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聂亚珍 《兰州学刊》2008,(2):103-104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必须根据问题的成因,坚持科学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现实基础,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寻找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又迫切的系统性问题,对它的解决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措施或政策。这既需要各级政府或机构提供可行的政策和方向性的引导,又需要劳动者苦练内功使自己的素质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以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不仅有助于加强小城镇建设,而且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了解通化市农村劳动力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论述通化市是通过哪些做法来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  相似文献   

7.
陈成文  陈立周 《南方论刊》2007,(5):28-30,17
当前,我国有超过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以600万的规模递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培养良性社会流动、实现城市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依据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设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社会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创造制度性机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走西方向城市转移的路子在中国难度很大.本文运用人口流动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寻求其转移的新思路.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外,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拓农业新型范围经济,深挖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两者并举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9.
加快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约300万左右,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18-20万人。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欣 《河北学刊》2003,23(5):204-206
“三农”问题凸现了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 ,经济学理论充分证明了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吸纳农民进入城市 ,完成村民成为市民的嬗变 ,既符合经济运行法则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陈如 《南京社会科学》2004,(10):280-286
本文认为,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偏低、层次偏下.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构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偏低、层次偏下。为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构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系”。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导致从根本上难以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研究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形势,探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转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实证研究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获取不同的转移类型,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对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就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我市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关键之一。文章提出了我市解决此问题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剖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寻求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亚珍 《理论界》2008,(3):11-12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多数人认为要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政府也忽视在本地第一产业内部去积极寻求对策。在我国目前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第一产业内部转移和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一条现实可取的道路。农业可以通过产业化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庭院经济、搞好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对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就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对此作了些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及转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环 《天府新论》2011,(5):60-6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原因在于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主导,同欧美国家有所区别。笔者在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同时也参照国外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适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