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 ,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 A组予以G CSF 3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G CSF 6 0 0 μg d ,分 2次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7天外周血中WBC计数和CD34+ 细胞数量上无统计学差异 ;B组外周血中WBC和CD34+ 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 ;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 ,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呈正相关 (r =0 .835 ) ,与性别、年龄、体重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B组动员的患者 ,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A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方法 A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天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和WBC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 ,外周血中WBC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在A组CD34+ 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五天 ,但在B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 细胞数量在 3~ 4d内呈急剧升高趋势 ,但在第 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 ;显示B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计数变化呈正相关 (r=0 .835 ) ,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在AMI患者中应用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徐徐  陈恬  张敏  蒙娜 《临床军医杂志》2023,(3):308-310+314
目的 探讨普乐沙福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上锦南府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3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纳入G-CSF组;85例采用G-CSF+普乐沙福方案动员,纳入G-CSF+普乐沙福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干细胞采集量,CD34+细胞采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M蛋白分型、国际分期体系分期、动员前疾病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连续采集2 d外周血,每日1次。G-CSF+普乐沙福组2 d的CD34+细胞计数和采集物CD34+细胞计数均高于G-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F+普乐沙福组第1天、第2天的采集成功率均高于G-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F+普乐沙...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G 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收治的 4 5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 (8.4 2± 2 .5 9)× 10 9 L、(31.2 8± 8.34)× 10 9 L、(35 .2 4± 9.38)× 10 9 L、(37.0 3± 13.0 7)× 10 9 L、(35 .34± 14 .6 8)× 10 9 L、(2 0 .35± 9.2 2 )× 10 9 L ;CD34+ 量分别为 (14 .89± 11.4 6 )× 10 6 、(6 7.78± 5 0 .88)× 10 6 、(12 4 .79± 136 .13)× 10 6 、(2 0 8.92± 2 0 6 .97)× 10 6 、(2 0 6 .10± 184 .5 7)× 10 6 、(6 6 .6 3± 5 6 .5 6 )× 10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干细胞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75只C57 BL/6实验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治疗组。采用胸部单次照射剂量14 Gy建立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治疗组照前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50 μg·kg-1·d-1,连续5 d)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照射后逐日动态观测小鼠一般状况、死亡率,主要于3、4个月时相点通过组织学结合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肺损伤及防治效应。结果 胸部局部照射14 Gy是造成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适宜剂量。单纯照射组小鼠死亡率为37.5%,死亡时间主要在照后11周。治疗组及健康对照组全程无动物死亡。照射后3个月肺系数(肺/体重)单纯照射组(10.8±1.49)和治疗组(8.53±1.55)较健康对照组(5.83±0.45)明显升高(F=23.20,P<0.05),但治疗组较单纯照射组减小(P<0.05)。病理组织学变化3个月时主要为肺组织的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伴成纤维细胞及局灶性纤维增生;4个月时肺泡及间质炎减轻,而纤维增生及胶原沉积则愈加明显,但治疗组的病理变化均较单纯照射组为轻。组织学评分肺泡炎在3个月时单纯照射组、治疗组均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F=11.93,P<0.05),纤维化评分在3、4个月时相点单纯照射组、治疗组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F=28.73、16.85,P<0.05),但治疗组较单纯照射组降低,4个月时存在差异(P<0.05),天狼猩红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胶原含量(IOD值)4个月较3个月升高,3、4个月单纯照射组各为4 653±1 018、11 174±1 999,治疗组为2 380±314、6 687±661,较健康对照组的251±54、2 001±264明显升高(F=17.70、17.79,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照射前G-CSF行自体干细胞动员可减轻放射性肺损伤,降低死亡率,提示其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对猕猴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给正常成年猕猴每天一次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0 μg·kg-1·d-1(μKD)或 (和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2 0、5 0和12 5 μKD ,前者给药 5天 ,后者 8天 ,观察国产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结果表明 ,给药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rhG CSF单独给药组为 2 0 6 % ,rhSCF单独给药为 2 0 0 % ,而两者联合给药后为 2 80 %~ 310 % ;外周血CFU GM较动员前分别升高 1 1、1 3和 5 8~7 9倍 ;3个联合动员组外周血CD34+ 细胞数分别为动员前的 2 0、2 4和 35倍。说明rhSCF对外周血干 /祖细胞有明显的动员作用 ,rhSCF+rhG CSF联合动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减量、分次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在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作用;方法 18例巩固化疗阶段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使用半量PEG-rhG-CSF(3 mg),观察中性粒细胞数目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和外周血CD34+细胞数(PB CD34+)、Ⅲ~VI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及安全性。 结果 18例患者给药后仅有9例达到预期目的(A组),另9例患者一次给药无法达到提升粒细胞的作用(B组),在第6天追加半量长效刺激因子后达预期目的。观察两组结果显示:A组给药后ANC和PB CD34+逐步升高,在第5天达峰值,均值分别为ANC(9.36±8.81)×109 /L和PB CD34+ 为(1.122±1.907)。B组ANC在第一次给药后快速上升,第1天达峰值[(4.72±6.96)×109/L],之后4 d 内快速下降至粒细胞缺乏水平,第6天第二次给药后ANC再次开始升高,在第11天ANC均达1.0×109/L以上,均值为(4.67±6.23)×109 /L。PB CD34+细胞数呈缓慢上升过程,每日均值均低于A组,第11天峰值(0.202±0.337)比A组第0天(0.294±0.770)低。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化疗周期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考虑与化疗方案(含大剂量阿糖胞苷及DCAG、DHAG预激方案)有关。A组给药后Ⅲ~VI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0.78±0.83)d显著短于B组(6.78±1.56)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N发生率分别为A组33.3%和B组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肌痛,均未见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B组两次用药后同等天数对ANC和PB CD34+动员效果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巩固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使用半量PEG-rhG-CSF(3 mg)安全、有效,可对部分患者起到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对一次使用在5 d内无法达到有效提升中性粒细胞的患者,追加使用仍然有效,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对于使用高强度或预激方案化疗患者,给药后出现PB CD34+提升较慢的患者,尤其是用药时、外周血CD34+数值较低的患者,可能是需要考虑二次给药的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及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1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0例,高压氧组1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手术治疗、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及针刺),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1次/d,连续20d.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10、20天取静脉血,分别行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绝对值检测.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外周血CD34+升高(P<0.05),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0.05).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值轮廓图显示2组变化趋势不同,高压氧组有明显升高趋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多次高压氧治疗可动员脊髓损伤患者的骨髓干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使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单次与分次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Filgrastim对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 将 30例健康供体随机均分为 2组 ,分别接受皮下注射Filgrastim 5 μg/kg,每日 1次或 2 5 μg/kg ,每日 2次动员干细胞 ,共 5天。第 6天始采集干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首次采集物免疫表型。结果 以供体的单位体重计算 ,单次动员组与分次动员组首次采集获得的MNC分别为2 93× 10 8/kg和 4 4 2× 10 8/kg,CD34+ 细胞分别为 2 4 6× 10 6/kg和 4 15× 10 6/kg,CD34+ CD38-细胞分别为 0 2 1× 10 6/kg和 0 73× 10 6/kg,分次动员组均高于单次动员组(P <0 0 5 )。CD34+ DR-细胞分次动员组与单次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分次应用Filgrastim可更有效地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 ,且供体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白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6-04至2007-08人选18例AMI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年龄<75岁,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用5 d,在第6天分离PBSC,经处理后将采集到的干细胞悬液部分经over-the-wire球囊中心腔注入到已行血运重建的罪犯血管远端.在PBSC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选用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冠脉造影显示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3~6个月随访,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距离(6 MWT).结果 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小,(42.22±8.43)mm与(39.67±8.06)mm,P<0.0l;LVEF明显提高,(41.44±4.27)%与(46.22±4.39)%,P<0.01;6 MWT明显提高,(225.06±38.13)m与(288.12±34.54)m,P<0.01.对照组介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0.052);6 MWT有明显提高,(226.67±47.38)m与(264.56±28.67)m,P<0.01;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共3例次.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CHF)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CHF患者 14例 ,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 1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通道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AVB、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及术后 3、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功能及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16例拟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应用化疗+G—CSF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期间,以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化疗后应用G—CSF48h后,骨髓中CD34^+细胞开始明显增加(P〈0.01),在应用G—CSF72h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开始明显增加(P〈0.01),96h后,两者达峰值。较未应用G—CSF时差异显著(P〈0.01)。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处于倒置状态且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应用化疔+G—CSF方法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其骨髓及外周血CD34^+细胞逐渐增加,于96h后达高峰,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AMI患者 4 5例 ,其中 6个月随访 13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心室颤动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术后 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功能及局部心肌节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9.52 d,血小板(PBC)≥20×109/L平均9.05 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动员对骨创伤大鼠的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为战创伤后的免疫抑制及继发性感染、系统性炎症反应等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挤压折断法复制大鼠双后肢股骨骨折模型,于致伤后0、24、48h连续给模型动物肌肉注射GM—CSF20μg/kg,致伤后72h细胞增殖法检测T、B淋巴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2、IFN-7、TNF—α浓度,自动系列化分析法检测C3、CA、IgM、IgG浓度,称重法观察脾重与体重的比例变化。结果:股骨骨折模型大鼠致伤后72h,GM—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组大鼠的T、B淋巴细胞活性和血清IFN-γ、IL-2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IL-1、TNF—α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C3、CA、IgM、IgG浓度及脾/体重比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M—CSF动员自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骨创伤诱导的免疫功能抑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evaluate application of MRI and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to monitor bone marrow cellularity during pretransplant priming with chemotherapy and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 (HGF) administr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0 lymphoma and myeloma patients, in remission following induction therapy and considered eligible for high-dose therapy and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MR investigation was scheduled four times: at study entry, and one, two, and four weeks following priming. Priming with cyclophosphamide an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started the day after study entry. MR parameters studied in a region of interest were as follows: bone marrow intensity on short-time inversion-recovery (STIR) turbo spin-echo (TSE; thus STIRTSE) and on T1-weighted TSE (T1TSE) images, T2 value for fat component, T2 value for water component, water/fat ratio (W/F), T1 value for fat component, and T1 value for water component. RESULTS: The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hematopoietic expansion quantitated and monitored by MR correlates to the level of mobilized progenitor cell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lease of stem cells is a more complex phenomenon than hematopoietic expansion and reduction of fat tissue in bone marr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