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微波再生活性炭的工艺参数,并利用活性炭对含酚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结果表明,微波再生后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当微波功率为300 W,再生时间为80 s的再生活性炭对苯酚的处理能力最高,COD去除率达70.3%,A270 nm去除率为98.77%,而新鲜活性炭对苯酚的去除率中其COD去除率仅为67.83%,A270 nm去除率为94.35%。活性炭经过微波一次再生后,对苯酚的5次吸附处理能力均高于新鲜活性炭的处理能力;再生二次后,其对苯酚的处理能力与新鲜活性炭的处理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简称ACF)处理含酚模拟废水的静态吸附最佳工艺条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并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了ACF和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CF对苯酚的吸附容量为248mg/g,吸附饱和后经多次再生吸附容量几乎不变,吸附性能比活性炭好。室温时,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向100mL浓度282mg/L的含酚模拟废水投加活性炭纤维0.5g,恒温振荡30min,苯酚去除率可达91%。  相似文献   

3.
采用载铜活性炭(Cu/GAC)吸附含酚废水。考察吸附效果、动力学、工艺条件以及再生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微波辐射活性炭(MW/GAC)、载铁活性炭(Fe/GAC)和原始活性炭(GAC),Cu/GAC处理含酚废水的效果更显著;Cu/GAC对对硝基苯酚(4-NP)和苯酚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在酚质量浓度为200 mg/L、试验用水量为200mL、溶液初始pH值为6.0±0.2、Cu/GAC投加量为10.0 g/L、温度为25.0±0.5℃、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优化条件下,4-NP和苯酚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2%和89.5%;炭的投加量、酚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和溶液初始pH对Cu/GAC处理含酚废水均有较显著的影响;经6次再生后,Cu/GAC仍保持较好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活性炭吸附酚类物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理,简述了近几年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的相关实践,并对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制备、表面改性,吸附饱和活性炭的再生技术、与其它水处理技术联合使用的情况等进行了归纳。认为对于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的技术应用,需要在高效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基础上,探索最佳的吸附处理工艺技术,并与其它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含酚废水对环境和生物有较大危害,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废水。活性炭作为良好的吸附剂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也常被用于吸附处理含酚废水。最新的研究集中于开发利用各种含碳原材料,并探究活性炭制备和改性方法,以改善活性炭对酚类的吸附性能。部分机理研究则关注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及其对吸附酚类性能的影响。本文从活性炭的制备和改性出发,归纳整理活性炭吸附酚类的特性和机理,分析吸附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推论和展望。分析表明含碳量高的原材料适合制备活性炭,尤其是含碳废弃物。活性炭的苯酚吸附性能受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的共同影响,这对于活性炭的制备和改性有指导意义。活性炭吸附苯酚的具体应用中,需要控制粒度、pH、温度、吸附时间和竞争吸附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泉州市污水处理厂生化池污泥为主要原料制备污泥活性炭,研究其对含酚废水的吸附效果,考察了污泥活性炭添加量、振荡时间、反应温度、p H、初始浓度对含酚废水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活性炭的碘值为530 mg/g,吸附含酚废水的最佳条件为:污泥活性炭添加量为15 g/L、吸附时间为70 min、p H为6、温度为25℃、初始浓度为10 mg/L对苯酚溶液去除率最佳可达97.9%,符合Frenndlich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对活性炭纤维吸附废水中的酚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吸附等温线,考察了活性炭纤维的用量、苯酚浓度,以及过柱流速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苯酚的动态吸附容量为256 mg/g随着活性炭纤维用量的增加,处理水稳定时间延长;苯酚浓度越高,穿透时间越短;过柱流速越大,穿透时间越短;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纤维再生后,吸附容量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活性炭纤维(ACF)吸附法处理含苯酚模拟废水,通过间歇静态吸附,测定了室温下苯酚初始浓度及吸附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该吸附等温过程,苯酚在ACF表面发生多分子层物理吸附;苯酚由溶液主体传递到ACF表面为传质控制步骤。利用超声碱洗方式再生饱和吸附剂,再生后ACF对苯酚吸附容量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9.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李 健, 张惠源, 尔丽珠(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天津 300457)DevelopmentofTreatmentTechnologyforElectroplatingWasteWaterContainingHeavyMetal( )LIJian,ZHANGHui-yuan,ERLi-zhu2.4 吸附法2.4.1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工艺简单,装备制造便宜,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应用且比较成熟的方面是电镀工业上处理含铬废水、含镉废水、含铜废水和铜氰废水等[29~31]。活性炭适用范围广,能除去大多数重金属、有机物和生物分子。但是活性炭再生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出水水质也很…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浓硫酸改性活性炭作吸附剂,研究其对模拟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35℃,含酚废水初始浓度0.8 g/L,改性活性炭用量1.0 g,吸附时间20 min的条件下,改性活性炭对水中苯酚的去除率达到96.2%,相对于未改性的活性炭,其吸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且该吸附剂重复使用5次后的去除率仍达70.0%。实验证明,浓硫酸改性的活性炭可作为优良的吸附剂处理废水中的苯酚。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条件下苯酚在NKA-Ⅱ树脂上的吸附相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苯酚在常规条件 (以水作为流体 )下在极性、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了“苯酚 +NKA -Ⅱ树脂 +超临界CO2 ”体系的吸附相平衡关系 ,测定了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超临界吸附等温线 ,考察了超临界条件下乙醇作为添加第三组分的对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苯酚在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要远大于在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 ,在超临界条件下 ,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量远小于在常规条件 (如水作为流体 )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量 ,而且乙醇的添加又将能改变超临界吸附相平衡 ,使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进一步减少 .可以利用这些特性开发超临界流体再生吸附剂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苯酚在常规条件 (以水作为流体 )下在极性、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了“苯酚 +NKA -Ⅱ树脂 +超临界CO2 ”体系的吸附相平衡关系 ,测定了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超临界吸附等温线 ,考察了超临界条件下乙醇作为添加第三组分的对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苯酚在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要远大于在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 ,在超临界条件下 ,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量远小于在常规条件 (如水作为流体 )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量 ,而且乙醇的添加又将能改变超临界吸附相平衡 ,使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进一步减少 .可以利用这些特性开发超临界流体再生吸附剂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李晶  李忠  康忠贤  奚红霞  夏启斌 《化工学报》2008,59(8):2035-2040
主要研究了自行合成的3种吸油烟材料以及商用G-1651树脂表面的吸附自由能特殊能分量对其表面吸附油烟性能的影响。用反相气相色谱IGC测定了自行合成的聚丙烯酸异丁酯(PIB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MMA-BMA)和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PLMA-2-EHMA)3种吸油烟树脂以及商用G-1651树脂表面的吸附自由能特殊能分量。实验结果表明,4种聚合物的吸附自由能特殊能分量大小如下:G-1651 树脂PIBA>PMMA-BMA>PLMA-2-EHMA。4种树脂吸附油烟能力的大小顺序与其极性大小顺序恰恰相反,即PLMA-2-EHMA > PMMA-BMA > PIBA >G-1651树脂。这是由于油烟中的主要成分都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因此,材料表面的吸附自由能特殊能分量值越大,吸附质与吸油烟材料表面形成的吸附越牢,吸油烟材料吸附油烟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测定及表征吸附树脂极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DA-201极性树脂、AB-8弱极性树脂和D-101非极性树脂分别填充高效液相色谱柱,以去离子水为流动相,葡聚糖为示踪剂,流速1.0 mL/min,柱温30℃,测定树脂的极性。结果表明,正丁醇、乙醇均可作为单一探针分子,流出顺序可定性表征吸附树脂极性:DA-201极性树脂AB-8弱极性树脂D-101非极性树脂;采用乙醇/甲醇作为探针分子组,通过相对极性法计算,得到3种吸附树脂的定量极性值:DA-201极性树脂极性值100,AB-8弱极性树脂极性值18,D-101非极性树脂极性值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0%。方法稳定可靠,可以有效表达吸附树脂的极性。  相似文献   

15.
超声场中苯酚在NKAⅡ树脂上脱附扩散系数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 言超声波是一种频率大于 2 0kHz的电磁波 .它可以强化质量传递过程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转化率、改变反应路径[1,2 ] 以及促进微生物的转化[3] .因此 ,它在化学化工以及环境领域内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 ,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是环境声化学工程 .例如 ,Riera -Francode等[4 ] 应用高强度超声场促进气固悬浮物中固体微粒的凝聚 ,从而强化气固分离 ;Okada[5] 采用施加超声波能明显影响某些溶质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柱中的保留时间以提高分离效率 ;Neis[6 ] 和Suri等[7] 研究使用超声波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  相似文献   

16.
以栾树叶多酚提取物为原料,比较了7种大孔树脂对栾树叶多酚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效果,结果表明AB-8树脂性能最佳,其24h静态吸附量为13.74mg/g,解吸率为98.35%,3h内达到吸附平衡与解吸平衡。AB-8树脂动态吸附较佳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4g/L,上样液pH值为6,在此条件下吸附率为88.21%,动态洗脱较佳条件为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为60%,洗脱速度为1mL/min,解吸率达到89.91%,在该条件下栾树叶总多酚经AB-8树脂纯化后,质量分数由50.36%增加到72.37%,回收率为86.83%。  相似文献   

17.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石榴皮多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茜  贾冬英  姚开  何强 《精细化工》2007,24(4):345-349
从D3520、D4020、AB-8、D140、D141、D160、DM-301、DA-201、SAD-7和D101大孔吸附树脂中筛选出D141树脂,研究了其对石榴皮多酚的静态与动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结果表明,D141树脂对石榴皮多酚的饱和吸附量为19.86 mg/g(干树脂),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吸附时间为5 h,适宜解吸剂为体积分数70%的乙醇溶液;以质量浓度9 mg/mL的石榴皮提取液上柱,流速为1.8~2.0 BV/h时,树脂的多酚穿透吸附容量为39.42 mg/g(干树脂),2.5 BV体积分数70%的乙醇溶液可将吸附于柱上的石榴皮多酚完全洗脱。以该条件纯化石榴皮多酚提取物时,纯化样的收率为15.4 g/100 g(石榴皮),多酚质量分数从34%提高到76.34%。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6种聚苯乙烯型大孔树脂对鳕鱼排活性肽的吸附能力,并研究了各因素(温度、pH、吸附物浓度、料液比等)对树脂吸附特性的影响. 通过动态吸附与解析实验,探讨了DA201-C树脂对鳕鱼排活性肽脱盐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DA201-C树脂对鳕鱼排活性肽吸附能力最强,在温度25℃、pH 4.0、溶液浓度10 mg/mL、料液比(树脂质量与活性肽体积比)2 g/mL的条件下,吸附率最高为84.7%. 在动态吸附解析实验中,多肽的脱盐率为98.1%,回收率为90.3%. 且脱盐后的多肽同样具有促进脾细胞增殖活性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对苯酚在NKAⅡ树脂上吸附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苯酚水溶液/NKAⅡ树脂吸附体系为实验对象,研究超声波对液固吸附平衡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在超声场和无超声场条件下,苯酚在NKAⅡ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报道了在超声场条件下苯酚在高聚物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场作用下的吸附平衡等温线要低于在常规条件下的吸附等温线,超声场强度越大,苯酚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就越小。向吸附体系施加超声场,会导致吸附体系的温度升高。超声场对吸附平衡的影响是由超声场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所引起的,而后者的影响要大于前者。向液固吸附体系添加乙醇或乙酸乙酯作为第三组分,能进一步使体系的相平衡关系朝着吸附量减少的方向移动,这种变化在超声波场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张琳  杨磊  牛卉颖  祖元刚 《化工学报》2008,59(3):607-614
通过对11种国产大孔树脂对文多灵、长春质碱和长春碱的静态吸附容量和解吸率等指标的考察,筛选出AB-8大孔吸附树脂作为分离长春花生物碱的载体,其对文多灵、长春质碱和长春碱吸附量分别为365.8、254.2、24.8 mg·ml-1。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长春花3种生物碱的过程为:长春花原料用稀硫酸溶液提取,提取液用氨水调节pH值为8,然后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用20%乙醇洗涤除去强极性成分,在30℃下用pH=4的50%乙醇解吸,得单吲哚生物碱文多灵和长春质碱,再用90%乙醇解吸,得双吲哚生物碱长春碱。单吲哚生物碱纯度可达50%以上,长春碱纯度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