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对黄连厚朴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初步获取黄连厚朴汤的活性成分,结合TCMSP、SwissADME和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筛选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借助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检索相关芯片以获得疾病基因。取药物靶点与疾病基因交集,筛选黄连厚朴汤治疗UC的潜在治疗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同时,将潜在治疗靶点导入DAVID 6.8网站做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BP)分析以预测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对主要生物学过程进行验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黄连厚朴汤对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的蛋白质(Bax)、Bcl-2、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运用IVIS系统检测活性氧(ROS)在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含量。结果 该研究共筛选出黄连厚朴汤19个活性成分,涉及32个UC潜在治疗靶点及158个生物学过程;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厚朴汤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降低凋亡蛋白含量、调控ROS表达以发挥抗UC作用。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网络药理学预测并指导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证实黄连厚朴汤可以通过参与免疫炎症、细胞凋亡、ROS等生物过程发挥效用,为黄连厚朴汤治疗UC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小柴胡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小柴胡汤的可能活性化合物及其潜在治疗靶标,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取与A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筛选出小柴胡汤可能的靶点;对交集靶点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PPI)网络,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诱导PC12细胞制备AD细胞模型,以小柴胡汤干预处理后,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膜电位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荧光免疫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 小柴胡汤共收集到190个化学成分和41个AD相关靶点,包括丁子香萜,槲皮素,小檗碱,原卟啉,24-Ethylcholest-4-en-3-one,β-D-呋喃核糖苷等关键化合物及Sigma非阿片类细胞内受体1(SIGMAR1),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EK1),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6(PTPN6),蛋白激酶C(PRKCH),核转录因子κB激酶亚单位β抑制蛋白(IKBKB),组织蛋白酶D(CTS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ax,Bcl-2样蛋白1(Bcl-2L1)等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获得302个条目(P<0.05),主要与调控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KEGG通路富集获得相关通路73条(P<0.05),涉及的主要通路和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凋亡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等。细胞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率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Bcl-2/Bax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细胞活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升高,Bcl-2/Bax上调,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小柴胡汤治疗AD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阐释其物质基础和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开心散(KXS)与生脉散(SMS)“同病异治”抗阿尔茨海默症作用机制,并通过整体动物与离体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数据库搜集筛选开心散与生脉散复方所含药味化学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构建复方-中药-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复方共有与优势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的开心散与生脉散共性与个性的生物学GO分析结果,分别建立小鼠海马Aβ注射拟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小鼠模型与小鼠小胶质BV2细胞炎性因子损伤模型,检测相应指标,采用行为学结合生化指标分析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果 筛选出开心散与生脉散复方共有成分有109个,共有靶点490个,抗AD潜在共性调控靶点375个。开心散抗AD潜在优势调控靶点92个,生脉散抗AD潜在优势调控靶点90个。淀粉样蛋白代谢与转运、cAMP与AMPK信号通路、突触功能调控等为开心散与生脉散抗AD潜在共性调控信号通路与生物学事件。NF-κB等为开心散抗AD优势调控信号通路与生物学事件;趋化因子、胆碱能突触等为生脉散抗AD优势调控信号通路与生物学事件。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开心散与生脉散能够有效改善Aβ海马区注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降低小鼠海马和小胶质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结论 开心散与生脉散能通过共有及各自优势靶点发挥抗AD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的策略研究防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防风活性成分和治疗RA的潜在靶点,并评估活性成分的药理和毒理学等相关参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验证核心靶点和疾病的关联;对核心成分和相应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体外通过CCK-8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凋亡、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阐明别欧前胡素对MH7A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 从防风中共鉴定出18种活性成分和66个与筛选出的RA疾病靶基因相交的潜在靶基因,最终获得了汉黄芩素、β-谷甾醇、5-O-甲基维斯阿米醇和别欧前胡素等核心成分。防风治疗RA的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凋亡等信号通路和多种生物过程来实现,以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分子对接证实了所有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均具有很好的对接活性。别欧前胡素抑制MH7A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P<0.05、0.01),诱导细胞凋亡(P<0.01),并显著下调IL-1β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和MMP-3的基因表达(P<0.01)。分子分析表明别欧前胡素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发挥对MH7A的调控作用。结论 成功预测了防风治疗R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为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别欧前胡素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活力、迁移、侵袭及细胞因子和MMPs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抗癌精方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获得抗癌精方的化学成分,然后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筛选出其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 Database对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检索TCMNPA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获得结直肠癌的作用基因,二者映射获得抗癌精方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一步分析核心靶点对应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的信号通路,选取前10条通路所包含的基因与核心靶点进行映射获得与抗癌精方治疗结直肠癌关联程度较高的信号通路;最后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和Western blot验证抗癌精方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研究共筛选出抗癌精方的关键活性成分26个,对应核心靶点145个,取GO分析前10条生物信息,获得信号通路前10条与抗癌精方治疗结直肠癌的关联度排序。细胞水平验证了抗癌精方可以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升高细胞凋亡率,且呈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抗癌精方可降低p-PI3K、p-AKT、Bcl-2的蛋白表达,升高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蛋白表达,表明抗癌精方具有诱导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实现,这与网络药理学的分析结果相互印证。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实验验证初步探索抗癌精方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后续深入的基础研究奠基,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和动物模型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红花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红花的有效成分和相应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皮肤色素沉着疾病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通路进行富集分析,随后采用Cytoscape3.7.2 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通过UVB豚鼠动物模型和蛋白芯片技术检测MAPK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含量。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了红花有22个活性成分和351个靶点,色素沉着疾病有203个靶点,红花活性物调控色素沉着的交集靶点有26个。其中,红花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潜在的靶点为AKT1、MAPK1、EGFR等;核心通路为黑色素瘤、P1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动物蛋白芯片的实验结果显示,红花提取物参与调控MAPK/MITF通路,可抑制p38、p-JNK、p-MAPK1、MITF的表达水平。结论 本研究预测了红花治疗皮肤色素沉着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红花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治疗膀胱癌(B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中药丹参活性成分;运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BC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工具整合丹参治疗BC的潜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Tan ⅡA),隐丹参酮(CPT),木犀草素(LUT)分别以不同浓度(0、1、2、4、8、16、32 μmol·L-1)对膀胱癌T24、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碘化吡啶(PI)染色法分析Tan ⅡA、CPT及LUT(0、4、8 μmol·L-1)诱导5637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n ⅡA(0、4、8、16 μmol·L-1)对关键靶点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 筛选结果显示丹参65个活性成分,39个丹参-BC共同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含神经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等。CCK-8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明显抑制BC细胞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P<0.05),且3个药物均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5637细胞系中,Tan ⅡA组的半抑制浓度(IC50)明显低于CPT及LUT组(P<0.05)。PI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诱导5637细胞凋亡,诱导凋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an ⅡA、CPT、LUT(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an ⅡA作用于5637细胞后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丹参治疗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失笑散的功效物质基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依托TCMSP数据库检索失笑散中五灵脂,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失笑散中蒲黄相关的所有化学成分,整合作用靶点预测(STPD),进而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通过Gene Cards、DisGeNET数据库筛选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相关的靶点,进而构建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相互作用图的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失笑散作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选择筛选出失笑散中的15个活性成分,共涉及225个作用靶点;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与失笑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方面作用的核心靶点41个,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粘着斑、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凋亡、NOD样受体、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治疗作用。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验证了失笑散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预测了失笑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中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细胞实验及生信分析探究小金丸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观察小金丸对MCF-7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2种生信分析手段预测小金丸作用于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成分及靶点。小金丸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SMP)等传统草药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在线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小金丸主要活性成分-乳腺癌骨转移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构建。利用AutoDock4软件对接验证分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和雄激素受体(AR)蛋白表达。结果 小金丸能抑制MCF-7细胞活力,通过氧化还原,蛋白质自磷酸化等过程作用于乳腺癌骨转移。KEGG富集分析得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桉树素等有效成分能与AR,MMP-9等稳定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提示,小金丸剂量依赖性抑制MCF-7细胞中MMP-9和HIF1A蛋白的表达。结论 小金丸通过HIF,VEGF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AR,MMP-9等主要靶点蛋白,从而改善肿瘤微环境缺氧,抑制血管生成,以及降低细胞侵袭性和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细胞验证方法,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TCMSP筛选当归-牛膝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其作用靶点;从GEO、GeneCards、DisGeNET、TTD数据库收集OA相关靶点。取活性成分与OA交集靶点,借助Cytoscape 3.8.2的BisoGenet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CytoNCA拓扑分析获得PPI核心靶点,ClueGO对PPI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4.2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构建IL-1β诱导的软骨炎症细胞模型,RT-PCR与流式细胞仪验证预测结果。结果 研究显示当归-牛膝活性成分与OA的交集靶点183个,PPI核心靶点373个;PPI核心靶点的GO富集分析涉及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相变等调控,KEGG涉及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汉黄芩素、山奈酚与关键核心靶点ESR1、RELA、MAPK1、CDKN1A、CDK2具有较好亲和力。RT-PCR显示核心药效成分可调节细胞周期信号通路靶点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软骨细胞的S、G2/M期比例,提高软骨指标ACAN、COL2、SOX9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该研究验证了当归-牛膝药对可介导细胞周期信号通路而促使炎症软骨细胞的软骨增殖与修复,其防治OA的综合机制可涉及调节软骨细胞周期相变、促进软骨的增殖与修复、抗炎、抗凋亡等方面的多靶点、多途径机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当归 牛膝 骨关节炎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1.
谢晨琼  吴瑾瑾  奚学军  李祥  陈建伟 《中草药》2019,50(12):2794-2797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获得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昆明山海棠根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7''-二甲氧基-2'',2''-二甲基-2H-苯骈吡喃-6''-)-3-甲酰基-5,6-二甲氧基-苯骈呋喃(1)、3(R)-(4'',5''-二羟基)-2'',5,7-三甲氧基-6-(3-甲基-2-丁烯基)-异黄酮(2)、3''-香叶草基-5,7,2'',5''-四羟基异黄酮(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甘油山嵛酸酯(5)、β-谷甾醇(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秔子梢素C;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冯思同  张毅 《中草药》2020,51(2):542-548
知母宁是一种具有C-糖苷和氧杂蒽酮成分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性损伤、提高线粒体生物能量和改善认知缺陷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知母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此探究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蜈蚣草Pteris vittata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蜈蚣草用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减压浓缩成浸膏后分散于水中,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回收溶剂后得到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综合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结合理化性质、核磁共振谱、质谱数据和相关文献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蜈蚣草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结构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木犀草素-7,3',4'-三甲醚(3),3'-甲氧基木犀草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6),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紫云英苷(9),对羟基苯甲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2~5和8~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化学成分研究为蜈蚣草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活性研究提供了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建立一种同时测定4种虫草类药材(冬虫夏草、蛹虫草、虫草菌丝体和蝉花)中虫草素(3'-脱氧腺苷)和2'-脱氧腺苷含量的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供试品经ZORBAX SB-AQ(4.6 mm×12.5 mm,5μm)色谱柱富集,水-甲醇(91∶9)洗脱;ZORBAX SB-AQ(4.6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甲醇(91∶9),检测波长260nm,柱温40℃,流速1.0 m L·min~(-1),分别对4种虫草类药材中虫草素和2'-脱氧腺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虫草菌丝体和蝉花样品中仅检测到2'-脱氧腺苷,蛹虫草样品中仅检测到虫草素,早期报道的在冬虫夏草中检测到的虫草素色谱峰可能是其同分异构体2'-脱氧腺苷色谱峰或以2'-脱氧腺苷为主的与虫草素的共洗脱色谱峰。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分析时间短,可用于虫草类药材中虫草素和2'-脱氧腺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博落回中1个新的6,6a-断苯菲啶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博落回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博落回叶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个生物碱,鉴定为6'-羟基-2',3'-二甲氧基山椒酰胺(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刘栋  姜哲秀  叶进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98-1101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作为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重视,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被用来治疗诸多病证。叶进教授作为江苏省中医院儿科生长发育专科创始人,在诊治儿童青春期内分泌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发现小儿青春期相关疾病从"乙癸同源"角度进行辨治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巢同磊  王欠欠 《中草药》2018,49(14):3446-3451
橙皮素是一种从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果实中提取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调节血脂及增强免疫等。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橙皮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抗帕金森病、降血糖、抗蛇毒血凝酶、抗纤维化等作用。对近5年来有关橙皮素及其衍生物一些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橙皮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使其在其他疾病领域发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东北岩高兰中查耳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明  黄淑蕾  王丹  李军  王金兰  白丽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6,47(24):4318-4321
目的研究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var.japonicum全草的查耳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测试单体化合物对宫颈癌He La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从东北岩高兰甲醇浸泡液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3′-甲氧基-4′,6′-二甲基二氢查耳酮(1)、4′,5′-二羟基-2′-甲氧基-3′,6′-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3)、2′,4′-二羟基查耳酮(4)、2′-甲氧基-4′-羟基二氢查耳酮(5)、2′,4′,β-三羟基二氢查耳酮(6)。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岩高兰素A和B,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芳有  邹雍  陈杰  黄伟明  卞玉婷  罗永明 《中草药》2020,51(6):1485-1490
目的对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丝穗金粟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MTT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耳酮(2)、卡瓦胡椒素A(3)、cycloshizukaol A(4)、白术内酯III(5)、4β-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6)、(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7)、curcolonol(8)、11-hydroxyldrim-8,12-en-14-oic acid(9)、木栓酮(10)、异香草酸(11)、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12)、3,4-二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东莨菪苷(15)以及N-acetyltyramine 1-O-β-D-glucoside(16)。化合物4和5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46~85μmol/L。结论化合物2、10、11、13~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3、6~16为首次从丝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丝穗金粟兰中部分倍半萜显示出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李岗  王召平  仙云霞  周洪雷  王晓  刘伟  于金倩 《中草药》2016,47(16):2812-2816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化合物7~16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in(1)、甘草素(2)、7,4′-二羟基-5,3′-二甲氧基黄酮醇(3)、鹰嘴豆醇(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4′-二羟基黄酮醇(6)、双氢山柰素(7)、紫铆查耳酮(8)、(2S)-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9)、7,3′,5′-三羟基-5-甲氧基黄酮醇(10)、槲皮素(11)、黄颜木素(12)、fisetin(13)、leucorobinetinidin(14)、thevetiaflavon(15)、异牡荆素(16);其中化合物8对MCF-7细胞的IC50值为28.53μmol/L。结论化合物1~6、8~10、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