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脑外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在职的130名护士进行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风险因素、临床诊疗护理工作,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判断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的脑外伤术后患者176例,按照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的护士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评分分为两组,认知高水平组91例,认知中低水平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的护士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不同科室的护士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学历、工作年限、职务是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护理工作中,护士认知高水平组的患者脑外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高于认知中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历、工作年限、职务是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且其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脑外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干预措施提升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临床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护士DVT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常州市4所医院236名临床护士对DVT的掌握状况.结果 临床护士对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临床护士的平均知识得分为(51.4±9.7)分;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人员组间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89,P<0.01或P<0.05),本科护士的平均知识得分比大专、中专护士高,主管护师平均知识得分比护师、护士高;临床护士对于DV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和预防知识了解欠缺.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临床护士DVT相关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和深度,特别是中专护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临床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护士DVT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常州市4所医院236名临床护士对DVT的掌握状况.结果 临床护士对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临床护士的平均知识得分为(51.4±9.7)分;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人员组间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89,P<0.01或P<0.05),本科护士的平均知识得分比大专、中专护士高,主管护师平均知识得分比护师、护士高;临床护士对于DV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和预防知识了解欠缺.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临床护士DVT相关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和深度,特别是中专护士.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认识状况,为护士进行有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22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本知识问卷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识别问卷.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230份问卷,实际收回228份,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总得分平均分为(13.12±2.65)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本知识中,其临床表现答对率最高为85.1%,而其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答对率最低为53.1%.在危险因素的识别中,卒中及血栓史患者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答正确率最高为98.2%,血型因素最低仅为14.9%.不同科室护士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科室工作时间,不同的护龄、学历、职称、职务等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护理工作经验的丰富并没有提高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加强对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B超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好发于下肢。DVT是医学上一个严重问题,如未及时检出,可使患肢残废,甚至危及生命。许多文献指出: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诊断DVT不可靠,因此,在接受抗凝治疗前,使用客观检查方法来诊断DVT很重要。静脉造影是确诊DVT之主要方法,但其不仅花费大,而且会引起患者不适,有人对造影剂过敏,更严重者可能引起新的血栓形成。由于上述原因,非侵入性检查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扫描、电阻抗体积描记图检查(IPG)、多普勒超声检查、实时超声检查、CT扫描等。1984年,  相似文献   

6.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 ,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 。通过对 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进行观察和护理 ,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993~ 2 0 0 0年共收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11例。年龄 2 3~ 38岁 ,发病时间为妊娠 2 8~ 36周及产后 4~ 30天 ,发生于妊娠期 2例 ,产褥期9例 ,其他情况 (表 1)。表 1  11例患者一般情况及产科特征病例年龄 (岁 )产次并发症分娩周数分娩方式血栓发现时间发生部位12 81妊高征胎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97例患者根据脑出血和脑梗死不同瘫痪肢体肌力水平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对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共有34例发生DVT的早期症状,其余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瘫痪肢体的肌力水平是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对于早期发生的血栓能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97例患者根据脑出血和脑梗死不同瘫痪肢体肌力水平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对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共有34例发生DVT的早期症状,其余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瘫痪肢体的肌力水平是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对于早期发生的血栓能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对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护理的具体做法及体会进行总结。结果:治愈33例,好转5例。结论:经过细心护理,提供针对性护理对策,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0.
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溶栓、抗凝、祛聚等非手术疗法治疗66例下肢DVT患者,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66例患者治疗10d后行彩色B超检查,血栓完全消失34例,部分管腔再通28例,无明显变化4例.治疗过程中3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淤血,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 护士娴熟的穿刺技术、最佳的给药途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是下肢DVT患者康复和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的影响因素,为制订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血管外科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167例.按照出院后1年半内血栓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回顾性进行家庭回访或电话随访.结果 年龄、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首次治疗出院后身体健康状况、遵医嘱按时口服抗凝药物、下床时保护性穿...  相似文献   

12.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鉴别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可行性.方法经超声诊断的43例46条下肢DVT患者,根据其诱因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比较两组血栓形成部位、回声特点及病变静脉管径.结果两组血栓的形成部位、回声特点有显著差别(P<0.05),而管径无明显差别(P>0.05).以低回声表现的局段性、周围型和中央型血栓诊断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4.6%和75%.而以中回声表现的血栓和混合型血栓诊断亚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6.9%.结论对于诱因及症状不明确的下肢DVT患者,根据超声检查多数可区别急性和亚急性DVT,但少数仍不能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创伤骨科术后患者下肢DVT预防的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创伤骨科术后下肢DVT的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4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150例骨科术后患者,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骨科患者下肢DVT预防知信行调查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下肢DVT预防的知信行总分为(77.78±8.16)分,其中知识(14.44±4.03)分,信念(54.21±5.34)分,行为(8.09±1.46)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手术部位的患者下肢DVT预防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14.829、10.312、7.406;P<0.05);不同手术部位的患者信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5,P<0.05);不同文化程度、手术部位和主要照护者的患者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51、4.178、2.81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及职业是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与主要照护者是行为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创伤骨科术后患者下肢DVT预防的知信行受文化程度、职业及主要照护者影响,患者相关知识缺乏,预防态度积极,行为依从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腿深静脉附壁血栓(DVT)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23例,二维超声及超声联合经足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小腿深静脉微泡灌注特点及造影前后差异:结果脑卒中组二维超声检出小腿DVT7例,经足背超声造影检出小腿DVT13例,表现为做泡呈宽窄不一的带状高回声快速进入该静脉,造影剂微泡与管壁间见低-无回声充盈缺损区,造影剂微泡的高回声可清晰勾勒出附壁的低回声血栓;10例超声造影后未见DVT,表现为微泡呈均匀带状高回声充盈所显示静脉,与管壁间无充盈缺损区。结论经足背静脉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小腿深静脉血流充盈情况,早期发现小腿附壁DVMT,弥补普通超声对小腿DVMT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凝血功能改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FLISA法检测108例下肢DVT患者[完全阻塞性DVT组(49例急性首发及17例复发DVT)、非完全阻塞性DWT组(42例高危无症状DVT)]及41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活性(tPA)、纤维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活性(PAI)、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原断片(F1 2)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l40)水平。结果 下肢DVT组血浆F1 2、DD与vWF:Ag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完全阻塞性DVT组血浆PAI、DD、GMPl40水平和PAL/tPA比值较非完全阻塞组显著增高。Fl 2、DD与vWF:Ag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浆F1 2、DD与vWF:A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下肢DVT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GMPl40、DD、PAI水平和PAL/tPA比值有可能作为鉴别完全和非完全阻塞性DVT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肾病综合征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40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200例和气压治疗组200例,两组患儿早期均进行常规抗凝药物预防治疗和采取相同的肾病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气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14天后评定两组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气压治疗组患儿经气压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气压治疗对预防肾病综合征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地奥司明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 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华法令钠、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粒化地奥司明片,1350 mg/次,3次/d,连用4 d,然后改为900 mg/次,2次/d,连用10 d。观察2组患者溶栓效果及治疗前、治疗10 d、治疗30 d时左右踝周径、左右腓肠肌周径。结果治疗组溶栓有效率为74.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8.6%;2组治疗后左、右踝周径和左、右腓肠肌周径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减少的更加明显(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奥司明能够明显减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18.
刘霞  陆云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8):567-569
文章针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归纳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机械预防方法、化学预防方法及护理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主要进展,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发生DVT,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含量异常、中心静脉置管、肌力≤3级、卧床>2周为影响脑卒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注意排查脑卒中住院患者各种危险因素,早发现,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