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与此同时,宪法就此问题作出了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在宪政法制建设的实践和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征途中面临着一系列急待从宪法、法理上予以澄清和正面解答的理论问题,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宪政、法治实践中所面临的若干最直接的现实理论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宪法学、法理学分析和探讨,并对"政治与法治"、"权与法"、"宪政、法治与法制"、"政党、政策与宪法之关系"进行了具体探讨和论述,提出了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摆正和处理好上列诸方面宪政、法理关系的具体理论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同样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一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上所作的科学论断,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构成了现行宪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现行宪法是邓小平理论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最集中体现,它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  相似文献   

3.
宪法与正义     
宪政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宪政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和文本载体,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但是,从宪法到宪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部真正体现民意和时代要求的宪法——正义的宪法是首要的和必需的。"正义的宪法",即宪法的产生和内容上的正义性,或者说宪法的"合法性",这将涉及到宪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和党章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基本方针,落实这两个"必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逐步实现我国政党制度的法律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执政",在这一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关于政党的基本制度,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值得借鉴和吸收.文章介绍分析了各国宪法的政党条款,并对我国政党制度法律化的若干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我们党三十几年来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三十年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又一个光辉成果。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则为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2年宪法颁布前后,法学界编写出版了一批宪法学教材、专著和通俗读物,并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宪法学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些问题讨论得比较深入,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宪法的定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建国以后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本上取决于党。要按照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以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要在政治上用“两个民主”推动发展和改革,在社会经济上真正解决贫富悬殊这个根本问题,在文化上对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聚焦切实克服"四风"突出问题,就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表了一系列立意深远、思想深邃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于"十个坚持"之中,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这是我们党看待百年奋斗历程和理论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引领中国共产党坚定道路自信,正确党史观指引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统筹的主体之一--农民,这个"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具体处境直接规定、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地位问题,既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是由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制度作为世界普遍确认的宪政制度,具有丰富的域外经验和中国实践。宪法宣誓制度的中国构建的理论基础在于宪法授权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实践基础在于尊重宪法的需要和坚持依宪治国。宪法宣誓制度兼具仪式化和法律化双重功能。当务之急是要精心设计、规范构建出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从党与工人阶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来说明党的性质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抓住了党的阶级基础,从而说明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和把握党的先进性,这是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江泽民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这一根本要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把"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我们党对先进性的崇高追求和最高价值标准,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出新概括,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作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四个伟大"新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理路和体系架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其宏观逻辑,包括理念主题、根本目的、基本遵循、总体要求、总体方略、发展理念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将社会治理和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提升基层公务人员宪法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宪法教育、推进宪法治理、完善宪法保障,使基层公务人员强化宪法认知、提升宪法认同、培育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最重大的贡献与创新是: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以及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这两大理论的创新,不仅构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而且完整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以坚持和实践党的先进性作为其理论和实践的根本要求.坚持和实践党的先进性是对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坚持和实践党的先进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必须深刻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坚持和实践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改革不仅标志着中国宪政建设的新阶段,而且标志着宪政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既是关于国家机关实行精简原则并反对官僚主义的宪法规定在行政体制内的自我实现,也是在行政权系统之外的综合性政治体制改革,这恰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六个"为什么"》出版的重大意义去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出发,提出了紧  相似文献   

19.
从年初至今互联网上的"馒头"事件引发出的一连串"博弈"效应,在法学领域具有值得深入发掘的理论价值.文章采用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对"馒头"案所涉的私法问题、宪法问题以及宪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对博弈各方的宪法权利、权利冲撞、冲撞协调给予了一一论证.并结合德国经验的启示,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权利冲突解决方案,为宪法权利进入私法提供一种"实证"性的进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法文化整体上包括四种形态,即刑法文化、民法文化、法哲学文化和宪法文化。它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并依次发展,称其为中国法文化四阶段更能从时间上反映中国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程。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民法文化向法哲学文化转化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现实任务,中国公众权利价值观的确立是法哲学文化阶段的根本目标。法哲学文化阶段现实任务和根本目标的基本成就将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法文化阶段,宪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标志着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