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简述OTT TV(互联网电视)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介绍电信运营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网络现状和特点,分析OTT业务对网络建设的挑战和要求,提出电信运营商结合现有IPTV网络基础建设OTT TV业务网络的实现方案,重点论述内容注入、内容管理、网络承载、内容分发等几个重点问题的实现方式,从网络规划、建设的角度为电信运营商发展OTT业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运营商正受到OTT企业猛烈的冲击,基于Web浏览器的实时通信技术(WebRTC)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介绍了WebRTC技术的发展和关键技术,并分析了WebRTC对OTT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OTT业务的迅猛发展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带来了剧烈冲击。在综合分析OTT业务的基础上将OTT业务划分为综合通信类和内容服务类,并从产业链的角度对OTT业务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制造产业链和内容服务产业链的整合角度出发,提出了运营商应对OTT业务冲击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三网融合下信息通信行业的互联网化趋势,并指出OTT业务将蓬勃发展,并对现有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主要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在分析了相关影响和电信运营商的策略后,提出了广电运营商应对OTT的策略,即需要进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具体说来广电运营商要通过提升平台、管道、运营和服务能力来适应新形势。  相似文献   

5.
王烁 《电信快报》2015,(3):38-40
以微信为代表的OTT(Over The Top)应用的兴起,对传统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逐渐造成冲击,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列举OTT应用对电信运营商业务造成的冲击,介绍全球各大运营商与OTT合作竞争的各种途径,总结OTT时代运营商的生存发展之道,最后陈述国内运营商应对OTT冲击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OTT和大数据等业务侵袭,避免被"管道化"的结局,运营商强调通过四网协作加强"流量经营",并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以此实现端到端的"智能管道"。OTT并不是电信运营商遇到的惟一难题,诸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OTT TV等新兴的技术和业务,正在打破人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电信运营商需要面对来自用户、市场、产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但OTT却是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最棘手难题,短信/彩信已经被以微信为首的OTT业务大量侵蚀,从电信运营商的最新财报中短/彩信业务量下降20%已经可以看出苗头,而随后而来的微信电话本等一系列主导免费通话的OTT业务,更是将运营商  相似文献   

7.
首先论述了视频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重要性,结合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运营的探索和实践,分析比较了IPTV、OTT TV、IPTV+OTT融合架构等体系架构的产生背景和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既吸取OTT TV开放化、智能化的特点,又保持IPTV可运营、差异化网络优势的“互联网化IPTV”是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技术架构的演进方向,并针对视频编解码、流传输、CDN、多播、用户交互界面、端到端质量保障等关键技术提出技术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在产品合作创新方面与 OTT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开发者以及其他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策略,总结与不同合作对象的合作特点与合作方式,并对电信运营商的未来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OTT(overthetop)模式冲击传统付费电视产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硬件设备商以及内容生产商等都将自身定位于视频产业的参与者并设法获取相应价值。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影响主要是对网络的影响、对终端的影响和对内容的影响。OTT下电信运营商的应对主要是网络智能化、植入OTT业务、提供OTT业务和寻求制衡共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媒体、通信等产业开始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2012年,OTT(互联网视频业务)取代三网融合成为视频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词汇。文章阐述电信运营商承载网络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IPTV业务网络承载的现状以及IPTV+OTT业务网络承载面临的挑战,提出IPTV+OTT业务网络承载方案,对方案的利弊进行比较,旨在为电信运营商承载网络承载IPTV+OTT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OTT业务发展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对运营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行业价值从传统电信业务逐步向OTT类业务转移已是不争的事实。电信运营商与OTT服务商之间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12.
目前以微信、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OTT业务蓬勃兴起,对话音、短信等传统的电信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介绍了OTT代表性的业务与应用,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发展OTT业务的机遇,指出互联网电视、视频通讯等是运营商未来重点的业务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OTT TV(互联网视频)业务快速增长,发展速度超越了IPTV(互联网电视),带来显著的“鲶鱼效应”,业界普遍认为“IPTV+OTT”是电信运营商应对OTTTV冲击的有效手段。文章对“IPTV+OTT”的业务发展策略、终端发展策略、技术发展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电信运营商网络视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媛伊  朱敏 《通信世界》2013,(18):18-18
目前,国外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他们有各自的适用性和优劣势,而对国内运营商而言,则应针对不同类型OTT提供商采取差异化的合作策略。OTT业务模式自诞生起就对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运营商"微信收费"事件的平息,业界逐渐在"运营商和OTT服务提供商应该展开合作"上形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开展合作目前还较少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电信运营商网络现状背景出发,提出对通信网络树形架构的个人见解,针对近年来新出现的OTT业务,梳理并分析OTT业务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为4G和大数据时代通信网络业务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璐 《通信世界》2013,(22):18-18
2013年,以WhatsApp、Line、微信为代表的OTT通信应用令全球电信运营商头疼.这些构建在电信基础服务之上,又不需求网络运营商额外支持,同时还对运营商传统短信、话音业务带来巨大压力的OTT业务,正越来越普及,全球运营商均在积极思考相应对策. 近日,广东联通、电信开启了国内运营商与OTT合作的破冰之旅,并选择定向流量包合作模式.该模式为近年运营商较为常用的合作选择,尽管成效有待时间检验,但已为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展开更深层次合作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国内运营商和OTT企业而言,其共同目标都是要在未来的应用和业务体验上得到增强,在这其中,提升QoE能力不仅是产业界合作共赢的关键,同时也有利于运营商探索新型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术语解析     
OTT:即over the top,过顶传球。这是来源于篮球运动的词汇,指互联网公司内容提供商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如微信、Skype和QQ等都是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OTT业务绕开了电信运营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目前许多OTT服务商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但这些业务却对电信运营商的现有业务产生了强烈的替代和分流,使运营商面临着被迫沦为"传输管道"的窘境。  相似文献   

18.
2012年电信运营商与OTT在管道、平台、内容与应用层面展开全面竞争的同时,也不断尝试和开展新的业务合作。管道层面竞合措施纷纷出台通信是电信运营商的根本,现在却面临OTT最为严峻的挑战。OVUM预计OTT将导致运营商2016年短信收入减少540亿美元,2020年语音收入减少4790亿美元。为应对挑战,主导运营商力推自有即时通信APP,同时也不排除与OTT合作;而非主导运营商则以合作为主,且合作方式多为数据套餐。  相似文献   

19.
传统电信增值业务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移动智能终端的迅猛增长和OTT市场的繁荣发展带来了移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为了应对数据流量的巨大增长,电信运营商纷纷进行网络提速,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基础网络.然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并未随着网络建设而同比例增长,主要因为OTT业务中的各类通讯功能减少了用户对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的使用量,OTT增值业务地图和内容功能对于电信运营商的定位业务、彩信业务和彩铃业务等更是致命打击.因此,传统增值业务市场出现了大幅的负增长,甚至部分增值业务出现了严重亏损.在全球范围内,OTT业务都在快速占有和代替传统增值业务市场.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公司展开的OTT业务,逼得电信运营商加快了"去电信化"的进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一定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开展自己的OTT业务去和互联网公司竞争。电信运营商进军OTT的业务,不仅存在公司机制的缺陷,在市场营销、业务拓展、技术研发的组织、专业人才队伍的储备和竞争手段上均存在"先天不足"。既然不能开展OTT业务,那么,运营商应该怎样来解决现在面临的诸多矛盾呢?多年来,电信运营所形成的定式思维,使其在考虑问题时容易陷入"以我为主"的窠臼。从垄断互联网入口,到三网融合中拒绝向广电系开放基础网络接入服务,再到现在想主导移动互联网,无一不体现了运营商的这种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