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 《海南医学》2008,19(12):82-8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疑诊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降主动脉起始处与肺动脉分叉处之间有无异常通道。结果11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76例单纯性PDA,2例PDA合并主动脉弓离断,18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3例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5例PDA合并室间隔缺缺,6例PDA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PDA合并肺动脉瓣闭锁,3例PDA合并主动脉弓缩窄,2例PDA合并法洛氏四联征(F4)。结论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弹簧圈堵闭术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PDA患儿弹簧圈堵闭术后并发溶血的处理则颇为棘手。我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共行PDA弹簧圈堵闭术70例,其中术后并发溶血4例(5.71%),经积极治疗均及时控制溶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末闭(PDA)及临床初步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堵闭3例PDA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4岁半及12岁,体重15~21kg(平均17kg)。全部为单纯PDA病例,均为漏斗型。结果3例堵闭成功,术后10min心血管造影,2例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显示少量云雾状分流,术后48h复查彩超,3例均无残余分流。近期无任何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4.
蘑菇伞状未闭动脉导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蘑菇伞状动脉导管封堵器 (ADO)经导管闭塞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即刻和早期疗效。方法  2 2例病人 ,男 7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2 1(3~ 6 5 )岁。PDA平均最小直径为 5 .6 1(2~ 9)mm。应用F6~F7长鞘管经静脉系统输送ADO。结果  2 2例病人均获成功。 13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PDA完全堵塞。所有病人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 ,无并发症。结论 蘑菇伞状ADO经导管封堵术是治疗PD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中的特殊问题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9例PDA的外科治疗情况,339例经左胸入路结扎导管,其中一个月内早产儿6例.16例在体外循环下(CPB)结扎导管.14例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经肺动脉缝闭导管,结果随访3个月~8年,除6例有气急、心悸外,均恢复正常.结论①不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单纯PDA,可在学龄前择期手术.②抗心衰治疗无效的早产儿应急诊手术.③特殊类型的PDA应在CPB下手术.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PDA)在存活婴儿中的发生率为1/2000~1/5000,自然病程依赖于动脉导管的大小和左向右分流量。如果PDA未经治疗,会因慢性左心容量负荷过重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自Porstmann应用海绵塞经心导管堵闭PDA成功后,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封堵器械出现,用于PDA的非创伤性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院自2002年5月~2003年5月共施行5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缺损(A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开胸手术是其唯一治疗方法。近年,随着介入放射医学的进步,介入治疗ASD、PDA的多种器械已经问世,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但均为进口器械,价格昂贵。我院2002年至2003年5月应用国产新型PDA、ASD封堵器治疗12例ASD和5例PDA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2001年以来,对5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采用左腋下直切口胸膜外行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方法是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但对一些重症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或PDA合并心内畸形者,须在体外循环下闭合动脉导管。2002年我院在1例拟行房缺修补术中发现PDA,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缝闭动脉导管,再行房缺修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性心导管术的发展,已有多种封堵器运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现将我院成功地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1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1例,ASD合并冠脉狭窄需介入治疗1例,ASD合并右位心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PDA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AS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者先处理后者,再行ASD封堵;VSD合并PDA者先行VSD封堵,再行PDA介入治疗;PDA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结果13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堵塞的ASD、VSD及PDA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跨肺动脉压差由术前的(78.5±28.9)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6.8)mmHg;平均(11.0±8.8)个月随访仍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把握恰当、治疗方法合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或/和房间隔缺损(ASD)临床较为少见,由于畸形的合并存在,常引起肺动脉高压,使PDA的典型体征消失,难与单纯间隔缺损相鉴别.我院收治经心导管或/和手术证实的PDA并间隔缺损共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蘑菇伞封堵器(patentductusarteriosusoccluder,PDAO)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PDA30例。结果:30例中巨大PDA5例[最窄径平均12.4±1.7mm(10.1~16.3mm)],细小PDA15例(最窄径平均2.10±0.42mm),外科手术后再通的PDA6例(最窄径平均3.20±0.34mm),伴重度肺动脉压增高的PDA3例[(平均肺动脉压88±7mmHg(75~97mmHg)],合并严重脊柱侧弯畸形1例。对5种不同类型的PDA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均成功封堵。结论:对于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方法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 24例患者(PDA6例,ASD13例,VSD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24例患者均于术后24h、1个月和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完全封堵率100%。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粗大导管、成人导管血管壁弹性差者用导管结扎或切断缝合术,可造成导管破裂大出血,PDA合并其它心内畸形者,经正中切口一期完成手术有一定困难,出血危险性也很大.我院自1988年以来收治的41例PDA病人中合并上述情况者占12例,我们用深入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技术经肺动脉切口直接缝合动脉导管,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一些粗浅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观察122例PDA的位置、大小、形状,并随访经导管介入封堵后的疗效。结果TTE测量PDA长度为(7.6±4.4)mm(0~12.0mm),直径为(5.0±2.5)mm(2.6~11.0 mm),主动脉弓降部造影PDA最窄处直径为(5.8±2.7)mm(3.0~12.0 mm),PDA直径超声测值与主动脉造影测值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14 5,P<0.01),二者之间的差值:(0.48±0.43)mm。PDA封堵成功率100%。随访1个月~5年,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脱落现象,未见残余分流或再通。结论TTE对经导管介入封堵PDA的术前病例筛选和术后随访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多为早产儿,尤其是合并肺部疾患时更为常见。文献报道消炎痛关闭导管的有效率为79%。我科近年来采用消炎痛治疗PDA共5例,治愈3例。现将资料完整的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开辟动脉导管结扎术的微创伤途径。方法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人实施经听三角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并与胸膜内PDA结扎术20例相对照比较。结果微创伤胸膜外PDA结扎术在诸多方面优于胸内术式。结论除2次手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及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外,均可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20.
牛波  武猛 《黑龙江医学》2001,25(9):650-650
目的 研究开辟动脉导管结扎术的微创伤途径。方法 对 38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病人实施经听三角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 ,并与常规PDA结扎术相对照比较。结果 微创伤胸膜外PDA结扎术在诸多方面优于常规术式。结论 除 2次手术及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外 ,均可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