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91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体会。结果:产后出血产妇91例,治愈90例,死亡1例。结论:对产后出血产妇,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及产后出血的产生原因,为临床中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相关资料数据。方法:对1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本组18例产妇通过认真观察,并针对原因进行及时抢救,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产妇死亡率,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和护理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收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23例产后出血病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123例产后出血病人因宫缩乏力89例;胎盘因素19例;软产道损伤13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123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对产后出血的治疗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才能减少产后出血,提高产妇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护理此病提供借鉴和基础,确保产妇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10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心得,进行整理。结果所有产后出血的产妇,产后出血量545-1065m L,全部治愈出院,没有病人切除子宫治疗或死亡。结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关键在于预防,高危产妇须积极做好孕期保健措施,分娩时注意产程监测,产后高危出血期进行严格观察,并实施按摩子宫、母婴皮肤接触、阴道和心理护理干预,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阴道分娩缩宫乏力导致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对策与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我院积极的治疗及护理,60例阴道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产妇阴道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认真观察及正确处理三个产程,尽早使用缩宫素,产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子宫按摩、母婴皮肤早接触、新生儿早吸吮和心理护理,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促进产妇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的生命。现对我院2005~2006年度,产后出血的25例产妇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以便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朱福芹   《中国医学工程》2012,(7):178-179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措施用于妇女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接收的36例产后出血产妇所进行的产前、产时及产后的整体护理措施,并进行科学总结。结果 36例产后出血产妇经及时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均顺利出院,其中1例因病情严重行子宫切除。结论加强对产妇的观察护理和高危妊娠的排查,并采取产前预防、产时和产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保证分娩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的预防以及护理的有效手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方法。结果产后出血时间为2 h~24 h,其中出血时间<2 h患者居多;产后出血原因为产妇子宫收缩乏力的比例最大,为80.21%;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能够降低产妇出血概率。结论患者产后出血的时间多为2 h内,其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检次数也与产后出血有关。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要以预防为主,并及时有效地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进而减轻其对产妇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91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体会。结果:产后出血产妇91例,治愈90例,死亡1例。结论:对产后出血产妇,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此56例产妇中,痊愈的有53例,并发产褥感染的有3例(经处理后治愈出院),护理的有效率为94.64%.结论:动态指标监测、预防高危因素以及及时进行抢救是成功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水平,以有效地保障妇女的身体和生殖健康。方法主要通过产前、产期和产后三个阶段的预防护理,以及对产妇的产程观察,回顾性的分析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产后出血患者在经过一系列的止血、治疗、护理后,全部治愈。结论最大程度的达到止血目的 ,最主要的是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才能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并进行分析,采取护理措施。方法:对52例产后出血的产妇采取防治与护理措施。结果:发现后积极采取抢救措施、对症治疗、预防感染、精心护理,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产后2 h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督促产妇及时解除小便,防止产后出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7月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分析在个性化治疗基础上对产后出血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的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及时应用药物促进宫缩,补充血容量,控制产后2小时内的出血量,使产妇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平安顺利的出院。结论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与出血期间迅速止血,对于挽救产妇与新生儿的性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预防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3月住院的1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产妇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相互配合,对大出血的产妇进行及时的抢救及恢复期的护理,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产后大出血的患者,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均获痊愈。结论:通过加强孕产期的保健、预防,并采取心理及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有效提高产后出血抢救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产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76例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方法 给予产后观察、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软产道裂伤护理、胎盘因素护理、产后24h内的临床护理、产后24h后的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 经及时积极处理,科学有效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分娩前就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加强产后出血宣教,指导产妇自我预防,提高产妇产后监测意识,从心理上解除思想包袱,减少紧张负面心理,综合上述护理降低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产科出血发病突然,有时出乎意料,如抢救不及时直接威胁到产妇生命,目前在我国居产妇死亡之首,其发生率约占产妇总数的2%~3%,因此,防止产后出血是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产后出血如何尽快而准确的估计出血量,及时有效的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是处理产后出血的关键,为总结对产科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护理对策,本文对四例产科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总结我们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的对策、方法和体会,并对我院住院的21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示我们产后出血仍然是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只有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工作,才能降低发病率,进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产后大出血3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32例产后出血达8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体会。结果产后大出血产妇32例,治愈32例(93.2%),死亡2例(6.3%)。结论对产后大出血产妇,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的时间、病因、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8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产后出血的时间、原因、预防、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我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护理服务后,本组所选取的87例患者最终全部康复出院,未发生病死现象,治愈率为100%。结论对于产后出血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在产科临床上应该提高对产后出血的重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