病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应用钬激光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下对102例肾结石,95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90 min。结石清除率为89.3%(176/197),18例术后残石患者行ESWL治疗。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6例。术后住院时间4~12 d,平均7 d。随访全部病例2~6个月,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状均消失,无结石复发。结论: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 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在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中 的意义。方法 以50 例明确为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取50 例血培养阴性 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细胞计数、hs-CRP 及PCT,绘制ROC 曲线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 者WBC、NEU、NLR、hs-CRP 及PCT 高于对照组(P <0.05)。NLR 诊断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曲线下 面积为0.728。结论 NLR 用于诊断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综合价值优于WBC、NEU、LYM、hs-CRP 及 PCT,NLR 联合PCT 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BSI)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NEU)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BS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培养实验最终确诊病毒感染42例作为病毒组,细菌感染58例作为细菌组。检测受检者PCT、CRP、WBC、NEU水平,分析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并分析病毒组与细菌组PCT、CRP、WBC、NEU变化水平及与BSI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BSI患者经血培养实验显示,细菌组共分离出病原菌58株,包括革兰阳性菌14株,革兰阴性菌33株,真菌11株;细菌感染率为58.00%,其中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检出率最高,为76.19%,外科检出率最低,为0.00%。细菌组PCT、CRP、WBC、NEU水平均高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CRP、WBC、NEU水平变化作为自变量,将BSI感染类型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PCT、CRP、WBC、NEU水平变化与BSI患者病情呈正相关(P<0.05),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4.100+0.002X1+0.079X2+1.117X3+0.009X4。结论 PCT、CRP、WBC、NEU水平与BSI患者病情呈正相关,可作为BSI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0-13+封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U)诊断未足月胎膜早破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71例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健康产妇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于分娩前24 h检测所有产妇外周血PCT、CRP、WBC及NEU水平,分析4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血清PCT、CRP、WBC及NEU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胎膜早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血清CRP、WBC、NEU均高于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WBC+NEU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和灵敏度,诊断价值更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A的发生与PCT、CRP及WBC明显呈正相关(r=0.381、0.393、0.418,P0.05),而与NEU水平不相关(r=0.096,P0.05)。结论 PCT、CRP及WBC对SCA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NEU对疾病的诊断效能较低,4项炎症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丘芸  罗丽娜  林伟雄 《吉林医学》2010,(35):6461-6462
目的:了解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82例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CRP水平和常规进行白细胞(WBC)计数,并分析患儿的中性粒细胞分类(NEU),同时测定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细菌感染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早期CRP、WBC、NEU联合监测有利于确定感染病原体的大类,并提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控制,对及时控制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所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该院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76例上尿路结石导致的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尿量、生命体征、血象和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76例患者采取经皮肾造瘘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术治疗后尿路梗阻均成功解除,邻近器官未见大出血和大损伤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出现,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尿路梗阻解除后患者血尿氮、血清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尿量较前显著增多,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解除尿路梗阻以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并发肾感染积脓患者的处理原则,采用经皮肾造瘘术和输尿管插管引流术等微创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和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肾积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0例上尿路结石所致的急性上尿路梗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0例均合并肾积脓感染,其中予以急诊行输尿管镜下逆行插管引流21例,经皮肾穿刺造瘘9例,配合全身应用三代头孢抗生素治疗.术前及术后记录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检查血像及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全部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术和经皮肾造瘘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成功解除了尿路梗阻,无邻近脏器损伤或大出血、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命体征改善,急诊解除梗阻后血尿素氮(BUN)由(23.2±3.8) mmol/L降至(5.6 ±2.2) mmol/L、血清肌酐(Scr)由(472.3± 142.5) μmol/L降至(54.8±22.3)μmol/L,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尿路结石引起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感染积脓的处理原则是早期解除梗阻,联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输尿管插管引流术与经皮肾造瘘术均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C 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3年间在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157例感染性疾病患儿,按临床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同时选取7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 PCT、CRP 水平测定和全血 WBC 计数。结果:细菌感染组的 PCT、CRP 和 WBC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细菌感染组的 WBC、CR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PC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 PC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CRP、WB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 可以快速客观地判别儿童感染的类型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血清PCT、CRP、WBC、变化特点,评价PCT、CRP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肺炎作为研究对象,纳入重症肺炎患者80例,纳入重症组,按照年龄(±2)、性别一对一选择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纳入普通组,分别在治疗前、入院48 h、72 h、感染控制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并检测CRP、PCT水平。结果重症组PCT、CRP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敏感度93%、特异度88%、符合率90%,CRP则为89%、75%、82%,PCT敏感度、特异度与符合率高于WBC,PCT特异度高于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PCT低于治疗前,72 h后、感染控制时PCT、CRP、WBC低于治疗前与48 h后,感染控制时低于72 h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PCT、CRP、WBC水平与PSI、APACHEⅡ均具有相关性,其中PCT相关性系数高于其他指标。结论血清PCT、CRP可作为重症肺炎鉴别诊断标准,评估治疗效果,PCT对治疗更敏感变化速度快,CRP可反映一个阶段内疾病与治疗关系,若在72h内开始下降反映治疗起效。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腺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2004年小儿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12月期间入住本院儿科病房诊断为腺病毒感染的124例病儿,将其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大部分病儿腺病毒感染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均升高.在腺病毒感染的非肺炎病例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升高其分别为67.4%、78.4%、71.1%、85.7%;腺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中,分别为31.3%、37.5%、56.3%、92.8%.非肺炎组与肺炎组比较,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儿童腺病毒感染可引起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升高;腺病毒感染的非肺炎病例大多可引起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腺病毒性肺炎者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小儿呼吸道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总数水平的不同,探讨PCT、CRP与WBC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20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根据有无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142例和非细菌感染组78例,所有患儿分别检测血清PCT、CRP及WBC水平,并对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及WBC检测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CRP和WBC。结论:血清PCT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优于CRP和WBC,是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