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崩漏是中医妇科疑难病之一,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可以单独为病,亦可是多种妇科疾病的共有症状。病因多端,病机复杂,临床上以脏腑、气血辨证为基础,将本病分为脾虚、肾虚、血热、血瘀4型施治。笔者在师从我院妇产科教授黄可佳导师攻读专业学位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导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论治崩漏的用药特色,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崩漏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崩漏属中医妇科疑、难、重、急之证,综合分析历代医家对血瘀型崩漏的认识及运用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的研究成果,提出“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是崩漏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是血瘀型崩漏的治疗大法;宫腔靶向用药是活血化瘀法治疗崩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孙晶  梁学林 《医学综述》2007,13(23):1918-1920
崩漏是中医妇科疑难病证之一,其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导师梁学林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对崩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在前人"久漏多瘀"的理论基础上,认为崩漏的病理变化多在血瘀,瘀阻冲任,胞脉留瘀,旧血不去,新血难安;崩漏日久,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则瘀结更甚,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梁学林教授针对以上病机特点,出血期善用通因通用之反治法,非出血期则以补益肝肾为主,同时结合中药周期疗法,加减化裁,在临床上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总结了崩漏病常见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气虚血瘀是崩漏病最基本的病机,并以益气化瘀为先,继以补肾调肝、健脾益血之法辨证治疗崩漏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崩漏是妇科常见疾病,同时也是疑、难、急、重症之一,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导师遵循古训,认为崩漏的成因虽错综复杂,但瘀血的存在是各症型共有的特征,瘀血阻滞胞宫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作者随导师临证之时,深切体会导师论治崩漏的用药特色,辨证施治,采用通因通用之反治法,即以通治通,治疗血瘀型崩漏,达到祛陈致新,以通为塞的目的,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崩漏是妇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妇科中疑难急症之一。临床上多由于肾虚、脾虚、血热、血瘀,而陈莹教授认为肾虚、脾虚、血热均可导致血瘀,故运用中药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剂,治疗血瘀型崩漏,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妇科杂病的病机系肾阴阳失调,肾虚血瘀,血瘀又加重肾虚,形成恶性循环。临床治疗常运用补肾活血法,每获良效。王佩娟教授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又须耗血,故常气有余而血不足。精血同源,肾精足则血旺,肾精亏则血虚,血虚则血瘀。且肾之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本源,肾虚可致血瘀。笔者通过门诊跟师并收集病案,整理导师治疗妇科杂病的诊疗思路及遣方用药规律,结合妇科杂病及补肾活血中药的相关文献及现代研究,对导师治疗本病的理论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
崩漏主要病机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常见的病因有虚、热、瘀三方面。妇女多因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表现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故肾阴虚临床多见,往往是崩漏的致病之本。对于该病的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多采用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之法。  相似文献   

9.
<正>崩漏是妇科常见疑难急重病症,以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特点,是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1])。许润三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肝肾调节功能失调,以致冲任二脉不能制约经血。由于其临床以子宫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故出血期当急则治其标,以止血为要,血止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妇科临床的常见病、疑难病,是指由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且没有全身和内外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常表现为月经无规律、经期过长、经量过多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本病属中医“崩漏”的范畴,其病因多端,病机复杂。郭为汀主任认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机多以虚、瘀、热三者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而致经血非时而下,根据临床症状,将崩漏分为血瘀型、血热型、血虚型及暴崩,治疗时针对各型分别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健脾益气、益气止崩塞流应急为主要原则,运用临床经验方活血固经汤、凉血固经汤、养血固经汤、益气止崩汤分别治之,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1.
崩漏治验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崩者为骤然下血,势如涌泉,漏者为血量不多,淋漓不尽,二者在病势上有急缓不同,而病因基本相似,且在发病过程中又可以互相转化,临证上也常常是崩漏并称。临床大致分为心脾两虚型、肾虚型、肝郁气滞型、血热妄行型、血瘀型等。近十余年来,笔者对崩漏症进行了辨证分型,本着急者治  相似文献   

12.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现一般认为导致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文章结合临床和古代文献资料,从脾虚浅述崩漏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则。  相似文献   

13.
崩漏乃妇科常见之病,主要指妇女阴道非时之下血。病势淋漓不断者为之漏,突然暴下为之崩,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将崩漏分为: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四型。也有分为,血热妄行,气虚不摄,气血瘀阻,冲任虚寒四种。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该病病程长,虚实夹杂,而气虚血瘀为常见的一种。不管是崩还是漏,均有出血过多而导致气随血脱而虚之症,所以补虚塞流是治疗之要务。但崩漏每多夹瘀,尤其是崩漏交替久而不愈者,多为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恶血不去,宫室难安,经血妄行,溢血不止。”故有人提出逐瘀畅流法治疗瘀血崩漏。临床中单纯的气虚不摄或单纯的气血瘀阻比较好治,但两者并存时治疗上比较棘手。常因气虚过用补气塞流之品而有碍瘀血的清除;也有因瘀血单用活血化瘀之品而伤于正气,使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凑效。笔者经多年之  相似文献   

14.
举元煎为《景岳全书》之方剂。其方由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组成,原书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等证。余在临床上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崩漏、产后恶露不绝、胎动不安、产后小便失禁及阴挺等妇科疾病颇效。今举验案四则,以资印证。配养血敛阴之品治崩漏重证崩漏属妇科急症范畴,其证型名目繁多,临床各型又多相兼为病。人身气根于血,血附于气,两相维系。崩漏日久气随血衰,必然导致气不摄血,两者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故崩漏反复难愈。据此,余临床每用大剂举元煎为主补气摄血,稍佐养血敛阴之阿胶、白芍等急治其标。俟血止后,再宗“澄源”、“复  相似文献   

15.
李克勤教授认为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发生除与肾、气、血有关外,发病因虚、因热者居多,其虚多为肾阴虚,其热多为血热、湿热,故此病中医病机为阴虚内热,血瘀胎动。本着"肾以系胎、气以载胎、血以养胎"的原则,提出应以滋阴清热,固肾安胎为治法,并自拟保胎方治疗本病,临床疗效颇佳。文章归纳总结了李克勤教授论治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析上海蔡氏妇科流派历代治疗崩漏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前辈有关记载如《江湾蔡氏妇科述要》《通治验方》等及临床跟师随诊,对蔡氏妇科流派历代治疗崩漏的临证经验进行研究,并归纳整理其特色。[结果]蔡氏妇科流派治疗崩漏不仅具有重视气血、治病求本、调理冲任、用药轻灵等整体学术特色,历代传人更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融汇贯通,吸纳新知,不断演绎发展,各具特色。如四代砚香公治疗崩漏初起清热,日久温补;五代小香公治疗崩漏以益气养营,调摄止血为要;七代蔡小荪教授诊治崩漏首辨阴阳,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血止之后运用蔡氏周期疗法调理冲任,重建月经周期;八代传人之一黄素英主任对血瘀崩漏,重用通法。[结论]蔡氏妇科流派治疗崩漏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值得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刘敏如教授治疗月经病,在理论与实践上皆具一定特色,且有法有方,验之灵效。其经验对中医妇科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举例如下,以飧读者; 1.崩漏。崩漏一病,病因较多,病机复杂,治疗棘手。成为月经病中大病难病之一。刘敏如教授认为,肾的阴阳失衡是发病之本,冲任通固失常是关键;而肾虚终会导致气阴双竭的病理机转。故其  相似文献   

18.
崩漏是以妇女不在行经期间,不规则的从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而为名。崩来势急,量多,漏来势缓,淋漓不断,量少。如《医宗金鉴·妇科儿法》说:“淋漓不断名曰漏,忽然大下为之崩.”《济生方》亦说:“崩漏之病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将本病分为血热、脾虚、血瘀三型,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论治崩三法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临床主要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根本治法,同时应注重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0.
谭凤森教授从医30余载,善治不孕不育、痛经崩漏等妇科疑难杂症。谭教授认为治疗女子不孕当以调肝为要,和血为本。以补气养血为始治疗女子不孕,常用四物汤加减为基础方。临证时主要以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四型辨证论治。脾肾气虚型以补肾健脾益气为法,选用补肾之品合四君四物辈加减。肝肾阴虚型以滋补肝肾、滋阴降火为主,选用左归丸、二至丸加减变化。痰湿阻络型以燥湿化痰、行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二妙、二陈、三仁汤配以行气活血之品。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调理气机为主,以血府逐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并且强调男精女血乃胚胎化生之源,故应男女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