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膝关节双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评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联合重建的技术和效果。[方法]自2001年9月~2005年2月,13例病人(13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ACL和PCL均断裂,其中5膝伴后内侧角(PMC)、内侧副韧带损伤(MCL),4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2膝伴外侧半月板破裂,1膝伴内侧半月板损伤,3膝伴腘动脉损伤,2膝伴腓总神经损伤。7例病人于损伤后急性期入院,2膝于急性期行腘血管探查修复,4膝行膝后内侧角、内侧副韧带修复。13例病人于伤后4~12周在关节镜下行自体移植物单束ACL和PCL联合重建术,其中4例同期后1/2股二头肌腱重建后PLC,1例同期阔筋膜PMC、MCL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0~39个月,平均(21.85±9.28)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5~95分,平均(86.54±6.89)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显著异常(D级)13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3例、接近正常(B级)8例、异常(C级)2例。13例病人中,11例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2例运动水平较伤前减低。[结论]膝关节双交叉韧带损伤多伴有其它重要结构损伤,需妥善处理合并损伤。关节镜下自体移植物联合单束重建ACL和PCL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技术和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28例病人(28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断裂,其中8膝伴外侧半月板破裂,6膝伴内侧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采用自体四股绳肌腱,两切口法,单束重建ACL,采用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解剖位固定重建韧带.[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分(平均60.75±9.54分),提高至随访时85~100分(平均95.89±6.24分)(P<0.01).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异常(C级)19例、显著异常(D级)9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21例、接近正常(B级)7例.28例患者均恢复伤前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对关节内干扰小,可能有利于重建韧带血供和神经支配的重新获得,手术操作简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一移植物同时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的手术技术,并对其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2015年10月~2017年1月,1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Segond骨折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再断裂患者接受本术式治疗,所有患者麻醉下检查轴移试验2+或3+。关节镜下分别建立骨隧道,特别是贯通ACL关节内止点与ALL关节外止点的股骨隧道,将由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及腓骨长肌腱编织五股而成的单一移植物导入骨隧道,同时重建ACL和ALL。采用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及轴移试验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92个月,术后伸直位无膝关节不稳;轴移试验10例阴性,2例Ⅰ度阳性;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由术前(69.35±7.6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3.91±5.27)分,两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1,P0.001)。[结论]关节镜下单一移植物同时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技术简便可行,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0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界面钉固定和在胫骨桥上肌腱缝线打结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 mm±3 mm 72例,6 mm±2 mm 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感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方法及其与标准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293例,其中ACL完全断裂253例,男187例,女66例,平均年龄28岁.2004年5月~ 2007年12月,采用标准重建技术对85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2007年1月~2010年5月,采用保留残端技术对16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结果]在术后第12个月时有211例患者得到随访.Lachman试验:标准组患者术后阴性55例,弱阳性7例,阳性2例;保残组患者中132例阴性,10例弱阳性,阳性5例.采用两组比较秩和检验,P=0.438.通过Lysholm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患膝关节进行评分,标准组术后评分为90.84;保残组术后评分为92.09,两组评分相比,P=0.462.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功能,标准组TTDPM(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为2.099°±0.159°,保残组TTDPM为1.683° ±0.218°,两组比较P=0.001,两组患者术后被动活动察觉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髌腱与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72例ACL断裂患者于术前应用电脑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两组:A组36例为自体髌腱组,B组36例为单纯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髌腱组。两组病例均由同一术者采用标准关节镜技术完成前交叉韧带重建。通过一般情况比较、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评分、Lysholm-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KT-2000检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7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A组(36例)39.5个月、B组(34例)36.3个月,2例失访。A组发生术中髌骨骨折1例、术后髌前痛2例,B组出现迟发感染1例。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组长,术后发热天数较B组短。两组住院时间无差异。A、B两组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及KT-2000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ACL重建失败率分别为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评分及Lysholm-Tegner运动水平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髌腱与自体髌腱相比较,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短期疗效接近,可作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一个良好的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并研究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相关骨性标志数据,为临床ACL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标记ACL股骨止点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前内侧束为A点,后外侧束为B点)与股骨后髁弧形中心(i点)的距离,测量A点与过顶点、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结果解剖观察表明,ACL在中段根据其纤维走行及屈伸过程中的松紧变化,较易分为2束。A点与i点的距离为3.08~7.33(5.40±1.56)mm,B点与i点的距离为3.42~7.15(5.40±1.31)mm,A、B点与i点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8)。A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7.60~12.40(9.90±1.60)mm,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13.50~18.60(15.70±1.70)mm。结论股骨外髁弧形中心(单束重建等长点)与ACL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中心等距,支持单隧道双束重建ACL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9例患者(9膝)经临床及关节镜检查证实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均断裂,其中5膝伴后内侧角(PMC)、内侧副韧带损伤(MCL),急性期4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4膝行膝后内侧角、内侧副韧带修复。9例患者于伤后4~10周在关节镜下行自体移植物单束ACL和PCL联合重建术,其中4例同期后1/2股二头肌肌腱重建后PLC,1例同期阔筋膜PMC、MCL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0~39个月,平均(23·0±9·5)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0~95分,平均(85·0±8·3)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入院时显著异常(D级)9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2例、接近正常(B级)6例、异常(C级)1例。结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可在关节镜下ACL、PCL联合重建,分期或同期关节外韧带修复或重建,具有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的优点,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关节镜下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木.采用前交叉韧带解剖等长重建技术钻胫骨、股骨骨道.移植物用LARS人工韧带11例,用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9例.LARS人工韧带用2枚界面螺钉固定韧带,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股骨端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手术时间LARS人工韧带组30~80 min,平均56 min.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80~120 min,平均100 min.20例均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ARS人工韧带组术前评分22~65分(36.72±15.54)分;术后6个月评分80~98分(90.45±4.68)分(t=10.535,P<0.01).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术前评分20~60分(37.11±12.26)分;术后6个月评分75~87分(80.44±4.16)分(t=9.615,P<0.01).术后6个月LARS人工韧带组与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评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10.569,P<0.01).[结论]前交叉韧带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值得推广.LARS人工韧带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建髌骨内侧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11例14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采用半腱肌重建髌骨内侧韧带(MPFL)术进行治疗,术后通过至少3年时间的随访,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脱位无复发,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9.4±4.7)和(91.3±6.1),X线检查手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髌股协调角分别为(17.9±6.1)和(5.4±8.3),Insall髌骨指数分别为(1.34±0.21)和(1.17±0.33),髌股外侧角分别为(-2.3±8.7)和(10.3±3.9)。P值均<0.01,[结论]半腱肌重建髌骨内侧韧带术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防止复发,并有利于缓解膝关节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