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介绍了小直径超深圆形基坑工程的施工监测情况.对围护墙体和坑外土体的侧移以及坑外土体的深层沉降变形的分析表明,小直径圆形基坑施工引起的环境变形较小.作用在围护墙上的坑外土压力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小直径圆形基坑的变形较小,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土压力基本稳定,其变化主要由深层承压水降水引起.  相似文献   

2.
渗流对基坑周边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基坑开挖卸荷,使应力场发生变化,引起坑周地面沉降。基坑开挖降水措施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形成渗流场,用流网进行描述,应用井流原理,由裘布依公式求出水面线,水面线上部的土体由浮重度变化为饱和重度,下部的土体产生了渗透力,这些变化增大了坑周土体固结值。把由开挖产生的应力场与渗流场叠加,并通过有限元模拟,求取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值。通过对一实际工程的对比,其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  相似文献   

3.
深基坑工程开挖可能会引起周围地下管线不同程度的变形甚至破坏,以上海滨江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为例,分析了基坑周围的燃气、电力、雨水、供能和信息管线的实测变形。该基坑紧邻上海轨交6号线、8号线和11号线,开挖深度约10.40 m,采用先开挖中心大坑,后开挖边缘小坑的开挖步骤。实测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分区、分层开挖的基坑工程,管线沉降主要发生在大基坑开挖、拆除支撑及开挖紧邻管线的小基坑三个阶段,管线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开挖首层土体阶段;而承压水降压引起的管线沉降,在承压水位恢复后会产生一定回弹,但管线水平位移恢复很少;基坑止水帷幕隔水效果较差时,深层承压水降压可能加剧地下管线的沉降,引起距离基坑较远处的管线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建议采用坑外回灌的方式以控制管线变形。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随机介质理论、渗流理论和土体压密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一种新的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的计算方法。推导了基坑降水渗降漏斗曲线方程及考虑水的渗流作用的基坑周边土体中有效应力的计算公式,并由此导出了考虑渗流作用的基坑降水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再利用叠加原理,得到最终的由开挖和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计算公式。工程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距基坑周边8~10m范围以内,基坑开挖和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基本相当,而距坑周20m以外的地表下沉主要由降水引起,因此基坑降水引起的地表下沉不容忽视。本文推导的计算方法能充分反映基坑降水对周边地表下沉的影响,是一种计算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考虑降水、支护结构变形以及基坑隆起3个因素引起的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根据降水引起土体沉降的机理,运用修正的分层总和法单独计算出由降水引起的周围土体沉降。通过研究基坑开挖引起坑外土体沉降的规律,推导出由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土体沉降理论公式。把降水引起的沉降及基坑开挖引起的沉降进行叠加,加入修正系数,最终以简化的理论公式合理地计算出基坑周围土体沉降。具体工程验证表明,推导的理论解析解与实测数据十分接近,能有效预估基坑周围土体沉降,为施工方案编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刚  廖斌 《岩土工程学报》2012,(Z1):715-720
以上海文化广场工程为例,结合现场抽水试验分析所得参数,采用显式有限差分法建立了基坑开挖降水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首先,将计算所得基坑施工期间(开挖+降水)的位移与实测位移进行了比对验证;其次,对完全由降承压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进行了模拟,并与降水沉降两步预估法计算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际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规律及周边环境影响,其计算所得降承压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与两步预估法基本吻合,可为类似降承压水引起的环境影响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坑靠坑开挖耦合效应影响范围的研究是群坑工程中围护支撑体系设计和对周围环境保护的重点。根据上海软土地区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的深基坑工程案例,基于土体修正剑桥模型,对地下连续墙基坑建立了不同开挖深度和不同基坑间距的坑靠坑有限元平面应变模型。研究分析了单一基坑开挖后,地表沉降和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基坑间距和不同开挖深度基坑模型计算值的研究,得到了坑靠坑开挖耦合效应的规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土体本构模型以及土体参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坑靠坑开挖产生的耦合效应随着基坑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变缓,确定了产生坑靠坑开挖耦合效应基坑间距的下限值为10倍开挖深度。  相似文献   

8.
黄磊 《建筑施工》2021,43(8):1640-1642
基于上海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成后的封闭性试验,分析围护结构及首道撑施工完成、基坑开挖前的承压水降水试验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实测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由此引起的坑外地面沉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复杂敏感环境基坑工程开挖前封闭性试验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封闭性试验引起的围护结构最大侧向位移达开挖深度的0.12%.邻地铁侧设置小坑可以有效减小承压水降压引起的基坑外围地下连续墙变形及坑外地表沉降.小基坑外侧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约为大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的30%.小基坑地下连续墙外侧地表最大沉降约为大基坑地下连续墙外最大地表沉降的35%.  相似文献   

9.
在无先例可循的条件下,背景工程采用三维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ZSOIL的流固耦合计算功能以及小应变硬化土模型,对基坑开挖、底板凿除、降承压水的全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基坑开挖及降承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评价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实测结果表明,既有地下基坑结构改造过程中的降承压水引起周边项目最大沉降不超过7.6 mm,证明所采用的降水方案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坑工程规模的增大,复杂性的增加,基坑坑外影响范围和变形量逐渐增大,传统土力学和基坑开挖变形理论已经难以满足工程计算预测需要。深大基坑出现变形较大的原因被归结于施工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选取上海软土地区典型基坑工程,对基坑开挖前后的土体进行取样,对比了施工扰动前后的坑外土体性质。发现上海地区④层土在基坑开挖前后,差异明显。因此,针对④层土进行了模拟基坑开挖应力路径的侧向、轴向卸荷室内试验。最后,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实测数据,对上海地区基坑的变形特性和坑外土体扰动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软土地区基坑坑外土体扰动后的固结压缩是造成坑外地表沉降变形的一个重要原因,且坑外沉降曲线可用正态分布函数较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11.
降承压水引起地表沉降的预估与实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坑工程不断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承压水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日益明显。本文采用以现场抽水试验参数为依据的数值模拟法对承压水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预测,并与基坑开挖和降水期间引起的地表总沉降进行了对比研究。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和降水期间,承压水降水引起的沉降量占总沉降的比重比较大(约占30%);以现场抽水试验参数为依据的数值模拟法能较好地还原降水过程中地下水渗流场的分布形式、降深影响范围和沉降影响范围,为承压水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程资料和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地铁车站深基坑井点降水的施工工艺特点。在坑外合理布置了降水井,有效地降低了基坑范围的潜水和承压水,成功地降低了地下水位,较好地解决了深基坑开挖和施工中的具体困难,减少对外围建筑物、管线及地面沉降等的影响,分析了深基坑降潜水和承压水水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方恩权 《建筑技术》2011,42(9):801-804
某地铁站深基坑位于软土层、富含承压水和地下水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在如此条件下修建深基坑难度很大。介绍该软土深基坑稳定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地下连续墙施工、基坑承压水降水、深基坑开挖、监控量测等,着重论述了实际施工中承压水减压的情况及相应的地表沉降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上海陆家嘴地区超深大基坑邻近地层变形的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岩土工程学报》2018,40(10):1950-1958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超大体量卸载、超深开挖深度、超长降水周期的基坑工程实践,通过对邻近地层变形的信息化监测,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超深大基坑在顺逆作同步交叉实施条件下邻近地层的时空位移特征,初步探讨其变形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车动载对坑外地表沉降影响较大,地墙隆起对0.1H范围内的地表土体拖带上抬;地表沉降主要受软弱土开挖和承压井降水影响凹槽分布,纵向地表沉降空间效应明显,受顺逆作同步交叉实施影响差异沉降突出;坑外地层侧移角部效应明显,形成水平方向的土拱作用,并与系统刚度和土体硬度呈正比;坑内土体强隆起范围远超开挖面下1倍挖深,立柱隆起在第三和第五层土方开挖时发展速率明显较快;坑外设计挖深上部地层以斜向下位移为主,下部地层以斜向上位移为主;基坑土方开挖阶段,坑内地层卸荷隆起为主流动补偿为辅,坑外设计挖深以上地层土体流动补偿和承压井降水固结沉降均显著,而设计挖深以下地层以卸荷隆起为主兼有少量流动补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地下承压水导致的基坑工程坑底隆起、突涌、周边地表沉陷等施工风险日益突出,工程事故也屡见不鲜.为了保障深基坑工程顺利实施,承压水已经是必须被考虑的重要风险源.深基坑工程的承压水治理技术包括按工程降水减压需要所进行的井点数量、分布、构造设计,和降压井点运营阶段保障其稳定、可控的管理控制,其中任何一...  相似文献   

16.
麦扬 《山西建筑》2014,(16):91-93
结合虹口商城深基坑施工案例,详细介绍了逆作法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承压水头压力与沉降量之间的联系,以大量的图表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宁波软土地区某地铁站深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及地表沉降的分析,结合常用地表沉降初估方法,讨论施工过程开挖及加强支撑刚度、改变土体受力性能等施工工艺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对比分析得到在开挖初期适当增大支撑刚度有利于降低地表沉降;适时处理围护墙体底部被动区地基有利于减小围护墙体变形。采用深层水泥土搅拌法对围护墙底部3m深度范围进行竖向加固即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深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施工过程,施工进行过程中最大地表沉降点的位置逐渐远离围护墙体,基本与每步基坑开挖深度保持一致,最终稳定在基坑开挖深度一倍范围内。建议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目标,实施动态监测更有利于保证周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8.
Performing deep excavations in karst regions is likely lead to geo-hazards, e.g. sinkholes, water ingress, and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This case report presents the performance of a 16-m deep excavation in sand covered karst in Metro Line no. 9, Guangzhou, China. The performances during deep excavation, including lateral wall deflection, vertical wall movement,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and settlement of adjoining buildings, were monitored and evaluated. Based up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eld measurements, the following major findings were obtained: (i) the lateral wall deflection and surface settlement measurements were smaller those cited in other case studies with similar geological conditions, (ii) both the grouting of the karst cavern and the use of the socket diaphragm wall panel domin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ep excavation; (iii) the type of the founding structure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of the adjoining buildings. This case repor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ep, narrow excavations in sand covered karst in a metropolit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朱元勋  姚坚  王巍 《山西建筑》2007,33(5):97-98
以上海某深基坑工程为例,通过承压水抽水试验确定出水量和承压含水层的水位下降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为设计该深基坑承压水抽水方案和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何川 《建筑施工》2014,(6):630-633
上海中心大厦超大超深裙房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深,已接近承压水面,同时,主楼上部结构与裙房逆作同步施工,对施工控制提出很高要求。通过对承压水控制技术、全逆作"分区、对称、平衡"开挖技术、主楼与裙房同步施工组织方法和位于承压水层中各类逆作防水节点等的研究与总结,制定了一系列方法与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该类超大超深基坑全逆作施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