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正宝 《人民长江》2013,44(20):85-88
苏州河底泥疏浚有别于常规工程疏浚,故疏浚断面不能简单以排水断面确定。由于目前我国尚无河湖底泥污染物控制标准,设计只能根据底泥污染垂直分布特性、土壤质量标准、苏州河生物毒性指标、土壤背景值等情况,参考美国、加拿大以及欧州一些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确定苏州河底泥污染物控制指标,确定期望疏浚泥面线,并综合考虑防汛墙稳定、景观水库、施工控制等要求,对65个典型断面逐个拟合确定了疏浚设计断面。其工程经验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谈苏州河市区段底泥疏浚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迮秋华 《上海水务》2007,23(2):15-17
苏州河市区段的底泥疏浚是苏州河第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苏州河底泥疏浚目的、底泥组成、河道工况以及现有疏浚设备等进行分析,对底泥疏浚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建立苏州河底泥通量数学模型,科学评估苏州河底泥疏浚的水质改善效果;研究底泥污染物控制指标、底泥疏浚深度,开发环保密闭式抓斗,提出污染底泥开挖、运输与处置的组合工艺,研究确定底泥疏浚全过程污染扩散防控技术;创新升级降雨产汇流、泵闸调度与河网蓄排的精细模拟技术,首次揭示苏州河高水位分布规律;推广运用门洞式结构和无挤土弱振动桩基,有效解决交叉建筑物的保护难题;创新设置防汛墙花槽,丰富水岸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4.
孙瑞鹤 《上海水务》2007,23(2):17-17
苏州河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任务之一,是要对河中心城区各130多m3的底泥进行疏浚片,积聚在苏州河的底泥由于重金属等毒性物质沉淀,对中心河道底泥进行挖掘时会上冒污染物而影响水质,这是困扰苏州河底泥片的一个瓶颈问题,因为传统的疏浚方式是采用搅拌法会导致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5.
苏州河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任务之一,是要对河中心城区为130万多m~2的底泥进行疏浚处理,积聚在苏州河的底泥由于重金属等毒性物质沉淀,对中心河底泥进行挖掘时会上冒污染物而影响水质,这是困扰苏州河底泥处理的一个瓶颈问题,因为传统的疏浚方式是采用搅拌法会导致污染加剧。日前一次科技论证会议上,据上海市水务局权威人士透露,上海将斥巨资引进国外先进的鸭嘴  相似文献   

6.
苏州河底泥疏浚中试是为验证底泥疏浚施工过程中对苏州河水质、环境的影响;选择适合苏州河工况、底泥特性的疏浚设备,是底泥疏浚在研究决策阶段进行的实地试验研究。本文介绍了中试取得的验证成果.对中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7.
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是改善苏州河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工程建设将使苏州河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但在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泥、噪声、外排废(尾)水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本文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影响环境的上述因素,提出了针对性措施避免施工期的二次污染,保护了施工区域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苏州河底泥疏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河底泥疏浚整治工程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效益,要在确保防汛墙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底泥的挖掘、运输和处置,要满足防汛、调水、亲水和通航等对河道断面的要求,要在彻底根治苏州河黑臭淤积的同时,探索研究长效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保持河道水流的顺畅和水质的改善,打造苏州河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  相似文献   

9.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是湖体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工程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为后续生物技术介入提供基质条件、综合分析底泥污染物垂直分布、沉积相特征、主要污染物分布受人为干扰影响程度、沉水植物生物特性、淤泥土壤水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疏浚后基面高程控制等参数,太湖底泥疏浚深度控制40~50cm为宜、施工总体设计强须注重建立物种保护区和排泥场淤泥的安全处置及尾水达标排放.依据底泥的不同密度选择不同的疏浚机械,疏浚挖掘头部设备的密封和抽吸是关键.竣工时应做好基底修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简述了苏州河底泥疏浚施工中,为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进行的优化规化设计,以及采取的环保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东太湖底泥富含污染物的情况下,进行环保疏浚施工实验。提出控制排泥场尾水对河网环境污染的措施,防止疏浚过程中造成地区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疏浚工程重点是防治技术的开发、评价及处理工艺的选定。  相似文献   

12.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①太湖底泥是湖体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内污染源.②在湖泊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的生态疏浚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措施.③太湖底泥疏浚属水生态整治工程,以最大可能取走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生态疏浚是局部的薄层精确疏浚.经采用生态调查方法,查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为19亿m3.主要疏浚范围是底泥厚且污染重的重点功能湖区,如梅梁湖、贡湖等.依据太湖底泥的污染特性,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并应为后续生物修复技术介入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密闭无扰动抽吸式头部掘进是关键,冬初至春末为最佳施工期.排泥场防渗、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淤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生态疏浚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3.
湖泊内源污染治理中的环保疏浚浅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莫孝翠  杨开  袁德玉 《人民长江》2003,34(12):47-49
根据污染物的来源,湖泊污染可划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环保疏浚是消除内源污染的最实用的方法,尤其对于浅水湖泊.环保疏浚的目的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论述了环保疏浚的方案、特点、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有些湖泊底泥疏浚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我国疏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太湖环保疏浚工程产生大量高含水率的疏浚底泥,处置不当就造成十分严重的二次污染。由于疏浚底泥重金属含量基本低于农用污染物控制标准,合理施用即可改良土壤、节约大量处置费用,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土壤退化的问题,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底泥的快速脱水,便于资源化利用,同时针对疏浚底泥渗水性差致使底部排水法困难的缺点,采用了絮凝剂、脱水剂与真空抽滤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疏浚底泥。试验结果表明:加药实验组在520h内可将疏浚底泥的含水率从70%降至41.9%,而不加入药剂的空白组实验含水率只降至60.3%就无法继续脱水。所用脱水剂不与絮凝剂、淤泥和淤泥中的有机质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对出水水质无明显影响,出水的浊度、CODMn以及pH值在废水排放的规范之内。  相似文献   

15.
由于长期的外源输入,河道底泥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其主要的污染物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了水体环境。目前底泥的治理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结合龙岗河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了异位修复技术。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河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受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修复技术存在需引入外来材料或长期占用土地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将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及无害化处理后,烧结成陶粒并回填至原疏浚区域的受污染底泥陶粒化回填技术,并从增强床面稳定性、清晰泥水界面、改变底泥中溶解氧垂向分布和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通量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修复底泥的潜力。底泥疏浚可直接去除大部分表层污染物,而陶粒制备过程中的高温烧结会降低疏浚底泥的污染程度;陶粒回填后,床面稳定性增加,相同水动力条件下颗粒不易再悬浮,底泥释放通量明显减小,床面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重污染河道疏浚对菹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乐 《水资源保护》2012,28(3):32-37
通过采集苏州有机重污染河道南园河疏浚段、未疏浚段底泥和水质较好的内城河底泥进行菹草种植试验,分析各种底泥栽种菹草后上覆水体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变化、菹草生长特点、浮游藻类和底栖附泥藻类的繁殖情况,研究疏浚对菹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污染河道疏浚可以降低底泥中的营养盐浓度,有利于恢复菹草生境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河道疏浚后底泥TN、TP、有机质质量比分别降为1.50 g/kg、1.00 g/kg、27.00 g/kg左右时,浮游藻类和底栖附泥藻类的繁殖受到抑制,菹草生物量增加,上覆水体的营养盐质量浓度降低;经过一段时期的泥-水界面反应,疏浚后的底泥含水率得以提高,底栖附泥藻类数量及生物量将会增加,将恢复菹草、浮游藻类和底栖附泥藻类共存并相互制约的生物多样化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东钱湖底泥环境特征与疏浚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目前以环境和生态治理为目的的底泥疏浚工程中尚无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指南的情况下,以宁波东钱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了东钱湖底泥环保疏浚方案。详细阐述了该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底泥污染特性及污染状况分析,疏浚平面范围、疏浚深度及疏浚工程规模的确定,疏浚底泥处置及余水处理等。  相似文献   

20.
环保疏浚是清除水体内污染源的一项工程技术,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环保疏浚技术的特点、环保疏浚设备的研制概况和国内环保疏浚工程的现状。同时对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并重点介绍了农业利用和湖滨带基底生态修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