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意义]从搜索情境、搜索策略和行为路径三个方面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时的移动搜索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这一垂直类APP上的信息行为特征。[研究设计/方法]招募40名用户作为实验被试,通过结构化日志的方法,获取用户在20天内使用社交媒体APP移动搜索时的行为数据、情境信息等,揭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进行移动搜索的行为特征。[结论/发现]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移动搜索的时长总体较短,搜索地点分布较为集中。在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用户的移动搜索任务以信息类为主,移动搜索动机的分布较为平均,不同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间存在不同的关联。社交媒体用户在初始搜索后,会发生继续搜索、分享搜索结果等行为,并伴随着APP交互路径的转移。[创新/价值]聚焦了用户在社交媒体APP上的搜索行为,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搜索行为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在移动搜索日趋普遍和手机应用(APP)数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用户移动搜索行为与APP交互之间的关联,可以掌握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搜索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搜索服务。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15天的手机日志挖掘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移动搜索会话、查询式与APP交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搜索时间、搜索主题与APP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移动搜索会话中,会较多地发生与其他APP的交互,其搜索途径更加丰富,查询式提交过程中的跨应用特征较为明显;大学生使用不同APP以及搜索不同主题信息时,搜索持续时长存在差异;大学生搜索参考类、购物类等信息时会偏向使用垂直类搜索引擎,而使用浏览与搜索类APP和社交类APP时,搜索主题十分广泛;大学生对同一主题类型信息的搜索,搜索时间不同也会影响APP的使用类型。图7。表2。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用户检索中经常面临不同程度的信息搜寻困难,为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改进检索系统,需要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度量信息搜寻的困难程度。[方法/过程] 将用户为查询而付出的行为及时间代价作为其信息搜寻困难的体现。按照用户在会话中的行为模式划分会话类型,将查询需求被满足且代价最小的会话类型作为比较基准,用基准会话的代价衡量其他会话类型的困难程度。为优化代价的表达模型,对搜寻代价的行为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用因子分析选择独立性、区分度好的行为特征进行建模。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日志和搜狗日志为数据集比较学术搜索与通用搜索环境,以及不同会话类型所代表的探索过程中,用户的信息搜寻困难度。[结果/结论] 在本文所度量的两种搜索系统中,用户面临的信息搜寻困难度分别为2.30和1.57,学术搜索中的困难高于通用搜索。在两种体现学术探索过程的会话中,困难度分别为2.35和4.13。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概括具有多种影响因素的搜索困难,并能用于不同类型会话和搜索环境,丰富了检索系统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搜索场景的多元化,移动搜索中跨APP行为逐渐成为近年来信息检索领域关注的话题。现有研究中相关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还较少,文章通过借鉴现有成果,从多维度情境要素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理论模型,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展开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研究框架。[结果/结论]文章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移动搜索跨APP行为模型,该模型从搜索行为、搜索平台、用户要素、环境要素四个情境维度描述用户行为,并探讨了基于这一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利用真实用户实验的数据对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说明,讨论了该模型对提升用户移动搜索跨APP体验的应用价值,提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预测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移动图书馆WAP和APP用户检索行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对比用户在使用WAP和APP这两种方式访问移动图书馆时的检索行为,为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某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移动端日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搜索会话、查询式、高频关键词以及检索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发现用户更多地是使用WAP访问移动图书馆,相比之下,在使用APP访问移动图书馆时,用户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少的查询来结束搜索会话;使用这两种方式查询的高频关键词所属领域有很大的相似性,中文检索多集中在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简单检索是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时使用的主要检索方式,通过WAP访问的用户选择其他检索方式的比率要大于通过APP访问的用户。  相似文献   

6.
多会话网络购物商品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浏览、检索行为及其行为序列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指导购物网站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方法/过程] 基于某电商网站1 993名用户的11 514个购物任务的网购访问日志,在识别多会话网购任务的基础上,对用户在经多个会话进行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顺序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其典型的行为模式。[结果/结论] 当会话数量为8个及以下时,用户的浏览和搜索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且前4个会话发生时是用户做出购物决策的关键阶段;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存在6种典型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分别有不同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可为电商网站设计导航和推荐策略、制定营销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用户移动搜索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搜索日趋普遍,搜索策略成为用户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用户搜索策略研究包含查询式和搜索会话的统计分析,以及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搜索情境来分析原因。本研究通过非受控实验的方式,对大学生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查询式构造、搜索会话中的查询式及搜索会话的其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移动环境下大学生用户习惯使用多种语言组配进行搜索;搜索信息的主题类型存在聚焦现象;移动搜索更加便捷,大学生用户通过更短的查询式、搜索会话便可满足其信息需求;大学生用户会通过多种策略,在手机上执行较为复杂的搜索任务;其搜索活动会引发其他后续活动。研究大学生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搜索策略,可了解其搜索行为特征,有助于搜索引擎服务商提供更符合其搜索习惯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其信息需求,提高搜索效率。图11。表5。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8.
认为移动搜索用户行为特征与规律的发现,对移动搜索服务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国内某大型学术类网站一批包含300余万条有效记录的日志数据,分析查询串、搜索时间的分布、搜索会话、移动搜索设备终端等我国移动搜索用户行为的基本特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PC搜索相比,移动用户的查询时间分布更均匀,会话更短,使用查询推荐比例更少,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用户搜索更频繁。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探究健康信息用户探索式搜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状态以及变化,厘清在探索式搜索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变化路径,消极情绪的来源,情感应对技能对调节探索式搜索过程中消极情绪的作用。[方法/过程]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采用ACS指标测量被试的情感应对技能,采用日内瓦评估问卷测量用户的情感状态。[结果/结论]在搜索过程中,健康信息用户情感变化路径有三类,情感成分伴随着用户的搜索与学习阶段而变化,搜索过程中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知识和经验、外界信息环境和认知能力三个方面,情感应对技能高低在用户搜索行为指标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其作用主要反映在抑制消极情绪方面的努力程度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以信息采纳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对移动UGC社区用户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察UGC信息采纳在遵循当前的信息采纳意愿理论方面是否存在特异性。[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网络问卷对移动UGC社区用户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用户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及其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论/发现]在移动UGC社区中,健康信息采纳的一般过程受到用户行为态度的影响;用户的声誉赋予行为直接影响后续用户的健康信息采纳意愿;感知知识共识能为移动UGC社区用户对健康信息的价值判断提供帮助。[创新/价值]丰富了当前有关移动UGC社区和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证实了行为态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析了声誉特征和感知知识共识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团购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的产业形态,研究移动网络团购APP信息采纳行为对推动移动信息消费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建立移动网络团购APP信息采纳行为概念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信息人是移动网络团购APP信息采纳行为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对移动团购APP信息采纳态度均产生正向影响,信息采纳态度对信息采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移动环境下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开发APP软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丹  马乐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1):91-98
[目的/意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特性,研究可穿戴设备的特性对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问题,为推广发展可穿戴设备的信息搜索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分析已有的信息搜索行为理论和模型,进而构建可穿戴设备对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假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验证模型假设。[结果/结论]数据检验发现模型中提出的假设均成立,即可穿戴设备所具有的4个特性对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研究用户通过移动端与桌面端设备访问图书馆OPAC过程中的后续点击行为差异,丰富目前关于图书馆OPAC的研究,同时可以为日后改善图书馆OPAC功能与界面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 以国内某高校图书馆OPAC后台日志为基础,采用日志挖掘法对移动端与桌面端的用户后续点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 移动端与桌面端用户在后续点击行为个数、首次点击行为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在翻页深度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很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公共检索和非公共检索计算机上进行OPAC检索的行为共性与差异。[方法/过程]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OPAC日志数据为例,对图书馆内公共检索计算机和馆外典型非公共检索计算机产生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从基本特征、一次检索会话内的检索行为特征两方面,对两类计算机用户的OPAC检索行为进行比较。[结果/结论] 公共检索计算机用户与非公共检索计算机用户在关键检索行为的表现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括检索点与高级检索功能的使用、一次检索会话内的提问调整方式等。同时,两类用户在一次检索会话的提问次数、持续时间、两次检索会话时间间隔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研究网络环境中学术用户的探索式搜索行为特征,设计专业的信息服务策略,帮助馆员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提高服务的准确率。[研究设计/方法]以探索式信息搜索的3个不确定性为核心,整合探索式搜索行为的知识构建、问题情境与认知阶段,分析用户的领域知识和搜索技能对探索式搜索行为的影响。[结论/发现]根据先验知识集合将学术用户分为4种类型,结合用户搜索过程中的不确定种类与认知阶段,分别提供基础型、辅助型、辅导型和专业型服务。[创新/价值]围绕探索式搜索行为的不确定性,提出探索式搜索行为的认知过程框架及分类型分阶段信息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刘鲁川  孙凯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134-14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移动搜索已经成为用户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新热点。文章以此问题为背景,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于扩展的ECM ISC得到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理论模型,以期概括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微观机理。该模型归纳移动搜索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等外生因素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以及期望确认的影响;用户的自我功效等个体特性对其持续使用意图的影响;促成因素等对其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与满意度、用户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等内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学习型搜索关注学习在搜索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建构信息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桥梁,以期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信息搜索系统的资源优化和功能设计,支持用户更加深入和持久地学习,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学习型搜索行为过程的元认知调控活动展开分析,刻画和揭示了用户信息行为和学习行为表征背后的控制调节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方法/过程]研究招募了来自北京大学的30名学生,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他们完成真实自备的学习型搜索任务过程中的元认知调控活动进行了数据收集,并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展开质性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识别了获取目标意识、获取操作策略、选择标准意识、选择判断依据、处理目标意识、处理操作策略6个元认知调控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学习型搜索行为过程中用户元认知调控的概念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从微观视角剖析学习型搜索行为过程各阶段的元认知调控活动特征;从宏观视角梳理了用户在学习型搜索全过程中发散式和收敛式两种不同的元认知调控特征模式。该模型的构建为后续元认知调控活动的相关探索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启发支持学习的搜索系统的功能优化与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设计和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旨在分析协同搜索用户在信息搜索任务过程中的交流内容与模式,从而理解协同搜索用户的关注重点与搜索过程。[研究设计/方法]基于书籍交互检索平台(CLEF-Social Book Search)设计实验,共招募18名被试完成两种搜索任务,通过录音记录对话并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总结交流内容特征和模式。结合任务类型、认知类型组合、服务器记录的搜索交互行为日志以及问卷收集的搜索体验进行了探索分析。[结论/发现]从交流内容上看,协同搜索用户主要理解与评判书目信息、商讨搜索任务计划;比起认知类型不同的用户,相同认知类型的用户在操作交互方面交流更多,在评判决策方面交流较少。交流模式依据讨论内容比重可分为理解评判型、评判主导型、均衡交流型三种,评判主导型用户的任务完成满意度最高。[创新/价值]协同搜索用户的交流反映出搜索过程中需要与同伴商讨协同的焦点,也是需要系统提供协助的重点,给协同搜索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针对协同搜索的交流内容设计的编码系统对相关的协同交流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鉴于已有基于点击流的用户模型大多简单地采用页面类型序列代替行为序列,提出一种根据点击流访问页面序列到用户行为的映射方案,解决用户行为建模的问题。[方法/过程] 本文在分析网页URL参数、页面内容等特征的基础上,以81 759个电商用户会话为测试样本,提出并实现从页面到用户行为的映射方法,给出一种依据原始日志建立用户行为序列来描述会话的方案。[结果/结论] 分析反映出在会话层面上已有研究不易得到的行为特征,得到6类具备不同行为模式的会话:功能探索会话、卖家管理会话、营销推动会话、资料管理会话、商品浏览会话、检索依赖会话。基于点击流对用户会话建模,可以得出用户会话中行为序列特征,对实现准确营销与推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依据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入探究信息搜索的有限理性特征,试图深入揭示用户信息搜索过程中的决策行为规律,为精准分析、评估与预测信息搜索用户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持。[方法/过程] 在阐述前景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以验证用户信息搜索的参照依赖、风险偏好逆转、损失规避、敏感度递减及框架效应。[结果/结论] 用户的信息搜索有限理性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用户在信息搜索时,存在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参照依赖,且面临获利前景时,有风险规避倾向,而面临损失前景时,有风险追求倾向;延迟比提前完成任务的感受更剧烈,符合损失规避特性,且越远离参考点,决策者感受边际变化越少,具有敏感度递减特性;同时,框架效应明显,呈现出正框架风险避免和负框架风险寻求特征。这为利用前景理论进行用户信息搜索行为解释与预测提供了实验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