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树林湿地土壤萘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玫  廖宝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63-7664,7679
[目的]研究降解菌株对萘的降解能力,为其应用于被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珠海市淇澳岛被石油污染的红树林湿地土壤中富集、分离和筛选出能降解萘的菌株,观察各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研究菌株N4的生理生化特征,并应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从土壤样中分离得到26个能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其中4个在平板上菌落较明显且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分别命名为N1、N2、N3和N4。菌株N4对萘的降解能力最强,在初始萘浓度为1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5 d,萘降解率为54.2%,而菌株N1、N2和N3的降解率分别为52.7%、52.5%和47.8%。菌株N4经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为赤红球菌。[结论]从被石油污染的红树林湿地土壤分离筛选出对萘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1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并[a]芘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从长期受苯并[a]芘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苯并[a]芘的菌株A12,经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菌株A12在苯并[a]芘质量浓度为5 mg/L、温度为28℃条件下,振荡培养12 d,苯并[a]芘的降解率可达到28%。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可降解苯并芘的高效降解菌,从长期受苯并芘污染的焦化厂周边土壤和废水中取样,以苯并芘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苯并芘的菌株A18。经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初步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A18在苯并芘溶液浓度为5 mg/L下,28℃振荡培养12 d,苯并芘的降解率达到44.8%。该菌株首次被证实具有降解苯并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多菌灵降解菌XJ-D,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以期用于多菌灵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从长期施用多菌灵农药的葡萄园中分离筛选1株多菌灵降解菌XJ-D,经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和16SrDNA聚类分析等对其进行鉴定。[结果]鉴定菌株XJ-D为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其可利用多菌灵为唯一碳源、氮源进行生长,将其接种在600mg/L多菌灵的无机盐培养基中,11天时多菌灵的降解率达99.0%,平均降解能力为52.87mg/(L·d)。[结论]该菌株在干旱区土壤农药污染修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株,通过富集驯化培养,从江汉油田石油污染土样中筛选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经过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和系统分类。结果分离获得2株石油降解效率较高的菌(分别记为G-40和G-94),初步鉴定G-40为侧孢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G-94为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  相似文献   

6.
李修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2998-3002
[目的]研究蒽降解菌株的生长条件和降解特性。[方法]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以蒽为唯一碳源的菌株A1,经16S rDNA分子鉴定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的培养条件和蒽降解条件进行研究。[结果]A1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0%,pH 6.0,温度35℃,蒽初始浓度40 mg/L。菌株在pH 7~10,最适降解温度30℃,接种量5%时,生长率及降解率均达到最大。盐浓度为1.2%,蒽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降解率达到最大。[结论]该研究可为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油烟污染物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为利用微生物修复被油烟污染的环境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含金龙油的选择培养基,从受油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油烟污染物降解菌,探讨油烟污染物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分离筛选出2株能降解油烟的菌株,命名为KD-1和KD-22株菌株能够不同程度地降解油烟污染物,但混合菌株表现出更强的降解能力,混合菌株对油烟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可达8711%,所选的微生物能利用油类物质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菌体降解油烟污染物的优化条件为:油烟污染物80g/L,NaNO3浓度2g/L,温度40℃,摇床转速220r/min、[结论]所获得的油烟污染物降解菌对于应用生物法治理油烟污染物  相似文献   

8.
张世敏  赵迪  徐淑霞  刘翠翠  吴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30-3631,3715
[目的]筛选高效苯胺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方法]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河南某化工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的高效苯胺降解菌DA-K,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生物学降解特性研究。[结果]DA-K菌株呈革兰氏阴性,细胞为杆状,菌落颜色呈灰白色,初步确定为不动细菌属。通过测定,DA-K菌株生长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30℃,可在苯胺质量浓度为2 5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DA-K菌株在苯胺浓度为1 000 mg/L,pH 6.0,30℃,180 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96 h,苯胺降解率接近80%。[结论]DA-K菌株苯胺降解效率较高,具有实际处理苯胺废水的能力,为构建基因工程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大豆田长期施用乙草胺的土壤为基质,经过富集、驯化,分离到细菌13株;同时,通过平板初筛实验从实验室保藏的160株细菌中筛选到能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15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28株菌对乙草胺的降解能力,共筛选到16株对乙草胺有降解效果的菌株,7 d对50 mg/L乙草胺降解率为1.11%~58.62%,其中菌株L201-4和DD20-1的降解率分别达到58.62%和48.07%。进一步研究了这2株菌在不同乙草胺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 H值及外加碳源量情况下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可为乙草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卓凤萍  高立洪  蔡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017-11019,11069
[目的]筛选烃类污染物降解菌,研究其生长条件。[方法]以石化厂附近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微生物为菌源,煤油作为唯一碳源,经过驯化筛选、分离出对煤油降解效果较好的菌种,并对影响菌种生长的条件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煤油降解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7,盐度2.5%,恒温摇床转速190 r/min。在此条件下,将菌种培养3 d后,煤油降解率达42.6%。[结论]该研究为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杜军  张旭  黄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0-17322
[目的]研究微生物对萘的降解和转化规律。[方法]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萘降解活性较高的细菌菌株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萘降解能力。[结果]从土样A中分离出一株活性较高的萘降解细菌,命名为TN-01,初步鉴定表明其属于短小杆菌属。菌株TN-01有明显的迟滞期,0~15h内生长缓慢,16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22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120h后TN-01对萘的降解率达到80.5%。菌株TN-01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对萘的降解效果较好,当pH值为7.0时,萘的降解率最高;在萘的浓度为1200mg/L时,萘的降解率最高。当接种量为1%时,菌株TN-01生长最好。120h后菌株TN-01对甲苯和蒽的降解率分别为76.8%和79.4%,略低于对萘的降解率。I结论1该研究为治理工业萘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丹  张波  李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179-9182,9185
[目的]筛选出高产漆酶菌株,研究菌株产漆酶对污水中萘是否有降解能力.[方法]采取液体发酵法和气相色谱法.[结果]主要对21个隶属于担子菌的菌株进行了漆酶活性的比较.首先,平板培养进行比较,之后液体发酵的试验方法培养15 d后得到高酶活的菌株,漆酶酶活高(酶活达到1 000 U/ml以上)的菌株有3个,依次是香栓菌(Trametes suaveolens)、灰管层孔菌(Fomes lignosus)和彩绒革盖菌(Trametes versicolor).进一步对香栓菌的漆酶性质进行研究,其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35℃,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通过对其中8种产漆酶菌株对污水中萘(含量)的降解处理,结果表明菌株香栓菌和硬毛栓菌(Trametea trogii)产生的漆酶对污水中的萘降解率均为100%,而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和烟管菌(黑管菌)(Bjerkandera adusta)对污水中的萘降解均能达到50%以上.[结论]得到3株产漆酶酶活较高的菌株.菌株产漆酶对污水中萘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颜立敏  杨春艳  徐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92-14293,14313
[目的]对菌株M生长条件、对硝基苯的降解效果、耐受性和代谢产物的生物毒性进行研究,为硝基苯废水生物降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受硝基苯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的菌株M,采用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硝基苯浓度研究不同pH、温度、接种量、硝基苯浓度对硝基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在pH为7,温度30℃,接种量10%(v/v)的最佳条件下,浓度低于500 mg/L的硝基苯12 h内被菌株M完全降解;浓度为600~700 mg/L的硝基苯24 h内被菌株M完全降解;菌株M对硝基苯的最大耐受浓度为900 mg/L;300 mg/L的硝基苯经菌株M降解后的代谢产物的生物毒性在12 h内逐渐降低直至无毒。[结论]菌株M对硝基苯废水具有快速降解效果,可以对降解进行动力学拟合,为实际废水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模拟渗流槽装置研究地下水中苯、萘、菲3种物质在含水层介质中的迁移规律。[方法]根据污染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及污染特征,用地下水配制的苯、萘、菲3种污染物混合溶液作为试验供水水源,采取侧向补给的方式进行地下水在渗流槽的迁移试验。[结果]苯、萘、菲3种物质在含水层介质中的迁移速率大小顺序为苯萘菲;同时,4种含水层介质对污染组分的阻滞能力大小顺序为粉砂中砂粗砂砾砂;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过程主要受吸附作用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影响。各含水层介质对苯、萘、菲均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微生物降解苯、萘、菲的过程中,反应体系由好氧条件逐渐过渡为缺氧或者厌氧条件,电子受体由原来的O2变成了NO3-N和Fe(Ⅲ)。[结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包括吸附作用和微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3株耐盐细菌(S1 Microbacterium sp.、G12 Zhihengliuella sp.和Y3 Pseudomon putida)对多环芳烃的利用性能,分别测定其在以萘、菲、惹烯和苯并[α]芘为唯一碳源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0、0.5、1.0、1.5 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3株菌在上述培养基中作用7 d后对4种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性能,同时测定出3株菌的生长量并计算出单位细胞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3株菌均能够利用4种PAHs作为碳源,且在无糖的萘-无机盐培养基的中生长量高于其他3种PAHs-无机盐培养基,在萘、菲、惹烯-无机盐培养基的生长量均与含糖量成正比,但0.5、1.0、1.5 g/L葡萄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1.0 g/L葡萄糖时,3株菌对4种PAHs的降解率均可达到最高值,对萘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4.06%(S1)、70.56%(Y3)和50.98%(G12),对菲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9.66%(S1)、45.87%(Y3)和38.29%(G12),对惹烯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6.13%(S1)、61.31%(Y3)和56.20%(G12),对苯并[α]芘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9.42%(S1)、65.79%(Y3)和65.01%(G12)。研究表明,3株菌对4种PAHs单个细胞降解速率均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呈剂量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环境条件与磺胺二甲嘧啶降解之间的关系,为评价磺胺二甲嘧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常用兽药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以及土壤含水量、微生物、光照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光降解和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只占很小的比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明显加快了磺胺二甲嘧啶残留的降解速率。[结论]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等方法加速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以降低其对环境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再生水中典型PAHs垂向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模拟灌溉条件下,再生水中典型多环芳烃的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土柱模拟试验,以再生水中多环芳烃萘、菲、芘为对象,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典型土壤为试验介质,对再生水连续灌溉时多环芳烃的迁移情况以及土柱出水中DOM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实际土壤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不能单纯用土壤有机碳含量很好地描述,组成复杂的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增强,萘的实际阻滞因子超过理论值约7倍;多环芳烃在非均质介质中的迁移存在界面效应,土壤有机碳含量差距越大,界面效应越明显;孔隙水流速以及孔隙尺寸增大,会造成固相上多环芳烃的解吸,发生二次迁移。微生物活动能促进多环芳烃的迁移。[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基于地下水质量安全的再生水灌溉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03-11704
[目的]研究房屋白蚁预防药剂毒死蜱和联苯菊酯在合肥地区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法]以毒死蜱和联苯菊酯为供试药剂,研究白蚁预防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性.[结果]添加浓度为50mg/kg时,毒死蜱和联苯菊酯的回收率分别为96.90%和93.25%,变异系数分剐为2.76%和4.02%、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可以分为先快后慢2个阶段,而联苯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2种药剂的降解速度都较快,但联苯菊酯的降解速度比毒死蜱慢,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9.68d,联苯菊酯的半衰期为94.96d。由2种药剂的降解方程计算得联苯菊酯的有效期为911d,毒死蜱的有效期为478d。[结论]该研究为白蚁防治药剂在房屋白蚁预防工程中的合理应用、安全性评价以及制定行业质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方新  王志学  于淼  吴红艳  冯健  宗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69-15670
[目的]以使用秸秆降解专用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理化性质、微生物及酶活变化。[方法]观测不同时期土壤真菌变化,测定哈茨木霉的定殖率以及栽培前后土壤养分、酶活变化。[结果]使用秸秆降解专用菌后土壤中哈茨木霉有效菌数明显增加,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明显提高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含量。[结论]秸秆降解专用菌能促进作物对土壤中磷素、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并且能提高哈茨木霉定殖率,促进秸秆较快降解,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