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山东山西组是煤和煤成气的重要富集层位。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将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剖面淄博与鲁西(彭庄)、济阳坳陷山西组,进行对比研究,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山东地区山西组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变化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晚石炭世鲁西是由东南向西北海侵。太原组上部灰岩的顶界,山西组泥岩的底部形成于突发性海侵向海退转化时。  相似文献   

2.
复州湾地区石炭纪早期发展史及地层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有关岩石和化石内容,讨论了传统本溪组的一些问题,认为本溪组应改称本溪群,它代表自奥陶系石灰岩侵蚀面至砾状灰岩顶面一段沉积地层,砾状灰岩顶面标志——平行不整合面,据岩性组合本溪群分为上下两部分(有待建组)。化石资料修正了本溪组时代相当莫斯科期的观点,提出该区本溪群延续时限自早石炭世晚期(相当纳谬尔A期)或更早至莫斯科期中期(Profusulinella带上限),在区域上本溪群是一个明显的穿时单位。  相似文献   

3.
本溪系不是岩石地层单位,也不是年代地层单位或生物地层单位,而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习惯用法。根据地层单位清理的原则,本溪系一名应废弃,置原太原群下部,一并称太原群。辽东地区太原群下部建山城子组、二里河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辽东半岛南部建山城子组、三棱山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替代原本溪系。华北地台太原群下部(本溪系)海侵方向,根据地层厚度,生物繁衍、迁移路线,地层的空间展布及海相层分析,海水应由北东太子河流域向南西侵进。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沉积相,通过连井剖面沉积相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其纵向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主要发育了台地-泻湖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研究区沉积演化在纵向上表现清晰,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本溪、太原期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二叠纪山西期主要为过渡相沉积;二叠纪上、下石盒子期主要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山西组广泛分布于辽东太子河流域。笔者在本溪田师付山西组采得Chonetes carbonifera等海相动物化石。这些化石新材料对于研究山西组的时代, 石炭—二叠系的界线,以及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安徽等地的地层对比,沉积演化及晚石炭世海浸的方向、期次、范围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石盒子组又可分为小风口段、云盖山段和平顶山段。年代地层可分为12个阶,生物地层可分为10个连续组合带。岩石、生物及年代地层的对比表明,本溪组、太原组向南穿时,反映海侵由北向南;山西组上部和石盒子组向北穿时,揭示海水由南向北回泛。早二叠世前海水向南流注入北秦岭海槽,晚二叠世北秦岭褶皱,导致北秦岭海槽闭合,华北陆块南缘抬升、水体北流,成为内陆盆地。  相似文献   

7.
华北陆表海从晚元古代至二叠纪经历了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表海最后退出的海侵过程。海侵范围逐浅缩小,海侵中心向南迁移,辽东至晚二叠世早期结束了华北陆表海环境。  相似文献   

8.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9.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本溪期(海侵)、太原期(海侵扩大)、山西期(海退)、石盒子期(海陆交互)和石千峰期(陆缘湖泊)等5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和平面展布特征。得出这5个时期在盆地内构成了一个海侵海退旋回,形成了从滨浅海相到海陆过渡的三角洲相、河流湖泊相陆源沉积。控制生成了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砾岩、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以及潮坪相砂坝等有利储集岩带,潮坪相发育的煤系地层为烃源岩。上石盒子组洪泛平原形成泥质岩盖层。生油岩和储集岩叠置或互侧式组合关系,形成本区受砂体分布控制的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岩相与Ladinian-Carnian期大海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块主体在中三叠世晚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即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但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同期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与之对应的沉积岩相也由以杨柳井组为代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以竹竿坡组为代表的一套富含大量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深水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瓦窑组黑色页岩和深海灰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一套深水陆源硅质碎屑浊积岩和一套巨厚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岩覆盖,从此结束了其自晚元古代以来长达630Ma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对比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这次大规模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一级旋回UpperAbsaroka旋回(megacycle)的第三个二级超级旋回中的第一个三级旋回,具有全球对比性。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岩相与Ladinian-Carnian期大海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子地块主体在中三叠世晚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即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但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同期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与之对应的沉积岩相也由以杨柳井组为代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以竹竿坡组为代表的-套富含大量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深水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瓦窑组黑色页岩和深海灰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一套深水陆源硅质碎屑浊积岩和一套巨厚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岩覆盖,从此结束了其自晚元古代以来长达630Ma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对比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这次大规模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一级旋回Upper Absaroka旋回(megaeycle)的第三个二级超级旋回中的第一个三级旋回,具有全球对比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章丘煤田主要构造单元单井沉积相、层序地层分析,将章丘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划分为1个一级盆地层序、2个二级构造层序、3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内部识别最大湖泛面或与之相当的沉积转换面,划分体系域,并重点对三级层序的划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三级层序Ⅰ发育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主要由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组成;层序Ⅱ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主要由潮坪体系、滨外台地体系和障壁-泻湖沉积体系组成;层序Ⅲ中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都有较好发育,主要由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辽宁腕足动物化石在地层上的分布作以统计,试图找出规律和意义。寒武系中、下统开始出现无铰纲的Obolacea,Lingulacea,Patycrinacea,Siphotretacea 和Acrotretacea,到了上统出现有铰纲EoorthidaeBillingsellidae 及Huenellidae.奥陶系下统Orthidiellidae,Eoorthidae,Finkelnburgiidae,Tritoechiidae 和Tetra-lobulidae 科为主,中统以Strophomenidae Ra-fincsquinidae Dalmaenllidae 科为主。石炭系腕足动物化石有三个特点:(1) 无典型的下石炭统腕足动物化石的代表;(2) 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的腕足动物无明显的演化转折;(3)本溪组以含Choristites,Linoprodactus 为主,太原组以含Dictyoclostus,Chonetes 为主。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中只含Chonetes,说明山西组有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华北台型石炭系拟划分为上统本溪组、太原组,缺失下统。太原组自下而上又可分为一、二、三、四段。本文列举了禹县猪头沟和鹤壁娄家沟两条石炭系代表性剖面。石炭系与下伏中奥陶统至上寒武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二叠系山西组呈整合关系。本溪组厚2-44米,由北向南,自东而西逐渐变薄;太原组厚7-170米,由东南(东)向西北(西)逐渐变薄。本溪组及太原组一、二段,自北而南、由东向西呈超覆,故本溪组与太原组均具穿时性。本溪组的海浸方向由北向南,自东而西太原组三段早期开始、石炭纪海盆沉降中心逐渐由北部转向南部,故自三段早期之后,海浸方向即转变为由东南(东)向西北(西),海退方向也循此路线由西北(西)向东南(东),直至二叠纪末海水撤出华北地台为止,致使我省石炭、二叠纪海相层和可采煤层从西北向东南其层位逐渐抬升,而其地质年代则由早向晚迁移,这种规律在地层研究中应予注意。本文建立了石炭系若干全区性和地方性的标志层。研究了石炭系的沉积特点,即多旋回韵律,多冲刷间断的特征。石炭系赋存铝土矿、镓、钾、耐火粘土、钾、黄铁矿、煤、熔剂灰岩、化工灰岩、铁等十种矿产。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南部石炭系是中国东部华北型石炭系的中部地层。它的本溪组厚度比太子河流域的本溪组薄,夹的灰岩层数、铝土矿层数比太子河流域的本溪组所夹的少,比山东、苏北、淮北的本溪组所夹的多。太原组的情况与本溪组正相反。  相似文献   

17.
阳谷-茌平煤田是山东省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地层保留较好的地区,发育有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残存的石盒子群,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暗色泥页岩。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和泥页岩发育厚度统计,认为山西组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煤3以下,可与太原组泥页岩一起分析研究,太原组暗色泥页岩层段发育厚度占该组地层厚度的68.82%;山西组和太原组暗色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一般大于1.5%,以中等—极好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生气型(Ⅲ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一般在0.6%~1.5%之间,大部分处于成熟阶段。分析认为,山西组下部和太原组暗色泥页岩具备页岩气生成的沉积环境、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和演化条件,明确了山西组下部和太原组暗色泥页岩是区内勘探的目标层位,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
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
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
了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
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叠世紫松期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19.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①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叠系;②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面是石炭系山西组,上面是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③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面是石炭系太原组,上面是二叠系山西组,山西组的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笔者认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划分,以第③方案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生物礁研究对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塔西南石炭系生物礁研究相对较少。深入解析了塔西南阿尔塔什剖面早石炭世维宪期中-晚期和什拉甫组生物礁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西南早石炭世沉积环境以及该生物礁在全球早石炭世生物礁演化中的意义。结果表明:该套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群体珊瑚以及少量单体珊瑚,附礁生物主要为棘皮动物等,造礁和附礁生物类型相对单一。礁体的生长受陆源物质的影响而中断,这和塔西南山前早石炭世频繁的海平面变化有关。该生物礁是继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伴随着维宪期中-晚期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范围内后生动物骨架礁开始复苏的产物之一,该生物礁的地质特征在全球早石炭世维宪期生物礁中具有普遍性。此外,根据对阿尔塔什剖面和什拉甫组以及相邻的库山河剖面罕铁热克组的整体沉积相分析,推测早石炭世维宪期,受当时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以及塔西南地区在早石炭世开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并开始下沉,使得塔西南地区从早石炭世开始发生自南西向北东方向的海侵,在塔西南山前也逐渐形成了狭长的台地边缘相带,这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并在和什拉甫组时期自陆向海形成了“滨岸相-泻湖相-台地边缘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