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强化驱梅治疗前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对疗效评估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29例HIV阴性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的血清和脑脊液(CSF)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观察血清TRUST(serum-TRUST)和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CSF-WBC)(× 106/L)、脑脊液蛋白水平(CSF-PRO)(mg/dl)以及CSF-TRUST动态变化,分析以上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对疗效的评估价值。 结果经强化驱梅治疗,于结束治疗6个月时serum-TRUST下降≥ 4倍的患者8例(27.58%),结束治疗2年后增加至15例(51.72%)。治疗前、结束治疗6个月及2年的患者log2serum-TRUST倒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81(1.20,2.11)、1.51(1.20,1.81)和1.20(0.90,1.5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治疗结束6个月时CSF-TRUST滴度下降≥ 4倍或阴转的患者共17例(62.97%);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患者log2CSF-TRUST倒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60(0.30,0.90)和0.30(0.0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12、P = 0.003)。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患者CSF-PRO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64.50(52.05,88.55)和50.85(37.28,6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38、P = 0.001)。 结论强化驱梅治疗前后CSF-PRO和CSF-TRUST滴度可用来评估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serum-TRUST滴度下降≥ 4倍可预测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手段,分析麻痹性痴呆(GPI)和无症状型神经梅毒(AN)患者的脑电信号复杂度(LZC)特点。 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2例麻痹性痴呆(GPI组)和43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AN组)安静闭眼状态下的脑电信号(LZ),于Matlab 7.0平台上进行LZC分析,比较两组患者LZC值的变化。 结果GPI组患者在各导联、左右半球及全脑LZC值均低于AN组,其中双额(F3、F4)、双颞(T5、T6)及右中央(C4)导联LZC值显著降低(F3:0.417 ± 0.116 vs. 0.468 ± 0.128,F4:0.413 ± 0.115 vs. 0.463 ± 0.130,T5:0.398 ± 0.117 vs. 0.457 ± 0.128,T6:0.395 ± 0.115 vs. 0.456 ± 0.128,C4:0.405 ± 0.120 vs. 0.462 ± 0.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792、P = 0.043,t = 2.753、P = 0.045,t = 2.711、P = 0.047,t = 2.766、P = 0.044,t = 3.017、P = 0.031)。 结论LZC值可作为认知功能变化较灵敏的观察指标。随着认知功能的降低,麻痹性痴呆患者额、颞区LZC值可同向下降,可能为麻痹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癫痫发作为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表现为癫痫发作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影像学资料。 结果入组患者男性占数量优势(20例);14例为局灶起源的发作(其中9例由局灶扩散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4例为未知起源的强直-阵挛发作,1例为未知起源的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2例仅于脑电图见到痫性波而无临床发作。14例患者为麻痹型痴呆,其余为脑膜脑炎型(4例)、脑膜血管型(2例)及树胶肿型(1例)。患者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为慢波节律、癫痫波、蝶骨电极位相倒置或正常。共随访16例患者,其中10例无癫痫发作。 结论以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为表现的患者,需要考虑神经梅毒,早期发现及积极驱梅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无症状神经梅毒(ANS)和症状性神经梅毒(SN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探讨SNS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确诊为神经梅毒的60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CD4+ T细胞计数与脑脊液指标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分为ANS组(23例)和SNS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及脑脊液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NS患者进展为SNS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2.5岁,SNS组驱梅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者均为6例(16.22%),显著低于ANS组[18例(78.26%)和16例(69.57%)](χ2 = 22.750、P = 0.001,χ2 = 17.383、P < 0.001);CSF TRUST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SNS组CSF TRUST阳性患者29例(78.38%),显著高于ANS组[9例(39.13%)](χ2 = 8.013、P = 0.005)。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6),SNS组患者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1︰128(1︰32,1︰256) vs. 1︰32(1︰8,1︰64):Z =-3.303、P = 0.001]和CSF-WBC计数[45(18.5,92)个/μl vs. 15(6,22)]个/μl:Z = -3.613、P < 0.001]均显著高于ANS组;而CSF葡萄糖浓度[2.9(2.5,3.5)mmol/L vs. 3.3(3.0,4.0)mmol/L:Z =-2.266、P = 0.023]显著低于ANS组。两组患者年龄、CSF蛋白含量、CSF蛋白异常率、CSF氯化物浓度、CD4+ T细胞计数以及CD4+ T细胞计数< 200个/μl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4+ T细胞计数与脑脊液蛋白含量(r =-0.498、P < 0.001)、脑脊液葡萄糖浓度(r = 0.442、P < 0.001)、脑脊液氯化物浓度(r = 0.289、P = 0.025)均有一定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驱梅治疗史(OR = 0.060、P = 0.001)为ANS进展为SNS的保护性因素;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OR = 1.489、P = 0.039)、ln脑脊液白细胞计数(OR = 2.690、P = 0.007)为ANS进展为SNS的危险性因素。血清TRUST滴度每升高1个滴度,ANS进展为SNS的风险增加1.489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个ln值,ANS进展为SNS的风险增加2.690倍。 结论患者CD4+ T细胞计数越低,脑脊液蛋白含量越高,而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脑脊液氯化物浓度则越低;驱梅治疗可降低SNS发生率,血清TRUST滴度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增加ANS进展为SNS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以提高对神经梅毒患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MRI、CT)检查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女比例4︰1,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6±12.4)岁。其中梅毒性脑膜炎型患者1例(5%),脑膜血管型患者8例(40%),麻痹性痴呆型患者8例(40%),脊髓痨型患者2例(10%),麻痹性痴呆合并脊髓痨型患者1例(5%);有明确梅毒史患者6例(30%),首诊误诊率高达70%。所有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均为阳性(1:2~1:128),脑脊液TPPA均阳性,RPR阳性17例(85%)(1:2~1:16)。脑脊液白细胞> 10 × 106/L患者18例(90%),均为单核细胞升高;蛋白升高患者17例(85%),葡萄糖异常患者15例(75%),氯化物水平和脑脊液压力均正常;17例行脑脊液IgG检测16例患者升高(94.12%);15例患者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检测13例阳性(86.67%);13例患者中CSF-24 h IgG合成率升高者12例(92.31%)。各临床型患者脑脊液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3、P = 0.95)。 结论神经梅毒以壮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是易误诊的可治性疾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检查对指导早期诊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的脑脊膜、血管或脑脊髓实质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无特征性,而以精神症状起病者较为少见,而常被误诊。当神经梅毒合并HIV 感染时,则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得更为复杂,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增加了难度,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1例神经梅毒合并HIV 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合并视神经萎缩患者的眼底特征.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眼科于2013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例神经梅毒合并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测及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标准彩色眼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入组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阴性。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7.85 ± 12.99)岁,病程中位数为9.5(2.5,33)个月。17例(85%)患者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单组颅神经受累(17例,85%)较2组颅神经受累(3例,15%)患者更多见,未发现3组及以上颅神经受累者。单组颅神经受累者中,颅神经受累频率依次为视神经[5例(25%)]、听神经[5例(25%)]、外展神经[4例(20%)]、动眼神经[2例(10%])和三叉神经[1例(5%)]。2组颅神经受累者中动眼神经合并三叉神经受累者2例(10%)、视神经合并听神经受累1例(5%)。入组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均阳性,18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验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5例(83.33%),较蛋白升高[9例(50%)]更为常见,脑脊液中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2例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责任病灶,5例患者头颅MRI正常而五官MRI可见与疾病相关的异常信号。16例患者行诱发电位检查,其中8例(50%)患者诱发电位异常。20例患者中,18例给予青霉素、1例给予头孢曲松、1例给予多西环素治疗后,11例(55%)患者症状好转。 结论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其诊断应结合病史、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1992年至2002年.本院收治有症状与无症状但均有功能的嗜铬细胞瘤6例。均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诊断的临床及实验室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至2013年住院的153例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为非神经梅毒组(85例)和神经梅毒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神经系统症状、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滴度、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脑脊液TRUST滴度、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细胞数和脑脊液蛋白水平的差异,分析神经梅毒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神经梅毒组与非神经梅毒组患者年龄、血清TRUST、脑脊液TRUST、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脑脊液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神经梅毒组的脑脊液TRUST滴度与血清TRUST滴度、脑脊液蛋白定量呈正相关关系(r=0.254、0.399,P=0.036、0.002)。将年龄、血清TRUST、脑脊液TPPA、脑脊液TRUST、脑脊液白细胞以及脑脊液蛋白等变量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脑脊液TPPA阳性、脑脊液蛋白升高和神经梅毒的诊断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955、27.707;95%CI:1.127~87.960、1.939~396.010,P=0.039、0.014)。结论神经梅毒脑脊液TRUST滴度与血清TRUST滴度、脑脊液蛋白呈正相关;除脑脊液TRUST阳性外,脑脊液TPPA阳性以及脑脊液蛋白异常(≥50 mg/dl)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2.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神经梅毒多发生在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3~20年,大部分患者为早期梅毒未彻底治疗者[1].根据病理类型不同,梅毒可以分为无症状型(隐性)、间质型(脑膜及血管)、主质型(脊髓痨及麻痹性痴呆)[2-3].梅毒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以侵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为主,并可侵犯全身组织和器官而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可感染后多年无任何临床症状.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神经梅毒发病呈逐渐增多趋势,而神经梅毒发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4].现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收治的4例梅毒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护理作一总结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疾病认识,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梅毒人群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的预测因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腰椎穿刺的HIV阴性且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梅毒患者共162例,其中普通梅毒患者79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83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梅毒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IgG(FTA-ABS-IgG)、梅毒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IgM(FTA-ABS-IgM)水平以及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检测结果。 结果无症状型神经梅毒组患者血清TRUST平均滴度为1︰13.09,普通梅毒组患者血清TRUST平均滴度为1︰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5.344、P < 0.001)。患者血清TRUST滴度与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呈正相关(r = 0.421、P < 0.001)。血清TRUST滴度≥ 1︰8与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呈正相关(r = 0.362、P < 0.001)。血清FTA-ABS-IgM阳性与无症状型神经梅毒呈正相关(r = 0.232、P = 0.002)。 结论HIV阴性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较普通梅毒患者高。血清TRUST滴度越高,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的可能越大。血清TRUST滴度≥ 1︰8、血清FTA-ABS-IgM阳性均提示可能存在无症状型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基础上发生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肝肾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4例终末期肝病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病因、诱因、并发症、肝功能分级、肝肾功能、病死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肝肾综合征患者平均肝炎病史为14年,大量饮酒史为20.7年,肝硬化失代偿史为4.6年.顽固性大量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是肝肾综合征最常见的诱因,大量腹水多见于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程度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血红蛋白、电解质、尿量及平均动脉压相关,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可能提示病情缓解或加重.84例肝肾综合征患者中69例死亡,死亡率为82%,Ⅰ型肝肾综合征中位生存期为14.3 d,Ⅱ型肝肾综合征中位生存期为25.3d.在治疗后终末尿量≥1 000 ml/d的基础上,随着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升高,生存率明显升高.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肝硬化失代偿期为4.6年,临床医生需引起高度重视;患者一旦发生肝肾综合征,死亡率很高,平均生存期短;在治疗后终末尿量≥1 000 ml/d的基础上,平均动脉压较诊断后升高6~30 mmHg(1mmHg=0.133 kPa)的患者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