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铁男  郭宏钰 《中国骨伤》2001,14(10):625-625
我院自 1996年 10月~ 1999年 10月间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 6例中男 10 0例 ,女 2 6例 ;年龄 2 1~ 5 4岁。骨折性质 :开放性 3 6例 ,闭合性 90例 ;骨折部位 :胫骨中段 3 7例 ,中下段 89例 ;骨折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10 6例 ,行跟骨牵引12例 ,手法闭合复位后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8例。 12 6例病人骨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痛、压痛、异常活动 ,患肢功能障碍。X线片示 :骨端硬化、髓腔封闭或骨端萎缩疏松 ,中间存在较大间隙 ;或两骨折端相互间形成杵臼状假关节 ,骨端硬化。2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外固定器加微创植骨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观察其疗效。方法:运用外固定器行胫骨复位加压固定,对骨折不,连接处用磨钻磨除骨折端纤维及硬化骨质,行骨折端闭合植入微粒松质骨。结果:17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全部病例经1年以上随访,骨折合部愈合,愈合时间在3个月-6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器加微创植骨,骨折固定牢稳,不破坏断端血运,有利于骨的修复,创伤小,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探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45例长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手术取出原内固定.重新复位,选用坚强合适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断端,植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及自体髂骨,对于骨质缺损较多者同时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术后随访5~20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至随访时43例达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钢板及髓内钉松动、折弯。其中2例患者活动时肘关节疼痛,1例活动范围在0°~120°之间,1例活动范围在0°~90°之间;1例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外展范围0°~80°;1例患者活动时膝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在0°~60°之间。结论内固定不牢固、骨质缺损是长骨干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提高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坚强的内固定,术中充分植骨及植入成骨活性物质,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2079-2082
胫骨远端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是胫骨骨折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其病因繁多,治疗复杂且困难。本文就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交锁髓内针自 2 0世纪 60年代末出现到 70年代推广 ,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因其具有方法简单、疗效确切、适应症广等优越性而更加普及。笔者从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2月采用交锁髓内针固定治疗11例胫骨骨折不愈合 ,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3 3~ 5 6岁 ,平均44 .5岁。骨折部位均在中下 1/3处。第 1次手术时间为伤后 1d~ 2周 ,平均 5d。第 1次手术时间到第 2次手术时间为 7~ 12个月 ,平均9个月。第 1次手术为内固定 ,包括加压钢板、“V”型针及Endrr钉等。2 治疗方法 首先取出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不愈合治疗中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和手术技巧,并分析其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共采用交锁髓内钉合并植骨术治疗32 例胫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其中男性22 例,女性10 例,年龄27~48 岁,平均年龄33 岁.术前,2次手术的5 例,1次手术的27 例.踝前板固定的8 例,解剖板固定的6 例,普通钢板固定的3 例,加压钢板固定的8 例,外固定架固定的7 例.术中有一助手把持描准器,抵消重力影响使之与胫骨冠状面平行,确保锁钉一次成功.结果对32 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静力固定改动力固定的时限选择、交锁髓内钉的特点以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分析.术后12~16周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固定,术后7~11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所有病例双下肢等长,负重无疼痛,无跛行,关节功能正常.结论交锁髓内钉合并植骨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适应证宽,对血运破坏小,及时改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使应力轴线上的骨痂及植入物不断加强和改造,骨折愈合牢固,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吴峰  王志远  何仁荣 《中国骨伤》2002,15(8):477-478
我科从1998年~2001年5月共收治内外固定失效引起的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40例,均作切开复位植骨术后采用组合式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滑槽植骨加松质骨移植联合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不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其治疗十分困难,应予以重视。我院自1996年4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胫骨骨不连患者18例,均采用滑槽植骨、松质骨移植加坚强外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取得较好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所有病例均由外院转来。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1~67岁,平均34岁。左侧10例,右侧8例。骨不连时间6~18个月。从受伤至行滑槽植骨术平均时间约11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砸伤4例,摔伤2例。受伤后前期处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3例,螺钉内固定3例,…  相似文献   

9.
胫骨骨折手术治疗后不愈合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新明 《中国骨伤》2002,15(11):661-663
目的 探讨胫骨骨折因手术治疗所致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589例胫骨骨折(包括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加压钢板内固定320例,其它固定方法269例,包括外固定架100例;其中121例行骨膜旋转移植,87例行带蒂或带血管复合组织皮瓣移植,112例行腓骨截骨术,97例行植骨术。结果 589例胫骨骨折仅13例发生骨不愈合,6例为坚硬的加压钢板取出后原骨折处再次发生骨折。其余均达骨性愈合,随访平均24个月。结论 正确选择内外固定装置及安放位置,保护好邻近骨膜并作骨膜放旋转移植,必要时作腓骨截骨术,胫骨中下段骨折常规植骨,胫骨骨不愈合和再骨折发生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0.
胫骨不愈合及其治疗:附1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带肌瓣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形成骨桥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带筹办共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前肢指深屈肌转位对桡骨下段12mm骨缺损区,分带血供肌瓣复合BMP组和单纯BMP组进行观察检测。结果:以带血供肌瓣复合BMP修复骨缺损,3周时肌瓣内可触及串状团块,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沿肌间隙分布。6周时骨桥已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软骨溶解区有大量编织骨形成,已出现骨髓腔并与宿主骨髓腔再通,肌纤维被增殖的间充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MP2在hBMSCs和hUVECs体外联合培养系统中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选用第三代hUVECs、hBMSCs细胞以及经BMP2特异性静默干扰处理的hUVECs细胞建立联合培养体系.观察不同培养组单独hBMSCs组、hUVECs与hBMSCs细胞联合培养组以及经BMP2蛋白静默干扰处理hUVECs与hBMSCs细胞联合培养干扰组中BMSCs数量,运用酶活性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对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在BMP2静默的hUVECs联合hBMSCs培养干扰组观察到随BMP2蛋白分泌减少,hBMSCs的细胞数目下降,但仍高于单独hBMSCs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培养体系中运用RNA干扰技术静默血管内皮细胞对BMP2的表达后,联合培养干扰组内hBMSCs对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在同一时间点表达低于联合培养组,但仍然高于单独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培养体系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BMP2在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pAd-Easy制备融合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4/7(BMP-4/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转染兔骨髓幕质干细胞(BMSCs),检测BMP-4/7的成骨活性.方法 采用RT-PCR一步法和基因重组法,从胎盘组织中克隆BMP-4和BMP-7成熟肽cDNA,获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pGEM质粒中;从pGEM-BMP-4/7质粒中切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在大肠杆菌内重组,在293细胞中构建AAV-BMP-4/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采用SDS-PAGE电泳榆测BMP-4/7融合基因蛋白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融合基因BMP-4/7在BMSCB中的表达.AAV-BMP4/7转染兔BMSCs细胞7、14 d后,行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测定,观察成骨活性,以非转染组作为对照. 结果成功构建高滴度的携带BMP-4/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BMP-4/7.AAV-BMPd/7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可见29~830 KD蛋白带,大多数蛋白存在于包涵体内.ELISA检测显示经AAV转染的BMSCs中BMP-4/7蛋白有表达,随着转染MOI值的增加,BMP-4/7蛋白的表达增高(P<0.01).AAV-BMP4/7转染细胞后,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并与转染后诱导培养的时间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融合基因BMP-4/7可提高BMPs表达水平,有成骨活性,通过AAV可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4.
将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用于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探讨应用方法,观察修复效果。在51只成年兔股骨的髌髁关节面上制造5mm×10mm的骨软骨缺损,深3~5mm。缺损内分别填充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物(BMP/FS)、BMP、FS,植入物均用自体游离骨膜覆盖,并设单纯骨膜覆盖缺损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BMP/FS组,8周时软骨下骨再生已完成,12周表层新生软骨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15.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异体骨段移植愈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异体骨段移植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兔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异体骨,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均用髓内针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2、3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MP在异体骨愈合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BMP表达与体骨相似,移植骨段BMP表达阴性,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新生编织骨BMP表达活跃,成熟板层骨BMP表达减弱(P<0.01)。结论:异体骨移植愈合中骨吸收和骨诱导是同时,骨诱导在异体骨愈合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骨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在骨膜细胞体外培养中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取材于成人胫骨骨膜,常规细胞培养法行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BMP7加成骨细胞培养辅助剂和单纯成骨细胞培养辅助剂,相差显微镜观察骨膜细胞形态特征.每组分别在第5、10、15、20天设3个样本,采用ALP试剂盒法及钙结节Von Kossa染色法分别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ALP和钙结节的表达情况.结果 骨膜细胞在体外生长良好,实验组和对照组形成的成骨细胞增殖良好,形态一致.细胞早期呈梭形,饱满透明,立体感强;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后期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由BMP7诱导的骨膜细胞的成骨标志物ALP和钙结节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膜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和再生能力,BMP7在体外培养中具有明显增强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雌激素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4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雌激素对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BMP—4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8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OVXE1组为卵巢切除后1d开始雌激素替代治疗;OVXE2组为骨折后雌激素替代组;OVX组为雌激素缺乏组;SO组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动物在一侧胫骨中段造成骨折模型;各组动物分别在骨折后1、2、3、4、5、6、7、14、28d处死取材;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用地高辛标记的BMP-4 cDNA探针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实验结果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动物骨折后1—3d,骨折周围血肿及组织内BMP—4 cRMA检测为阳性,从第4d开始为阴性。OVX组的BMP—4 mRNA表达较任何一组都明显增多(P<0.05);SO组及OVXE1组最少。结论:BMP—4主要在骨折愈合早期起作用。雌激素对BMP-4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将BMP—4基因的表达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可能是雌激素调节骨折愈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十分完全,其修复常无瘢痕残留。骨组织之所以有如此完美的愈合能力,是因为骨骼组织内存在有成骨因子,即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因其直接诱导软组织成骨而受重视。本文应用BMP4cDNA探针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内BMP4基因表达的定位与分布,探讨BMP4基因表达在闭合性骨折愈合外骨痂形成中的作用。用64只健康SD大鼠制备闭合性胫骨骨折动物模型。分别于骨折后12小时、1、3、5、7、9、14及28天取材。取材后行恒冷切片,用地高辛素标记的BMP4cDNA探针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大鼠骨折后12小时~3天,骨折周围血肿内细胞及肌肉中新出现的间充质细胞内BMP4mRNA表达检测为阳性信号。表明创伤激活BMP4mRNA的表达,并呈区域性参与骨折的修复,也说明骨折血肿及周围软组织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se the clinical use of commercial BMP2 (Infuse) and BMP7 (Osigraft) based bone device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efficacy of low BMP6 doses in a novel whole blood biocompatible device OSTEOGROW.

Methods

Complications from the clinical use of BMP2 and BMP7 have been systemically reviewed in light of their role in bone remodeling. BMP6 function has been assessed in Bmp6-/- mice by μCT and skeletal histology, and has also been examined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 and osteoclasts.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STEOGROW have been assessed in rats and rabbits.

Results

Clinical use issues of BMP2 and BMP7 have been ascribed to 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ole in bone remodeling at the time of device development for clinical trials. BMP2 and BMP7 in bone devices significantly promote bone resorption leading to osteolysis at the endosteal surfaces, while in parallel stimulating exuberant bone formation in surrounding tissues. Unbound BMP2 and BMP7 in bone devices precipitate on the bovine collagen and cause inflammation and swelling. OSTEOGROW required small amounts of BMP6, applied in a biocompatible blood coagulum carrier, for stimulating differentiation of MSCs and accelerated healing of 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s in animals, without bone resorption and inflammation. BMP6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osteoclasts derived from HSC, while BMP2 and BMP7 increased their number.

Conclusions

Current issues and challenges with commercial bone devices may be resolved by using novel BMP6 biocompatible device OSTEOGROW, which will be clinically tested in metaphyseal bone fractures, compartments where BMP2 and BMP7 have not been eff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